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境障礙患者家屬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分析

2017-05-18 12:37徐榮靜于偉文湯明燕卓愷明
中外醫療 2017年8期
關鍵詞:心境障礙家屬

徐榮靜+于偉文+湯明燕+卓愷明

[摘要] 目的 探討心境障礙患者家屬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方便選擇150名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就診的患者家屬,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對患者家屬的心境障礙疾病知識的進行調查,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結果 非急性期(87名)患者家屬對治療方案以及藥物的療效與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別為(3.18±1.08)分、(2.66±1.11)分]明顯高于急性期(53名)患者家屬[(2.58±1.38)分、(2.47±1.48)分,P=0.001、0.007],其對疾病治療方案、預后及家庭護理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病程正相關(r=0.200,0.166,0.221,P=0.018,0.050,0.009)。結論 家屬的疾病知識水平有待提高,針對不同疾病狀態患者家屬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與家屬更好地應對疾病,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

[關鍵詞] 心境障礙;家屬;疾病知識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b)-01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stery degree of disease knowledge of family of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arget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mood disorder knowledge of 150 family members in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urveyed by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reatment plan, curative effect and side effect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during the non-acute phase ( 87 case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during the non-acute phase (53 cases) [(3.18±1.08)points,(2.66±1.11)points vs (2.58±1.38)points, (2.47±1.48)points], P= 0.001 and 0.007), and the mastery degree of disease treatment plan, prognosis and family care knowledg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ease course (r= 0.200,0.166,0.221, P= 0.018,0.050,0.009). Conclusion The disease knowledge level of family memb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target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ease states contributes to the better handling of diseas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thus reaching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Mood disorder; Family; Disease knowledge

心境障礙是一類給社會造成巨大負擔的嚴重精神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自殺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1]。有研究[2]顯示2001—2005年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境障礙的患病率為6.1%,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居首位。目前大部分心境障礙患者的康復均在家庭中完成,家庭成員作為主要照料者,他們對疾病的了解程度、知識水平直接決定了患者的康復質量。由于患者在發病期間往往缺乏充分的自知力,在就診過程中往往需要家屬陪同和代訴,若家屬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同樣導致疾病不能被早期發現而影響治療。

為此,對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就診的150名心境障礙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調查,為今后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F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門診復診的150名心境障礙患者家屬作為調查對象。入組標準:①經精神科副主任或以上級別醫師確診符合ICD-10心境障礙診斷標準的抑郁癥或雙相障礙的患者家屬;②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③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或家屬精神和(或)軀體狀況無法配合調查;②患者或家屬不愿接受調查;③患者曾被診斷為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物質濫用所致精神障礙。共回收有效問卷140份,有效回收率為93.33%。其中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及子女)共120名。見表1。

1.2 研究方法

在參考文獻基礎上采用自行設計的定式問卷對患者的家屬進行調查。調查共分為2個部分。①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診斷類別(抑郁障礙或雙相障礙)以及疾病狀態(發病期或緩解期)。②家屬對自己掌握的現有的疾病知識水平的評價,包括心境障礙的診斷、易發因素、目前的治療方案、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預后及家庭護理等方面,根據不同的認知程度由低到高設計為5級(完全不了解=1分至非常了解=5分)。問卷項目由患者家屬填寫或由專人逐條向患者家屬進行詢問并填寫。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抑郁癥與雙相障礙患者家屬的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

根據診斷結果將患者家屬分為抑郁癥與雙相障礙兩組,抑郁癥組67名,其中男性23名,平均年齡(45.07±13.24)歲,受教育年限(13.22±2.83)年;雙相障礙組73名,其中男性38名,平均年齡(43.78±10.71)歲,受教育年限(13.52±2.49)年,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與受教育程度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t檢驗結果顯示:①兩組家屬的疾病知識的平均得分均小于3分,處于一般水平以下。②關于疾病診斷、易發因素、治療方案、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預后等疾病知識的知曉程度,兩組家屬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2。

2.3 急性期與非急性期患者家屬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

根據疾病狀態將患者家屬分為急性期與非急性期兩組,急性期組53名,其中男性22名,平均年齡(44.04±13.02)歲,受教育年限(13.21±2.86)年;非急性期87名,其中男性31名,平均年齡(44.62±11.34)歲,受教育年限(13.48±2.53)年,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與受教育程度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t檢驗結果顯示:①除非急性期患者的家屬的“目前的治療方案”項目外,其余各項平均得分均小于3分,低于一般水平。②在“目前的治療方案”與“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等2項疾病知識方面,兩組家屬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0.007)。非急性期組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急性期組。見表3。

