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電影元素

2017-04-26 22:02王曉燕
青年文學家 2016年36期
關鍵詞:色彩感追風箏的人特寫鏡頭

摘 要: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電影元素的運用無疑為這部小說增添了不少魅力。本文主要從特寫鏡頭、蒙太奇及色彩感三個方面來探討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電影元素,進而分析這些電影元素的運用對其小說表現的影響,從而深刻分析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創作藝術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特寫鏡頭;蒙太奇;色彩感

作者簡介:王曉燕(1986-),女,山西陽泉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6-0-02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小說一經出版便備受關注,屢獲大獎,并成為美國文學和美國暢銷書中非常耀眼的一顆新星。小說溫暖而殘忍,在作者細膩的筆法之處勾勒著人性最純真的本質和最安靜的救贖,讀來蕩氣回腸。2007年上映的同名電影《追風箏的人》更是對于胡賽尼及其小說的接受有著重要的影響?!蹲凤L箏的人》中就有很多的電影元素,諸如蒙太奇、特寫鏡頭、色彩感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獨特的創作技巧和藝術追求。

一、特寫鏡頭:于細節處升華主題

在故事的敘述中, 他經常會將人物、情感或者小說中突出的意象都分解開來,再用電影里的特寫鏡頭把這些細節放大,從而給人一種深刻的印象感。因此, 這樣的“特寫鏡頭”即會引起讀者的注意,也會給人以動人心魄的感覺,更會在細微之處突出主題,升華主題。

“風箏”是小說的一個核心意象。作者對“做風箏”、“斗風箏”、“追風箏”的描寫差不多用了兩個章節:“在喀布爾,斗風箏跟上戰場有點相似……喀布爾的每個孩子的手上都會有一些橫切的傷口,那是斗了一個冬天的風箏留下的證據”,作者這里放大了“戰爭”二字,并以此來喚起人們的注意,促使讀者去思考它的真實與虛構?!岸凤L箏”比賽是阿富汗人的一種活動,也是阿富汗的一種古老風俗。它是阿富汗的一種文化象征。

一場“風箏比賽”看似簡單,卻深深體現了阿富汗人的生活狀態及其對榮譽、自由、權力等的渴望與追求。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構思了“風箏”這一意象,將喀布爾政局中密不透風, 卻實際存在的政治信仰客觀的表述出來,給人以真實感。

當阿米爾為了激起哈桑對自己怨氣,用石榴不停地扔向哈桑時,作者更是不吝筆墨,細致描繪, 將每一細節都放大凸顯:“……哈桑渾身血紅,仿佛被一隊士兵射擊過那樣……然后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么,他哽咽著,紅色的石榴汁如同鮮血一樣從他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嗎?他轉過身,朝山下走去……”表面上,這段話似乎是在寫兩個小孩兒之間的矛盾,而事實上正是通過這樣細致的、放大式的描寫揭示了人性的善良與罪惡,忍耐與救贖。

在此,胡賽尼就像一個攝像師一般,他手執攝像機,然后把鏡頭一點點推近,將所描繪的細節和小的場景逐漸放大,定型,再展示給讀者。這樣鏡頭式的寫作技巧在小說中隨處可見??梢?,他在小說創作中對特寫鏡頭的運用是有意的,而這種嘗試又反過來很好的加強并升華了他的小說主題,從而給人以一種恍然大悟,驚嘆不已的審美感受。

二、蒙太奇:情節展示的魅力

蒙太奇是一種經典的電影表現方式,它的運用可以將小說情節進行切割和重組,是情節的一種重要展示藝術。胡賽尼是一個深諳小說情節設置的作家,他的《追風箏的人》情節看似平實,但卻曲折迂回,往往讓人始料不及。而這恰恰與蒙太奇的藝術手法所產生的效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小說《追風箏的人》并沒有照正常的敘事時間來講述故事,而是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分割為若干部分,將敘事時間打亂,然后對割裂的故事進行重組。所以,當一個情節發展到緊要關頭時,作者總會巧妙的筆鋒一轉開啟另一個話題,再之后又再若干章節后重拾起斷掉的線索繼續敘述。這是胡塞尼小說藝術的獨特之處,即,通過這種蒙太奇式的情節重組來制造懸念,既增強故事的可讀性,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其小說技巧的靈活性。

小說中對于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的。多年后,遠在美國已婚的阿米爾,總會想起此時此刻的哈桑:“如果他也結婚,他蒙著頭巾,在鏡子中看到的那張臉是誰,他手里握著那涂了指甲花的手是誰的?”雖然穿越時空,但是這種跨時空的想念會無形中將阿米爾和哈桑連在一起,從而演繹出一曲人性中最單純、最真誠的友情之歌。胡塞尼正是通過其自身對生活、經歷的深刻體驗與思索,揭示了一種認識的偏見:即,西方人對中東民族的偏見和敵意從未消除。安寧和暴力本就是水乳難分的一種存在,而這些才是生活中最隱蔽的內在聯系,胡塞尼再小說中對善與惡,安寧與暴亂的揭露恰好印證了蒙太奇的這種藝術特性。

