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拮抗肌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35例臨床觀察

2017-04-24 23:54俞榮發李世斌洪小萍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上半月 2017年3期
關鍵詞:腦癱針刺

俞榮發+李世斌+洪小萍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拮抗肌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的療效,探索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的有效治療途徑。方法:隨機將7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配合康復訓練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以針刺拮抗肌治療,分別治療3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級及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Ashoworth分級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后Ashoworth分級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485%,對照組總有效率580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拮抗肌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優于傳統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刺;拮抗??;腦癱;肌張力增高

【中圖分類號】R264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5-0102-03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嬰兒出生前至嬰兒發育期內非進行性腦損害而引發的發育障礙綜合征,臨床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的異常[1],造成患兒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低下,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負擔。腦性癱瘓有多種不同類型,痙攣型腦癱約占60%~70%[2],其異常姿勢及運動模式主要是因增高的肌張力所致,因此,有效降低肌張力,緩解痙攣癥狀,提高運動功能并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是目前痙攣型腦癱的焦點。近年來很多學者[3]通過刺激拮抗肌以緩解痙攣癥狀,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拮抗肌針刺配合康復訓練,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70例病例均來自2015 年10 月至2016年10 月就診于福建省福州市第一醫院兒童康復科腦癱患兒。男性37例,女性33 例;年齡10 個月至6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5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根據《中國康復醫學》小兒腦癱病情分度,將患兒分為輕、中、重度[4] )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診斷依據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腦癱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符合痙攣型腦癱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小兒痙攣型腦癱診斷標準,肌張力Ashoworth評定分級屬于1級或1級以上者,經頭部CT/MRI證實者,年齡不超過6 周歲,不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和其它免疫性疾病者,患兒監護人同意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患兒年齡在6 周歲以上者,其它類型腦癱者,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者,伴有嚴重智力障礙者,近期已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脫落與剔除標準:試驗期間接受其它可能影響有效性評價的治療者,患兒家屬中途主動要求退出者,出現暈針、不能耐受的疼痛者等。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針刺、康復訓練。針刺:百會、四神聰、運動區、平衡區、曲池、合谷、血海、豐隆、陽陵泉、三陰交、太沖。常規消毒穴位后,頭針采用平刺法,體針采用垂直進針法,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6d,治療3 個月。

康復訓練:①運動療法:以Bobath和Vojta訓練方法[5]為主,立位、跪位、臥位平衡訓練;肌肉牽伸以降低下肢肌張力等;②作業療法: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為主,包括喂食、大小便訓練等;每次治療1 h,每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6d,治療3 個月。

13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不同癥狀選取相應拮抗肌針刺,糾正髖關節外展屈曲:環跳、風市、維道(髂腰肌、臀肌、大腿外側?。?;糾正尖足或肌性足外翻:足三里(小腿前群?。?;糾正肌性足內翻:陽陵泉、懸鐘(刺激小腿外側?。?;糾正其他肌群痙攣:選取相對應的拮抗??;針刺方法同對照組??祻陀柧毻瑢φ战M。

14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肌張力評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6]分級法評定下肢肌張力。

142療效標準[6-7]痊愈:肌張力評定為0 級,肌張力恢復正常。顯效:肌張力評定下降≥2 級,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肌張力評定下降≥1 級。無效:肌張力評定無變化,或加重。

1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l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比較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Ashworth 痙攣分級變化治療前兩組Ashworth 分級評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shworth 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改善下肢肌張力方面,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485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06 %,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3患兒依從性及不良反應情況由于地域原因及患兒不能耐受疼痛,共有6例退出實驗,其中對照組4例,治療組2例,余病例無出現不良反應。

3討論

下肢肌張力增高是痙攣型腦癱患兒的主要癥狀,出現下肢痙攣引起的運動模式異常,表現為立、行、蹲、站起、爬樓梯困難,步行、跑步緩慢等。中醫學無“痙攣型腦癱”概念,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屬于“痙證”、“拘攣”范疇,認為其主要是由于孕期感受外邪或營養不足所致先天不足或后天幼兒喂養不當,所致后天脾胃不足,使肌肉、四肢失其濡養,出現四肢拘急、攣縮、曲伸不利,而表現為肢體強硬,治療上主要是以補養先天腎元及后天脾胃等方面,方法包括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穴位埋線等綜合療法。針灸是緩解肢體痙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然而傳統取穴,如足三里、三陰交等,在肌張力增高患者身上,不僅不利于降低肌張力,甚至可加重痙攣模式,療效適得其反。有學者[3]提出將交互抑制理論利用于康復醫學中,即在肌肉痙攣時利用拮抗肌收縮交互抑制主動肌的痙攣,本研究采用針刺拮抗肌改善下肢肌張力增高,結果表明,在肢體痙攣時,取拮抗肌針刺,能有效降低肌張力。

交互抑制原理[8](reciprocal inhibition)指當某一肌肉的傳入沖動引起該運動神經元興奮,則這種沖動也可引起相應拮抗肌的運動神經元抑制。其機制是中樞神經系統內既有興奮活動也有抑制活動,而Aα類傳入纖維在傳入沖動引起動作電位時可激活其側枝并與其中間神經元聯系,以興奮協同肌,同時抑制拮抗肌,表現交互抑制。研究表明[9],在受傷患者腦中,其受傷腦組織分配并不一致,以支配拮抗肌群為重,拮抗肌為主要癱瘓肌,而痙攣為失衡所致。王文春等[10]采用拮抗肌運動點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取得滿意療效,認為這可能與針刺拮抗肌通過刺激皮膚細胞的觸覺及痛覺感受器,產生沖動,通過傳入神經投射至大腦皮質區軀體感覺中樞,各級中樞對神經沖動進行整合后,由錐體系或錐體外系的下行運動傳導通路傳出,支配相應的骨骼肌,使痙攣狀態受抑制有關。因此,筆者認為,針刺拮抗肌改善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可能是由于針刺拮抗肌刺激下肢屈曲,拮抗伸肌運動,通過整合肌肉之間的張力,促進分離運動的引出,抑制異常姿勢,從而建立正常運動模式。

綜上,針刺拮抗肌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增高療效確切,值得臨床中推廣。然而仍有爭議問題亟待解決,如康復介入的最佳時機,最適手段、合理的強度等,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協作,繼續開展相關研究,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3.

[3] 馬丙祥,張建奎,李華偉,等.拮抗肌刺激法在緩解痙攣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9):805-806.

[4]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850-851.

[5]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24.

[6] 高晶,王麗娜,趙斌,等.虛擬情景循環踏車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6):432-435.

[7] 康貝貝,呂智海,徐磊,等.肌張力增高評估工具的實施與臨床應用[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14):1117-1118.

[8] 戴紅.人體運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3.

[9] 任世光,王淑哲.痙攣型腦性癱瘓拮抗肌是癱瘓肌—腦性癱瘓部分機理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14.

[10]王文春,宋慶軍,王倩,等.拮抗肌運動點電針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偏癱痙攣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5):438-442.

猜你喜歡
腦癱針刺
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1例腦癱幼兒口腔黏膜嚴重創傷性潰瘍的診治體會
談針刺“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治療眶上神經痛首選針刺
腦癱患兒采用康復護理進行早期干預效果
針刺聯合拔罐治療痤瘡50例
針刺治療糖尿病前期32例
針刺結合聰耳息鳴湯治療耳鳴80例
針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療落枕的療效報道
二十一個學生娃與腦癱姐妹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