2.4 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年齡、受教育程度、病程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目前的治療方案”、“心境障礙的預后”及“如何進行家庭護理”等3項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病程呈正相關(P=0.018,0.050,0.009)。其余均無相關性(P>0.05)。見表4。

3 討論

當下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作為主要照料者,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結構與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密切相關。上海地區的張偉波等[3]調查結果顯示,精神疾患家屬的精神疾病常識總體知曉率僅為54.19%。徐燕等[4]也發現居民對精神衛生基本知識的平均知曉率也僅為65.70%,對常見精神疾病識別率更是低于36.17%。國內王兆芹等[5]、聶莎等[6-7]調查結果同樣顯示,精神病患者家屬對疾病病因、治療方法、藥物及護理等方面知識普遍缺乏。雖然抑郁癥等心境障礙疾病在人群中的認知程度逐漸增高,但國內針對心境障礙家屬的疾病知識調查依然缺乏。該項研究發現,抑郁癥或雙相障礙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狀況同樣處于一般水平以下(<3分),提示患者家屬對疾病缺乏認識,對于精神健康的實質性內容,如癥狀識別,發病原因、預防、康復知識均存在明顯的認知不足,因此難以提供充分、及時、有效的家庭支持,與由此可見,針對心境障礙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不同疾病狀態下家屬對疾病的認知不盡相同,如婁麗芳[8]研究發現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但主要表現在家庭護理和預防復發的等相關知識。而該研究中,雖然急性期患者的家屬同樣明顯缺乏各方面的疾病知識,但主要表現在“治療方案”與“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兩方面知識明顯低于非急性期組(P=0.001、 0.007),這一結果與既往樊增華等[9]對首發患者的調查分析結果類似。因此,針對急性期患者應當早期介入,及時開展全面、系統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獲得較全面的疾病知識,提高治療信心,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盡快改善臨床癥狀;而對于進入維持期治療的患者及其家屬,其重點在于尋找其疾病知識的薄弱環節及認知誤區,比如疾病的預后狀況和康復訓練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促進其康復和回歸社會。

關于影響疾病知識認知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家屬在治療方案、預后及家庭護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所改善(r=0.200,0.166,0.221,P=0.018,0.050,0.009),但這些認知較為片面,對于疾病的診斷、藥物作用與不良反應,易發因素等方面知識,依然處于較低水平。這一結果與既往對精神疾病知曉度的影響因素研究不盡相同,如佟海龍等[10]發現文化程度、對患者的知悉情況、人群類別是精神衛生知識認知程度的影響因素,但既往研究通常針對社區居民,因此無法反映家庭因素對患者康復的影響。而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1-12]。

該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調查對象僅限于門診就診的患者及家屬,未包含住院治療患者,且樣本量較小,尚且不能全面反映心境障礙患者的家屬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研究中并未調查家屬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狀況,需在將來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Athanasou JA. Mood Disorder [M]. Sense Publishers, 2016.

[2] Phillips MR, Zhang J, Shi Q, et al.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 Lancet, 2009, 373(96):2041-2053.

[3] 張偉波, 張國芳, 沈文龍,等.徐匯區精神疾患家屬對精神病知、信、行的調查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0, 24(5):22-24.

[4] 徐燕,李瑾,袁大偉,等.2012年上海居民精神衛生知曉率及服務需求調查[J]. 江蘇預防醫學, 2014, 25(2):28-30.

[5] 王兆芹,殷德華.精神病病人家屬相關知識調查[J].護理研究, 2016, 30(2):190-191.

猜你喜歡
心境障礙家屬
CRP 水平與心境障礙患者自殺傾向的相關性研究
擋風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屬訴至法院獲賠償
心境障礙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生風險增加有關
一例初中生“心境障礙”的個案研究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河北鄉村端午文藝活動慰問農民工家屬
淺談音樂在抑郁癥治療中的運用
心境障礙患者病恥感與自尊水平的相關性探討
朝韓紅十字會商討離散家屬團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