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資源類型特征及應用誤區

2017-05-18 20:31張愷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7年9期
關鍵詞:中小學特征

張愷

摘要:本文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教學實例,對信息化教學資源類型特征和應用誤區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資源;特征;應用誤區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7)09-0087-04

信息化教學資源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應用數量很少

有的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屬于為用而用的被動狀態,沒有了解有什么樣的資源,也沒有根據教學內容考慮能用什么樣的資源,更沒有準備相應的資源,多數僅僅是為了滿足學校管理或教研活動、教學競賽的要求才應用資源。

2.資源應用類型單一

有的教師雖然花了時間和精力制作PPT課件,但僅僅是簡單重復教材內容或將教師語言用文字一一呈現,并不能改善教學效果。這些教師沒有正確把握不同類型資源的特征和作用,忽略了其他類型資源的應用。

3.資源應用目的不清

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過多類型和數量的資源大量呈現,沒有很好地將資源應用納入教學設計,根據各個教學環節的需求合理選擇應用資源,整堂課大屏幕上眼花繚亂,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正確把握資源特征

1.視頻

視頻能夠以活動的圖像呈現正在變化的過程,采用接近實物的形態,逼真地表現事物。不是所有與教學相關的實物都能夠拿到課堂上來,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就能夠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對于學生不熟悉的事物,視頻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成為了輔助教學的有效工具。

例如,在小學語文《北京亮起來了》一課中,教師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教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大部分沒有到過北京的特點,適當借助了視頻資源,將遙遠的北京夜色的美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師通過視頻短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北京風光的美,從而讓學生進入優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地導入新課。

2.圖片

圖片以靜止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利于抓住典型瞬間,并便于觀察。圖片可以記錄真實場景,它雖然沒有實物立體、真實,也不像視頻能夠反映活動和變化,但是清晰、操作方便、便于觀察的特點,使其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應用時要注意圖片的大小,如果一屏中用一張圖片,圖片可較大,這樣利于觀察結構特征;而將兩張相近的圖片放在一起,則能夠突出比較他們的異同,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類比。圖片還可和文字、語言有機結合,這種情況常常是通過圖片提出問題,然后用文字聚焦問題、強化問題。師生的語言始終伴隨著圖片和文字進行描述、分析、概括。

例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看平面圖》一課中,教師采用游戲的形式將學生帶入動物園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大屏幕投影展示動物園的平面圖,圍繞展示的平面圖引導學生思考,最后再進行分析、概括。

出示資源:動物園平面圖。

交流:“動物園里有些什么?”讓學生仔細觀察平面圖。

“動物園里有獅子、老虎、大象、猴子……”

交流:“這張平面圖上,除了有很多動物,還有些什么呢?”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

“有餐廳、崗亭、廁所?!薄坝芯G地、道路、人工湖?!薄?/p>

交流:“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根據圖上的標記?!?/p>

“這些標記叫什么呢?”(板書:圖例)“圖例是平面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能幫助我們快速讀懂平面圖?!薄皥D的左上角還有一個帶箭頭的標記,這個小圖標又叫什么呢?”(板書:方向標)“方向標,也叫指向標,它的箭頭所指的方向始終是北面?!?/p>

小組商量,選出最想去的一個動物館,看清楚它在動物園的什么方向,該怎樣走?商量后,學生上臺交流。

3.動畫

動畫具有模擬意義,動畫可以模擬運動過程、變化過程,可以模擬外部世界的變化。因此,動畫往往會用在具有一定情境和過程內容的學習中,也常會用在學習后的再現和總結中。動畫的優勢是感知或者歸納的過程,教學中往往需要輔以其他的靜止的、片段的、放大的模型、圖片等才能綜合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小學數學《直線、射線和線段》一課中,教師利用動畫,讓學生理解線的定義和特征,感知線的有限和無限,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感知線:(展示動畫)“一個紅點,如果我們把它按一定的軌道滑動一下,我們會看到什么呢?”(動畫演示點的移動軌跡)

概括:“點的移動可以形成線?!?/p>

……

“剛才同學們看到點的移動可以成線,大家能把這樣的線畫下來嗎?”

