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本開新??聲腔搖曳

2017-06-08 17:02鄭榮健
藝海 2017年5期
關鍵詞:湘劇導演聲腔

鄭榮健

〔摘 要〕從主題品格、聲腔特色、導演手法等角度,對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進行分析評述

〔關鍵詞〕湘劇 主題 聲腔 導演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趙子龍近乎是一個完人。他長相英俊,文武全才,勇猛異常,智慧一流。更難得的是,他幾乎沒有什么性格缺陷。在中國民間,但凡提到“常勝將軍”,人們眼前幾乎都會閃過這么一個英武的形象——一身銀盔白甲素羅袍,手持龍膽亮銀槍,七進七出殺入曹營救回阿斗,常山趙子龍是也。

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取材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編劇是龔孝雄和許賢志,導演賀希娟,出品方是湖南省桂陽縣湘劇團。在原故事中,趙子龍領軍攻取桂陽,桂陽太守趙范施美人計,佯欲將寡嫂樊氏許于趙云,被拒后又派人詐降,趙子龍將計就計,斬了詐降來將,夜取桂陽。情節不長,卻節節鏗鏘,把趙子龍塑造得從容智慧、氣節凜然。較之原作,這部戲又有新的演繹,不再強調美人計,而是通過趙范挾百姓為守城之質、偽造書信挑撥蜀漢軍隊與芙蓉寨的仇恨、趙子龍出于仁義而不忍攻城展開故事。

對于一個縣級基層院團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戲曲取話本傳奇、歷史故事加以演繹由來已久。像三國戲、清官戲、婚變戲等,都成為一種自覺的選擇。原因在此不展開,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基層民間對于這類故事、人物早已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大體而言,此類故事也往往比較簡潔,無需太多解說,就能讓老百姓看明白,從而釋出更多戲曲本體的欣賞空間。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勾連出一個歷史人物與桂陽當地的淵源,與戲曲傳統自覺呼應,也點染出一種集體的原鄉記憶。創作題材接地氣,在走鄉串鎮的基層演出中,不難獲得共鳴。

自有戲曲以來,基層班子都是與老百姓接觸最廣泛、關系最緊密的大多數。即便從現代舞臺語境出發,立足院團自身及滋育、承載其生存發展的民間土壤,也具有更普泛的意義。我以為,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值得稱道的地方,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主題品格的升華

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在舊醪新釀的勾兌中,重新發現了寬仁愛民的精神內核——讓人物跳出一般歷史演義故事中“各為其主”的局限性,讓撫民、愛民不再停留于“得民心者安天下”的封建割據思維,而呈現出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質感。這樣的嘗試,可能還有磨合的余地,如主角唱詞中“趙子龍為國為民上戰場,為的是天下太平民安康”略顯高調,與歷史人物有一些距離,但我以為并不影響整體的方向感。

這部戲講的是老故事,是老故事的新編。自然,它很容易就能獲得觀眾的興趣,但若完全依照原故事的描述,可能跟提供一集電視劇沒有太大區別——各為其主的亂世三國模式、個人英雄主義的趙子龍形象以及缺乏個性溫度的、臉譜化的吃瓜群眾,這些信息并未傳遞出一個地方戲曲院團在當代的價值承載。怎么承載?實際上,這也是眾多戲曲創作所面臨的現實課題。我一貫反對過于貼標簽、喊口號的方式,讓古代人講當代話,并主張讓“現代感”熔煉到人物的個性中去。人性,往往是古今貫通的、最恢弘且可不斷拓展的領域,“以人為本”的漸進式發現,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類文明最坎坷的現代進程。

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取乎于此,對趙子龍豐富內心的刻畫,已具有了一定的現代感。由此展開他與趙范的斗智斗勇、與樊氏的恩怨情仇(雖未充分展開)等,讓原本十分扁平、工具化的趙范、樊氏擁有了相對復雜的內心和形象的溫度。在傳統題材的現代轉換中,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的主題品格,借此亦實現了從民間性向人民性的升華。

