?

平利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發展對策淺析

2017-04-20 16:57何忠祥
農業與技術 2016年24期
關鍵詞:平利縣發展對策

何忠祥

摘 要:通過在對平利縣11個鎮退耕還林重點村107戶退耕還林重點戶開展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新一輪退耕還林面臨的挑戰,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平利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22

平利縣自1999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縣第1輪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9653hm2,其中耕地退耕還林19107hm2(經濟林1196hm2,生態林17910hm2),荒山造林18480hm2,封山育林2067hm2。涉及全縣11個鎮, 170村,48000戶。第2輪完成退耕還林1667hm2,涉及全縣8個鎮, 17村,1480戶。就如何引導農民在改善生態的同時,以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擺在各級政府和廣大科技人員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在縣林業局組織下,對全縣退耕還林戶就退耕還林戶現狀及實行林下種養業,培育后續產業進行了專題調查。通過對全縣11個鎮退耕還林重點村107戶退耕還林重點戶進行調查,調查了退耕還林戶前后生活情況,家庭設施狀況,經營土地情況以及家庭收入情況后得出;退耕還林戶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都建了新房,家中現代化電器基本齊全,務工和從事副業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是退耕還林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1 調查方法

調查退耕還林前后生活情況,人均退耕還林面積,經濟效益。由縣退耕辦牽頭,林調隊,林業站人員組成調查組對對全縣11個鎮退耕還林重點村107戶退耕還林重點戶進行走訪調查 。

2 調查結果

調查了107戶,人口396人,勞動力101人,人均收入退耕還林前的1260元增加到2015年8780元,退耕還林后新建房屋的78戶,修善房屋的29戶,有電冰箱的89戶,有電視機的106戶,有摩托車的69戶,有小車的4戶。

3 主要存在問題

平利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改善本地區的生態環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產生了顯著的積極作用。調查發現,隨著物價上漲及第1輪兌現期滿和第1輪開始,前后政策的差別對退耕還林的實施將面臨嚴峻挑戰,對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將面臨嚴峻挑戰。

突出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退耕還林分布不勻,造成村組農戶之間對退耕政策產生抵觸和不滿。全縣第1輪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9653hm2,第2輪完成退耕還林1667hm2;退耕還林大部分實施在鎮所在地四周及公路沿線的村組,導致偏遠村組退耕了部分組,甚至還有個別空白村沒有退耕還林,同樣的村況,別的村因實施退耕還林調整了產業結構,生態、經濟狀況明顯好轉,特別是被退耕村包圍的村,因生態環境好,野生動物增加,野豬數量激增,導致沒退耕的農戶種植的糧食作物經常被野豬一掃而光。使農戶對政府產生了偏見,以至于經常信訪,導致社會不穩定。類似情況盡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卻是非常嚴重的隱患。

種植的樹種效益偏低,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大。樹種效益低的問題主要在中高山地區表現比較突出,根據相關實地調查可知,平利縣低山地區退耕種植柑桔、桑葉者,補助期滿后經濟效益多可獲得較為穩定的發展,種植戶的經濟收入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中高山地區以生態林樹種為主,生態林樹種具有生產周期長、效益回收慢等特點,故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比如板栗、杜促、刺槐等均為生產周期長的樹種,由于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故大大影響了種植戶的積極性。2003、2005年退耕種植的茶由于不是適地適樹多數地塊的茶葉沒有經濟效益。栽植的核桃到現在不掛果,1999年退耕種植的花椒保存率不到10%,改換成其他樹種后還未成林已經停止了糧食補助,目前基本沒有任何經濟收益。

無法保證工程質量,導致收益空間受到限制。在具體工程實施過程中,一些地區在選擇樹種時存在盲目性、隨意性,不僅與平利縣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總體思路不相符,而且林業產業與地域特點發展也不相符,不利于形成農村經濟支柱,農民對退耕還林的效益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降低其積極性,影響到收益空間。

后期管理存在問題,導致樹苗生長受到影響?,F在很多農民還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即“還生態林是為了國家栽樹”,只有柑桔、桑葉等經濟林才是可以增加經濟收入的樹種,因此即使農民進行退耕還林,對于生態林的經營撫育管理也缺乏積極性,甚至有些農戶將退耕地作為放牧牲畜的場所,嚴重影響到生態林的發展。此外,各工程項目負責任、相關部門的組織管理者將主要精力都放在生態林的建設方面,忽略了營林管理中的技術指導及跟蹤服務,而農戶受自身文化素質、專業水平的影響又普遍缺乏實用技術,故導致林業工程后期管理滯后,對工程的經濟效益起到負面的限制作用,農民更談不上退耕還林的經濟回報。

林副產品銷售困難,退耕農民的現實收益減少。退耕地上生產的林副產品由于缺乏健全的銷售網絡和穩定的市場,導致難以變成商品,直接制約了農民的現實收入。

第2輪政策補助期限偏短,補助標準偏低,不能滿足工程要求。根據目前工程現狀和苗木生長情況,在現行補助政策下,3~5a內絕大多數將無任何收益,而且現在物價上漲,勞務工資上漲至100元/d左右,補助標準解決不了農民現在的生產生活問題。

4 發展對策

切實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4.1 實行林下開發,培育后續產業

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結合平利縣實際,建議從以下2個方面加強林下資源開發:實行林下種養業,培育后續產業。加強對全縣第1輪1.91萬hm2退耕還林的開發利用,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實行林果、林特間作。凡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都可種植。村林下種植藥材、魔芋等均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推廣林下養殖,動員群眾發展林下養雞、養羊等特色養殖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

4.2 加大跟蹤投資,搞好綜合開發

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退耕還林只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僅靠這一項工作無法真正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目標,需要整合其它農村生產項目資源,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能源建設、土地整理、扶貧開發等,實現綜合開發,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活水平。在今后的農業項目安排上,要重點向已實施退耕還林的地區傾斜。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提高糧食單產;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解決生活用能;加大生態移民力度,通過搬遷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訂單農業等適銷對路的農業產業,增加現實收入,解決退耕農民的后顧之憂。

4.3 強化技術指導,進行品種改良

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必須以鞏固現有造林成果為基礎。對現有的柑橘樹、核桃、板栗、進行嫁接、改良品種,落實相應的機構、人員和經費,與有關科技人員簽訂承包合同,實行技術承包,幫助農戶提升經濟效益。

4.4 發展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勞力

以外延式發展道路為根本,促進小城鎮建設,綜合發展打工經濟、旅游經濟、工業經濟等多種經濟模式,以從根本上解決退耕還林工程區農民的基本生存與發展問題,促進農村勞動力逐漸轉移至二三線產業,逐步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此外,針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要通過和種渠道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及綜合文化素質,比如組織舉辦各種培訓班、發放技術手冊等,使其可掌握更多除農業技術外的謀生技能,為其營造寬松、和諧的就業環境,以解除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猜你喜歡
平利縣發展對策
安康市平利縣文化館迎國慶“國寶獻寶”詩詞書畫展開展
2020年安康市平利縣文化館“戲曲進鄉村”文藝巡演正式啟動
平利縣鎮村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平利“筑巢引鳳”
新余蜜桔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基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LED照明系統研究
平利縣絞股藍茶葉渠道建設探析
對平利縣村級動物防疫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