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重慶在行動
——青年記者“走轉改”水墨畫般的村莊書寫著別樣的春色

2017-06-05 14:59
今日重慶 2017年4期
關鍵詞:走轉改倉房水墨畫

◇ 文 圖|見習記者 胡 婷

脫貧攻堅重慶在行動
——青年記者“走轉改”水墨畫般的村莊書寫著別樣的春色

A Village, Beautiful As a Chinese Ink And Wash, Illustrates Unique Spring Scenery

◇ 文 圖|見習記者 胡 婷

汽車緩慢地行駛在渝東北的山區。城口,這片紅色土地,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紅色。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虬谆蚍鄣幕ú灰巹t地灑在一片綠色的山間,那是正在枝頭繁茂的梨花和桃花。

樹林里藏匿著山里人家,不時冒出屢屢炊煙?!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毖矍斑@幅水墨畫,似乎正展露出陶淵明筆下的詩意棲居。

不過,這田園風光里還有著另一抹亮色,那就是這里的人們擺脫貧困的決心和努力。

倉房村,這個城口最偏遠,也是最貧困的村莊,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幅畫卷和現實。住在這里的陳心超,已經幸運地擺脫了貧困,日子悠然地浸潤在這幅水墨畫中,還沁著四月扁竹蘭的花香。

給生活加點“蘭”

一場雨后,山頂的薄霧還未散去,輪廓顯得不那么分明,隱隱約約的。在霧靄中,山峰模糊了界限。

陳心超的家就在這高山上。今年48歲的她,有兩個孩子,小女兒還在讀高中,大兒子外出打工?!叭ツ赀^年,大兒子還向家里寄了1萬塊錢呢!”說起兩個孩子,陳心超一臉驕傲。讓她高興的不僅是孩子孝順有出息,還有眼前的生活。

今年春節前,陳心超搬了家,新房是兩樓一底的洋房。水泥的外表,精心雕飾的羅馬式圍欄,房子背后就是高高的大山,山頂云霧繚繞。

走進洋房的大廳,布置井然。大廳右手邊放置著一個書架,架子上整齊地擺放著幾本書。書架前面是一個朱紅色的八仙桌,上面用一個透明的“金龍魚”瓶裝著水,插著幾枝從山里摘下的紫竹蘭和扁竹蘭。大廳正對面是電視機。家里還安裝了Wi-Fi。陳心超指著這個對她來說有些新潮又熟悉的家伙說,“我女兒說,山上信號不好,安上這個,上網什么的特別方便?!?/p>

除了陳心超,倉房村還有12戶人家,也都過上了住進“小洋樓”的生活。

原來,這里是倉房高山移民的集中安置點。和陳心超一樣,他們的生活同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倉房新建的移民安置點有3個,計劃30戶下山集中居住,目前已基本完成2個安置點,實現了25戶集中居住。余下的一個安置點正在推進基礎建設,有望今年10月建成。

“愚人村”的過往

“倉房取得的這些進步,是從無盡的感人和辛酸中走過來的……”龍田鄉黨委書記王定精這樣描述著這些年來倉房村的脫貧故事。貧窮、落后、交通阻塞、醫療條件差,過去,這些幾乎成了倉房的代名詞。

“一河兩岸,高山如云,地無三尺平……”這是當地人常唱的一首歌謠,說的就是倉房。曾經,兩岸高山不僅阻隔了村子和外界的聯系,還隔開了人來人往,村里惟一一座連接高山兩岸的吊橋,上世紀九十年代才修好。村民們的口糧,只有“三大坨”——洋芋、苞谷、紅苕。更甚的是,落后的醫療衛生條件讓倉房的百姓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

上世紀八十年代年末,四川日報一位鄧姓記者來到倉房采訪,發現不少人都住在“千腳落地”的窩棚中,這種窩棚的“屋頂”用茅草覆蓋,“墻壁”用細小的竹子縱向排列編扎而成,形似“千腳”。鄧記者找了二三十個村民談話,開口也只會說“啊,啊”,像是“傻子”“啞巴”。這位記者心情沉重,寫下報道《“愚人村”的悲哀》。從此,倉房“一舉成名”,連天津、唐山都有記者“慕名”而來。

從1987年起,倉房開始了三個階段的扶貧工作。1987年到2000年,倉房開始修人行道和棚戶區的改造。2001年到2012年,倉房開始修建騾馬道運輸,電力開發,水庫移民的開發和搬遷。從2013年開始,倉房開始了新一輪的扶貧。

2015年,對于倉房來說,是關鍵的轉折年。這一年,精準扶貧成了倉房人民開始新生活的一盞指路明燈。

2015年,倉房全村75戶村民,脫貧22戶;2016年脫貧38戶;今年,倉房將整體脫貧。

高山上的可持續發展

四月的倉房,還有微微寒意,種在半山腰的油菜花還是金黃一片。

曾經,高山阻礙著倉房村人追求幸福,而現在,也正是山引領他們走向脫貧致富的生活。

這條路雖然艱辛,但卻是一條真正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在陳心超家的旁邊,是一片斜坡,一群山地雞正在山坡上覓食。今年,她家養了50只雞?!俺强谏降仉u每斤至少可以賣40元,我家的雞每只五到七斤,我養五十只,就憑賣雞的錢,我蓋上了房子!”陳大姐算起了賬。

要知道,雖然山地雞效益好,但要靠賣雞的收入造出那么大一棟房子,是難以置信的。原來,政府對陳心超這樣的高山移民進行了補助,陳心超的房子花了二十多萬元,政府就補貼了十萬元。

不僅如此,硬化人行便道3公里,還會直接通向陳心超的家,由倉房水庫通向巴山鎮的5公里道路也在實施硬化,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問題。倉房兩岸高山上的村民也不必再通過鐵索過岸,兩岸的跨河大橋已經在建。同時,倉房投資10余萬元對村級衛生站重新裝修,為群眾就近就醫提供了條件。

基礎設施的逐步加強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要實現脫貧,歸根到底還是要通過發展適合當地的產業,增強造血功能。以產業“造血”鋪筑“致富路”,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良方。

倉房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很適合中藥材的種植。以前,村民經常在高山上挖野生黨參和五倍子之類的藥材?,F在,政府投入產業資金90萬元,引導農戶發展中藥材、畜禽養殖產業,累計種植桫欏1.2萬余株,厚樸苗12萬余株2000余畝,養殖山地雞5000余只,毛豬400余頭,山羊1000余只,中蜂300余箱。

為解決后續加工和銷售問題,倉房采用了“農戶+農村合作社”的形式,收成時,直接以市場價收購村民手中的藥材及其他土特產。

2016年,倉房村人均純收入5582元。

脫貧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做到脫貧之后的可持續,這已經是共識。倉房只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或許我們能夠看見更多脫貧之后的“可持續幸福生活”。

猜你喜歡
走轉改倉房水墨畫
水墨畫作品
自由的暢想與表達——讀楊辰小朋友的水墨畫
倉房后的槐樹
三月歌唱
韓潮水墨畫作品
全媒聯動融入、強化責任擔當,把脫貧扶貧作為“走轉改”重要抓手
故事細節語言
和貓賊過招
水墨畫創作課:如果大樹是我的家
古代航空故事——降落傘和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