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母張孺人節孝序》考釋

2017-05-06 01:11李志強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1期
關鍵詞:演變

李志強

【摘要】自宋代至明清時期,特別重視節孝觀念,家族中出了節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因此,很多家族修家譜時都會在首卷立節孝序一章。本文通過對《曹母張孺人節孝序》的考釋,來闡述明清時期婦女節孝觀念及旌表制度的演變。

【關鍵詞】節孝序 貞潔觀 旌表 銘旌 演變

一、《曹母張孺人節孝序》概況

郭漢儒編《重修定西縣志》(民國稿本)卷二十九《列女(清)》載:“曹榮宗妻張氏,年十九夫歿,遺一子,翁姑在堂。氏事親撫孤,年四十四卒?!蔽覀冇行以诎捕▍^香泉鎮池溝村的曹氏家族中,征集到了記述這一史實的《曹母張孺人節孝序》(以下簡稱《序》)。

該《序》撰寫于清代咸豐五年(1856年),紙質墨書,高179厘米,寬100厘米,從右至左豎排21列,645字。序文用正楷繁、異體字書寫,法度嚴謹,措辭簡練,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二、序文考釋

現將序文改為簡體字,植入標點,分段抄錄考釋如下:

恭旌

大閫范曹母張孺人節孝序

竊嘗讀古史,有曹爽之從弟吲文叔,妻貫譙郡,夏侯文寧之女,名令女也。文叔早死,自以年少,恐家必嫁,己至斷發截耳,誓不再醮,何其烈歟!

此段以夏侯令女的典故為引子,闡述婦女守節的高貴品質。大意是說魏國大將軍曹爽堂弟文叔的妻子,是譙郡夏侯文寧的女兒,名字叫令女。文叔很早就死了,令女料到自己年輕,娘家肯定要讓她改嫁,于是她剪斷自己的頭發,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示不再改嫁。

夫古之賢媛,能敦大節以成令名者,千載猶艷稱之。然計其少壯時,備極艱苦,良亦不易。是猶憩松柏之陰者,第見其亭亭獨立,上摩云霄,而不知其飽霜霰歷冰雪者,已數十稔于茲也。

古代女子,能恪守大節成全美名的,就算歷經千百年,都能被人稱頌。然而回想她們年輕之時,卻是歷盡艱辛,著實不易。就如同在松柏大樹之下休憩的人們,只看到其高聳直立,上達云霄,卻不知它們早已歷經數十年冰雪風霜、嚴寒酷暑。

吾鄉曹母孺人,名門張氏女也,幼嫻姆訓,夙著賢稱,溫恭出自性成,淑慎本于天授。年及笄歸。親翁誨榮宗公,公世以耕讀傳家,伯仲六人,塤篪㈣最協,鄉里成器重之。未幾,翁以疾即世。孺人僅結縭四載耳,誕一子,抱孤日夜零涕,幾不欲生。賴太君母及伯叔等委屈寬譬之,乃拊膺太息日:未亡人不即從所天于地下者,以有舅姑在也,吾但效繯縊華山,以矜峻節,不孝之罪其又何逭。由是高堂之旨甘罔缺,門內之詬誶莫聞,衣裳鮮曳綺之華。早夜奏鳴機之績,勤儉之馀,一歸恪謹。妯娌子侄間挹和順,而被仁慈者蓋莫不頌。

我鄉曹夫人,本是張家女子,自幼熟知女師教導,向來名聲賢惠,溫和恭敬,賢淑謹慎,到結婚的年齡后嫁給了曹榮宗先生。榮宗家世代以耕讀傳家,兄弟六人親密和睦,鄉間人都很看重他們。后來榮宗因病去世,而他們才結婚四年,只生了一個兒子。孤兒寡母日夜哭泣,痛不欲生。幸虧有婆婆及家人等好言勸慰,她捶胸長嘆說:我之所以不跟隨丈夫而去,只因為公婆都還在世,我本想效仿古代的烈女節婦上吊自盡,來表明自己高尚的節操,但是不孝的罪責又怎能逃避。自此以后家中老人衣食不缺,家族問閑言碎語也從未有過,她自己從來都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妯娌子侄問一團和氣,心地仁慈善良的人們無不交口稱贊。

