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圓運動”理論解析水氣病“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機理

2017-04-24 16:57陳芝強張罡瑜李燕豪劉曉玲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上半月 2017年3期
關鍵詞:解析

陳芝強+張罡瑜+李燕豪+劉曉玲

【摘要】“圓運動”思想是將人體的內在本質看作一個圓,從氣機周流循環的角度把握疾病的診治,是一種高度升華概括的醫學思想?!按髿庖晦D,其氣乃散”出自《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氣分病的病機和治則,意為只有陰陽氣機得運,上下氣機得條,方能氣行津布,水氣泄之消散。本文通過五行圓運動思想對此理念進行解析。

【關鍵詞】圓運動;“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解析

【中圖分類號】R85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5-0001-02

《靈樞·歲露論》有云:“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天地之氣“運動不息”,此乃氣之根本屬性,而“圓”乃氣之運動軌跡,圓運動理論的精髓在于天地萬物中樞軸運轉的規律,在天為春夏秋冬四季和六氣,在地為五行及臟腑,脾土居圓運動的中心樞軸,天地、萬物、人身之變化皆遵循“圓運動”之道,平人乃一氣周流,如環無端,“運動圓”則人身安和,“運動不圓”則百病由生[1]?!皥A運動”理論延續了“中醫學”傳承斷層之脈絡,為往圣繼絕學,為后世開新篇,乃現代中醫學之重要補充。

1圓運動的理論來源

從《周易》河圖洛書,到《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及至近代的火神派扶陽學說,其中都包含了圓運動理論的思維。而彭子益撰寫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中首次提及“圓運動”一詞,該書面世于清末民初時期,以圓運動學說論述人體生理病理及辨證用藥[2]。

黃元御的《四圣心源》中有關于圓運動理論的詳細論述,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脾土為中心的五臟圓運動理論體系。黃元御的圓運動理論是構建在中土脾胃升降出入之上,脾胃升降圓運動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他認為萬物有分清別濁的運動,其中清者左旋上升為陽,濁者右旋下降為陰,而土為中央之樞紐,主宰著陽升陰降的循環[2]。云南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在其論著《醫藥簡述》中說道:“中土如軸,四象如輪,輪軸運轉不息,即成宇宙間之圓運動。天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應之說”[3]。

筆者認為,圓運動的思維方式始終貫穿于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中,是中醫從氣機運動角度結合天人相應思想,對人體陰陽氣血的生理功能和臟腑病理變化進行全面分析闡述的一種高級思維模式。圓運動理論認為脾胃中土起到“軸運則輪動”的重要核心作用。

2五行圓運動的內容

五行本為一氣,五行是陰陽圓運動不同狀態的體現。在天為五行,在地為五臟,天人相應故五行與五臟相配?!秱摗返?84條云:“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陽明位居中焦,與五行之土同氣相求,土即脾胃,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升降之間,相互為用,脾氣之升有賴于胃氣之降,胃氣之降有賴于脾氣之升?!端貑枴ぬ庩柮髡摗酚性疲骸捌⒄咄烈?,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說明脾常儲存胃之精氣,為胃行其津液。

黃元御對五行五臟的認識突破了《內經》的論述,他將五行五臟的運行規律模型化,形成五行五臟圓運動理論?!端貑枴の宄U笳摗分赋觯骸澳驹环蠛?,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五行即氣之五種運行狀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如環無端[4]。人體圓運動以左肝右肺,上心下腎,脾胃居中為生理的基礎。五行五臟的屬性在《內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圓運動的理論把五臟五行間陽氣升降浮沉的規律具體化形象化地展示出來。陽氣的運動是維持人體生命的要素之一,體內陽氣運行的途徑和方法,以及陰陽與五行的關系,在《內經》或者其它著作中,都是分散并簡略地記載,是相對被忽視的一環,直到彭子益透過圓運動理論把陰陽和五行聯系起來,指出五行是陰陽運行在不同狀態下的反映。

3“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釋義

《金匱要略》在論述水氣病治療時提出:“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边@一原則不僅對水氣病的治療有實際意義,在臨床上也應用廣泛?!按髿狻币辉~,見于《素問》、《靈樞》,一指宇宙之空氣,二指人體之宗氣[5]?!督饏T要略》水氣病中將其與肺、脾、腎之氣化失常,三焦水道不利的病理特點相聯系,筆者認為,此處的“大氣”,并不單指宗氣,而應從廣義解釋為人體之正氣,如臟腑、經絡之精氣等較合經文之義。