(動畫展示幾條線:直線、曲線等)

“想一想,這個點還可以怎樣移動,形成怎樣的線?請自己創造幾條新的線,把它畫下來?!?/p>

……

(展示動畫)“大家來看屏幕上這個點,仔細看,看到了什么?”(點向左右筆直地延長)

(動畫演示持續延長)“能再延長下去嗎?”

“讓我們閉上眼睛大膽想象一下,假如這條線一直筆直地向左右延長,再延長,可以延長出我們的屏幕嗎?還能再延長嗎?它可以一直延長到哪里去呢?”

反饋:“可以穿過大山?!薄翱梢源┻^大海?!薄翱梢缘竭_太空?!薄瓗椭鷮W生理解直線沒有端點、無限延長的定義和特點。

概括:“這條線可以筆直地穿過大山、穿過地球、到達宇宙,那么這條線到底有多長呢?”(板書:無限延長)“有沒有終點?”(板書:沒有終點)“像這樣一條可以無限延長、沒有端點的直的線,我們就稱它為直線?!?/p>

4.音頻

音頻往往伴隨視頻、動畫同時出現,此時它是視頻、動畫的輔助,它可能是視頻內容表現的渲染,也可能是視頻內容的解說。但音頻單獨應用有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中,教師緊緊圍繞“聲音”這個主題,巧妙設計,在導課時只應用聲音資源便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一開始,教師用緊緊圍繞本課教學的幾句話做鋪墊,順勢展示課件,和學生做起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了學生對聲音的關注。待課件播放完后,教師讓學生說出他們聽到的聲音,教師所選的聲音片段都是學生最為熟悉的,所以全班的回答整齊而統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索聲音的興趣,也喚醒了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接著,教師又出示了幾件常見的玩具,和學生交流使玩具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并進行演示。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測,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5.實物圖像

實物圖像主要用于將一些較小的、直接展示不能使全體學生同時看清的物體,可能是某學生的練習成果,也可能是一些較小的、學生需認知的物體。但應用時要注意,實物投影儀是將立體的實物以平面的方式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認知。

例如,在初中化學實驗課中,教師在進行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演示時就充分利用了實物展臺的功能,實驗現象的細節得以展示。

學生先分組進行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但鈉與水的反應時間短,學生只能觀察到一些最為強烈的反應現象,反應現象的細節不容易觀察到,影響進一步的教學。此時教師將盛了水的實驗容器放在實物展臺上,滴入幾滴酚酞試液,將一小塊鈉放入水中,要求學生觀察。當然,反應仍然很快就結束了。反應結束后,教師利用實物展臺的錄像回放功能,將剛才的反應現象以慢鏡頭形式回放。此時,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大屏幕上,鈉熔成了小球在水面上四處游動,游到哪兒,紅色的痕跡就延伸到哪兒。

資源應用的誤區

1.為追求使用資源,不關注學情

例如,在初中語文《背影》一課的教學中,課一開始,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大屏幕顯示出作者簡介,教師手指屏幕將其誦讀一遍。然后是配樂課文朗讀,大屏幕同時出現相關畫面,歷時4分多鐘。之后,課件顯示生字新詞,學生讀一遍。然后,屏幕打出“合作探究”4個大字并提出問題:“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學生回答:“浦口送別?!彪S著學生的話音,屏幕打出“浦口送別”字樣。

接著,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文中一共寫了父親的幾個背影?”學生回答:“4個?!逼聊淮虺鰯底?。隨后,屏幕又打出第三個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資源,學生看資源,縱觀整堂課,就是師生跟著課件轉,屏幕上花里胡哨,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教學效果卻不佳。此時應注意,信息化教學資源無論多么精美,究其本質來說,它終歸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它的作用大小不是由課件本身所決定的,而是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用。