三、色彩感:人性與文化的象征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 畫面色彩無疑是其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隨著數字傳媒的迅速發展,電影畫面色彩也愈加豐富逼真。胡塞尼的小說表現技巧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與電影的表現方式相似。他會不自覺得關注小說給人帶來的視覺感受,并注重小說中得色彩運用。

《追風箏的人》中對喀布爾的冬季、漫天紛飛的風箏、哈桑的棕色燈芯絨褲子、阿富汗婦女穿著打扮等的描寫雖然沒有流露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但無疑可以發現他最偏愛白色。那些空白的墓碑、矮小的白墻、冬日雪后的喀布爾城,哈桑在這座白色的圣城里幫阿米爾追風箏,然而,正是如此圣潔的白色卻留下了哈桑被侮辱的血跡。當血從哈桑的雙腿之間滴下來,將雪地染成了黑色時,可以看到作者對玷污“白色”的卑劣人性的無聲譴責。

小說中,紅色是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色彩。那片石榴樹、石榴汁、用鮮血澆灌的樹等都是紅色。它們是血一般的色彩,是哈桑命運的象征。與紅色相比,小說中的藍色所蘊含的意蘊要更加深刻一些。藍色一般帶有自由、憂郁、廣闊的象征。但在小說中卻與罪惡、軟弱相聯系。那飛的最高最好的風箏就是藍色的,而哈桑卻因為這只藍色的風箏而遭到強暴;阿米爾第一次看到的太平洋也是藍色的,這種藍就像阿米爾小時候在電影屏幕上看到的一模一樣,而阿米爾也是因此而隱藏了自己的罪惡。除此之外,棕色也是小說中一個常見的色彩。哈桑常常穿著棕色的褲子,多年后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時看到的那副場景也是棕色的:“柏油路裂開閃電狀的縫隙,從中長出更多的野草,多數白楊已經伐倒……那些佇立著的樹如今葉子稀疏。病玉米之墻仍在那兒,然而我沒有看到玉米,無論病的還是健康的。油漆已經開始剝落,有數處已然整塊掉下。草坪變成棕色,跟迷漫在這座城市上空的塵霧一樣,點綴著幾處裸露的泥土,上面根本沒有東西生長……童年起便熟悉的那座白色房子,看上去變小了,屋頂坍塌,泥灰龜裂,客廳、走廊,還有樓頂客房的浴室,這些地方的窗戶統統破裂,被人漫不經心的補上透明的塑料片,或者用木板釘滿窗框。曾經光鮮的白漆如今黯淡成陰森的灰色,有些已經脫落,露出下面層層磚塊,前面的臺階已經傾頹,和喀布爾其他地方如此相似……”在這里,灰冷、破敗、古舊是喀布爾這一中東城市的原始色調,它既奠定了城市的生存基調,也深刻反映了阿富汗人的一種身份象征。

在胡塞尼看來,喀布爾的真實面目有兩方面:一如羊般溫順忠誠的平民們,像哈桑;又如野獸般兇殘冷酷的塔利班們,像阿塞夫。但它有多偉大就有多罪惡,有多隱忍就有多苦難。哈桑這一人物在胡賽尼的筆下并非一個簡簡單單的仆人,而是具有如大地般沉默和藏污納垢能力的生存者。所以,哈桑的獨特魅力除了他身上所具有美德外,更多的是他所象征著一種生存文化,即,一種阿富汗平民所具有的以弱勢求生存的文化……

綜上,胡賽尼是一個深諳電影表現藝術的作家,他能將那些典型的電影元素靈活用在自己的創作中,從而為升華小說主題,促進故事情節發展,展示人性文化內涵做鋪墊。但他更是一個勇于嘗試的作家。當今,“影視劇作為普及的大眾文化的代表, 其受眾面要比名著大得多……現代社會影視藝術逐漸納入到大眾文化的傳播體系之中,其傳播范圍借助現代傳媒的威力更加擴大了……成為市場經濟主導下的消費社會最主流的藝術形態之一?!倍幢忝孢@樣的媒體時代,胡賽尼依然能夠保持一顆對寫作的赤誠之心,對大眾媒體的理解和接受之情,以一種兼容開放的心態進行創作,積極的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不斷探索,不斷嘗試,這無疑具有非??少F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色彩感追風箏的人特寫鏡頭
美術教學對學生色彩感的培養策略研究
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色彩感的探究
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運用探討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評《追風箏的人》中哈桑的悲劇人生
論《追風箏的人》中的友情與救贖
關于特寫鏡頭在新聞攝像中運用的分析
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的運用
“玩”出來的色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