該篇原文載:“氣分,心下堅,大如杯,邊如懸盤,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惫P者將該條原文運用于臨床,治療陰陽不相協調所致的水飲、痰濕、痞脹、積聚、腫脹等疾病,往往效如桴鼓。本證雖用于治療水氣病之氣分證,但其病機與正水基本一致,主要是腎陽不足、水飲內停。對此仲景雖未明言,但從“本證”是以具有溫陽散寒,通利氣機,宜行水飲的“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6],可以測知方中用附子為君以溫經散寒,以散心腎之寒,臣以細辛味辛性走,直入少陰,以散少陰之寒邪,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非太陽之郁不敢用之,用之為佐。桂枝、生姜、大棗和甘草等辛甘溫藥行陽化氣,兼為佐使之用。諸藥合用,共湊交通陰陽、溫補心腎、調和營衛、行氣化飲之功,同時也說明“本證”主要是腎陽不足,寒水內停,亦泛于表。所謂“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即寓此理。

4以從圓運動理論解析方義

一年之大氣,春氣歸于木,夏氣歸于火,秋氣歸于金,冬氣歸于水,而中氣居中歸于土;春天氣候轉溫,去年埋藏于地下水中之熱氣,升出地上而為“木氣”,故木氣主“升”;夏天太陽射到地面之熱氣最多,加之早春木氣生發之熱氣,兩熱相合而為“火氣”,故火氣主“浮”,乃大氣“升”至極點;秋氣至,天氣漸涼,氣壓增高,則大氣之熱氣下降而為“金氣”,故金氣主“降”;及至寒冬,大氣之熱氣經秋金之涼降,埋藏于地下而為“水氣”,故水氣主“沉”,乃大氣“降”至極點;“土氣”寄旺于四時,乃木、火、金、水之“和氣”,亦為氣機升降浮沉之樞紐,此乃大氣五行“圓運動”之道。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因下焦陰寒之氣,逆寒上焦陽位,凝聚不動,則成此證。方中組成為附子一枚(炮),麻黃、細辛各二兩,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有溫通陽氣、散寒化飲之功效。其中,附子大辛大熱,可以通行十二經脈,四維全達,配細辛為臣,性走少陰經,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相當于五行之秋氣,秋氣屬金,秋時太陽往南,地面的壓力逐漸增大,天空之間,金氣彌漫,此大氣之壓力,即金氣之下降也,故此二藥君臣合用,可降陰寒之氣,收斂氣機。佐以味辛性溫之桂枝、麻黃,二者性走上竅,善宣通上部陽邪,相當于五行之春氣,春氣屬木,木性升發,一年之大氣圓運動,春時為始,冬時為終,終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時,太陽射到地面之熱氣,經秋時金氣之收斂而降于土下,又經冬氣之閉藏而留于水中,水火化合,水氣溫暖,則往上升。此溫暖之氣,恰逢春氣升泄出土,則草木發生,故春時大氣溫升而屬木氣,此亦木氣之升散也,此二藥共湊發散營衛之功。炙甘草氣味甘平,色黃,入中土,陳修園曰:“物之味甘者,炙甘草為極[7]。甘主脾,脾為后天之本,五臟六腑皆受氣焉。生姜,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入中土,益脾胃,散風寒,大棗甘溫,入脾胃,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故炙甘草、生姜、大棗同主中州,如車輪之軸,附子火性迅發,細辛輕巧走竄,桂枝、麻黃性專上走,無所不到,如車之輪。此七藥配合,擬人體之一堅固的圓,而復周身氣機之承啟轉合,恢復病人在陽虛陰寒環境下最低層次的圓運動,此圓一運,萬物復蘇,故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可以溫通陽氣以祛除寒邪,亦有起死回生之義。服藥后陽氣振奮,周行全身,陽氣得通,推動陰凝之邪,可見“如蟲行皮中”狀,陰凝得散則病愈,是乃“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參考文獻

[1]朱章志,林明欣,劉樹林.內分泌疾病“高實驗室指標”之“五行圓運動”淺探[C].//5TH全國中西醫結合內分泌代謝病學術大會暨糖尿病論壇論文集,2012:33-36.

[2]葉嘉禮.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圓運動”相關性研究及規律探討[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47-49.

[3]吳文笛.中醫氣機圓運動機理本源探討[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06):29-54.

[4]張萌,謝欣穎,林明欣,等.朱章志教授論治甲狀腺結節之“五行圓運動”觀[J].中華中醫藥,2015,30(09):3149-3151.

[5]李圣茂.淺析“大氣一轉,其氣乃散”[J].新疆中醫藥,1991,01:51-54.

[6]沈繼澤.對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證的認識[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4,10(06):4-11.

[7]裴倩.從圓運動理論解析四逆湯類方證治規律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猜你喜歡
解析
復合場中類拋體運動解析
“Fe2+與Fe3+”相關解析
看破解析幾何
對稱巧用解析妙解
相機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