2.應用資源不擇時機,學生缺乏真實體驗

例如,在小學語文《臺灣蝴蝶甲天下》一課中,有這樣一段:“僅高雄縣的‘黃蝶幽谷一處,就能生長出200萬只五彩繽紛的蝴蝶……”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同學們,還有一種蝴蝶谷是怎樣的景象呢?讓我們一起欣賞?!闭f完便展示一段蝴蝶翩翩起舞的視頻。視頻播放完后,教師問:“景色美不美?”學生齊答:“美?!苯處熣f:“那么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讓我們一起讀課文吧?!睂W生讀完課文,這一段的教學也就結束了。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能使知識形象化、直觀化,但有些需要以文字表達的教學內容不是用一個有限的畫面或一個活動場景就能代替的。此時,急于使用教學資源,用直觀的資源代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用教師的感悟代替學生的體驗,便阻礙了學生想象力和創新力的發展。此時,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應用,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使信息化教學資源起到啟發、誘導、點撥的功效。

3.盲目選擇信息化教學資源,分散學生注意力

例如,在一節初中美術課中,教師的資源應用總體是較適當的,但也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課件的每一個頁面上都有一個動畫按鈕,操作按鈕時,便會跳出一個動畫的小精靈,三秒鐘后又轉身走向頁面深處,逐漸消失,每一頁都會如此出現,這個動畫對學生的思維影響比較大。

對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加選擇的應用會導致與課程內容無關的資源呈現在課堂上,不但達不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做教學準備時,不能盲目、無限制地選用資源,教師要考慮到每一個資源的作用,不要選用與課程無關、不能服務教學的資源。

4.一味追求信息容量,誤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小學語文《最后一只鷺鷥》一課中,為了強化學生對環境被破壞、人們缺乏環保意識的感受,教師在課件中應用了一組白色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視頻和圖片資源。教師問道:“最后一只鷺鷥本以為可以和人類和平共處,為什么也飛走了呢?”學生回答:“因為環境污染,所以飛走了?!?/p>

本課所反映的主題是人類無止境的開發導致環境破壞,鷺鷥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復存在,所以最后一只鷺鷥也飛走了,以此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很顯然教師應用的環境污染的資源是不正確的,與課文的主題不符,使學生把環境破壞與環境污染混為一談。教師應選用水田不見了、草地不見了、樹林砍光了等內容的資源來表現人類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因此,教師在選用資源時如不仔細選擇,容易把無關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帶入課堂,誘導學生錯誤地理解教學內容和主題。

5.為用資源而用資源,忽視傳統教學的作用

例如,在小學語文《槐鄉五月》一課中,教師一味地依賴多媒體課件,忙著操作鍵盤和鼠標,既不做深入講解,也不做重難點板書。一會兒讓學生欣賞槐花的照片,一會兒讓學生看做槐花飯的視頻,一會兒播放音樂讓學生邊聽老師讀課文邊想象槐花的香味……

教師為用資源而用資源,不考慮所應用的資源是否適用于教學,盲目應用,忽略了優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資源應用目的。教師的本意可能是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但過多的資源傳遞了過多、過雜的信息,反而容易使學生茫然,不能正確理解學習的主題。所以,該板書的內容不要盲目用資源代替,該用圖片呈現的,不要強行應用視頻,不要把紙質文稿隨便變成電子文稿。

結語

資源應用是教學的輔助,資源應用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緊密相關的,是建立在它們的基礎之上的,如不予以重視,容易走入資源應用的誤區。只有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科學、深度整合,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推進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陳小青.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7-15.

[3]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4]張麗.吉林省偏遠地區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狀況調查及應用策略研究——以臨江市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5]張婷,胡衛星.課堂教學中交互白板應用策略的分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8):46-50.

[6]張筱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10.

猜你喜歡
中小學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組
論多媒體技術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新課標下書法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春天來啦(2則)
抓特征 猜成語
不存在的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