孺人之盛德,而欣慕無已,感激糜窮也。今嗣君已授室有年矣,孺人亦惟是含飴弄孫,以俟期頤之。自至行見松柏,亭亭上薄云漢,雖與古令女之敦大節、以全芳名者,后先媲美焉,亦固其所。豈意合歡草死、并枯愁婦之花,寶婺星明,忽隕望夫之石。今歲三月二十日,孺人以疾終于內寢,享年四旬有四,葬于曹氏祖塋。之次叔若侄不忍,孺人數十年柏舟之志,久而就湮,而姻親閭黨之成瞻淑范者,遂人人各抱一好德慕義之誠,為之制錦摛辭,藉光泉壤用垂不朽。

曹夫人守節盡孝,她的德行操守,確實令人傾慕感激?,F在她的兒子已經娶妻好幾年了,曹夫人也諸事如意,安度晚年。她的德行,甚至可以和古代的令女相媲美。今年三月二十日,曹夫人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四歲,葬在了曹家祖墳。親戚叔侄不忍心曹夫人幾十年守節盡孝的行為操守年久湮沒,姻親鄰里也都敬仰她的風范,所以每個人都懷著好德慕義的誠心,為她遣詞作序,詳細記錄敘述她的事跡,以追悼懷念。

云異日者,龍章寵錫,將振美彤徽、流光青史。又豈區區贊頌之言所能罄其萬一哉。

明清時期,旌表制度發達,在整個社會的氛圍中,貞節故事廣為流傳,人們無不以家族中有人受旌表為榮。本段文字大意為等他日朝廷旌表,曹夫人的德行典范將光耀千古,留名青史,區區贊頌的話語又怎能說盡。

例授修職佐郎吏部候銓儒學訓導鄉進士眷侍生 朱松年頓首拜

例授修職佐郎吏部候銓儒學訓導鄉進士眷侍生 南汝為頓首拜

例授武略騎尉兵部候銓千總乙未科武拳眷侍生 袁春頓首拜

咸豐歲次柔兆執徐林鐘月下澣榖旦。

三、古代婦女的貞潔觀念及旌表制度的演變

貞節觀念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一種對女性的行為和思想的規范,對古代婦女的身心和思想造成了重大影響。貞節觀的發展經歷了從先秦時期的首次強調,到秦漢、隋唐時期的相對淡薄,再到宋元時期的強化。明清時期,婦女貞節觀念已經成為一種世俗觀念,成為衡量女性人生價值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想利用貞節觀念來維護自身的封建統治。另外,清朝時期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和民間宗族勢力的推崇將婦女貞節觀念推向了宗教化的鼎峰,不但政府上層對婦女守節的行為大力提倡,中下層民眾也開展自我旌表。

旌,本意是指古代一種帶有裝飾的旗幟,引申為“表揚、表彰”。旌表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為倡導封建禮教,為道德優秀的人樹立的如匾額、碑石、牌坊等物化標志,對其進行彰顯和標榜,以美化風俗、教化民眾的一種制度。宋代至明清時期,特別重視節孝,家族中出了節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舊時封建統治階級為旌表節孝婦女,為其設立祠堂,稱為節孝祠。據《清會典·禮部十·祠祭清吏司二》記載清代在各省、府、州、縣各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準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明清時期,旌表制度發達,但由于申請受旌表的程序過于繁復、旌表者的名額有限、申請者競爭激烈以及官僚內部的腐化等問題,平民很難有受旌表的機會。因此,士人階層及中下層民眾便開辟新的領域空間來表揚貞節婦女。例如撰寫貞節事跡或節婦傳記載入地方志、家譜,制作銘旌等。

銘旌,又稱旌銘,是豎在柩前表識死者姓名、官職的旗幡。銘旌在古代常用于貴族,到了近現代時期,流行于一般家庭。逝者的晚輩(隴中多為甥、婿)都要為逝者制作銘旌,質地以紅綢、緞為主,內容除了要寫明逝者出生、去世日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概括逝者一生德行的評語,也稱“鄉評”。下葬時把銘旌蓋在棺木之上,這就是所謂的“蓋棺定論”。

四、結語

貞節觀念從無到有,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巨大進步,但隨著節烈旌表制度的建立與實施,貞節觀念日益濃縮化、強烈化,逐漸成為古代婦女的最高社會責任,同時也成為一種十分殘酷的精神壓迫。通過《曹母張孺人節孝序》,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清代安定的節孝風氣、喪葬習俗。盡管這位普通的民間婦女在史冊中并沒有顯赫的地位和卓著的功勛,但這篇序文卻是她一生遵循人倫道德、守節盡孝的真實再現。

猜你喜歡
演變
平頂山市旅游空間結構演變及優化研究
淺談漢族姓氏文化
論日本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淺談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服飾的演變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的演變研究
從神話到《詩經》中復仇意識的演變
異類女性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