二、聲腔色彩的融匯

湘劇是多聲腔劇種,桂陽所處的郴州地區有非常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不難發現,這些資源優勢在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中得到了極大的彰顯。從彈腔、昆腔、高腔到瑤族歌舞、儺舞和民間小調等,于劇中既有序又搖曳。其有序,是因聲腔依劇中人物的特點、具體情境的需要而設定,如趙子龍以彈腔為主、樊氏初遇趙子龍后情感蕩漾則用了昆腔;其搖曳,則因各聲腔及音樂的豐富,產生色彩的對比,很有韻味。

此中經驗,與湘劇聲腔設計的某些定法不無異曲同工之處。在湘劇高腔中,常有立柱、放流的處理,即以曲牌的原腔原調為基準,為達到豐富表現力的目的,在“立柱”之上再加“滾”,干唱輔之以伴唱,故而呈現出“放流”的揮灑迭置。在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中,以人物行當為唱腔音樂“立柱”,雖取宏觀之意,但的確給整體呈現帶來了鮮明的特點,武小生(趙子龍)、老生(趙范)、花旦(樊氏)和老旦(祖母)各有所擅,為其他音樂元素的融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磻驎r,與各聲腔的相遇之趣,不言自得。像劇中祖母所唱的高腔,其中頗為緊促的放流,耿爽酣暢,效果甚好。

這部戲的主體情節,在趙子龍和趙范之間的斗智斗勇。兩人都用了彈腔。這一聲腔的特點,較有延展性,便于敘事節奏和人物情緒的表現。趙子龍的高亢激越自不必說,第四場那段“星夜暗淡天未涼”的彈腔唱段中,在后面轉為高腔,把趙子龍營帳被襲、戰局未定的焦灼苦悶、猶豫躊躇和堅定決心、慷慨激蕩的內心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很能見出湘劇旋律特色之一斑,如擴腔、縮腔、轉調、交替等。趙范用“反二黃”處理的唱腔,唱來似不動聲色,卻是沉郁雄實、字多腔少、詭詐暗涌。有意思的是,飾演趙子龍的曹騰飛以花臉反串武小生,唱腔的色彩多了幾分殺伐之氣,舞臺表現也揮灑利落,一開場的那段“走邊”可謂英武之至、瀟灑之至。而飾演樊氏的李謀香以青衣反串花旦,所唱那段昆腔自是可圈可點,于清雅惆纏中透出的挑辣、峭拔之意,合乎身份,更見鮮亮。

三、導演處理拿捏的度

我覺得好的戲曲導演總是在二度中,盡量在舞臺呈現上少見乃至不著導演的痕跡,從而讓演員的表演得到最大化的呈現,尤其考驗功力。從整體上看,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走的是比較傳統的、戲曲化的路子,同時又因“融匯”不太戲曲化的要素,如瑤族歌舞、儺舞、民間小調等,在嚴實的規矩上撕開一些并無大礙的口子,讓人看到了另外一種舞臺可能性。這樣的嘗試,拿捏在一個度上,是應給予肯定的。

戲曲講究程式化的假定性。它的重點不僅在虛擬,更在虛擬出一系列的動作科范、歌舞美感和象征意味。也就是說,要有戲曲的味道。演員和導演在其虛擬的舞臺實現中,正好是相向而行的。演員由具體而達宏觀、識境界,導演則由整體而入微、由觀念抵達技術。當然,還不能說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的導演已貫通了這些環節,但一些層面的處理還是合宜的。一方面,它的舞美是簡約的,趙范的府衙正對觀眾,趙子龍的野外營帳則取側臺,芙蓉寨山景以修竹掛幕、背后黑底鏤出一個圓形視野,換景方便,既合乎情境又不干擾演員的表演。另一方面,不乏年代、風格差異的多種審美要素出現得都比較有章法,比如儺舞場面出現在芙蓉寨祭祀中,最后的歌舞為修渠引水、民心歡騰之際。此類題材很有看點的打斗戲,也被調度得豐富而不凌亂,在現場確實也獲得了觀眾的喝彩。

讓我感覺稍有些遺憾的,一是全劇頭緒偏多,有的情節顯得前緊后松。救老漢,是仁義,也埋下后面示之真相、策反鮑龍的伏筆;探山遇樊氏,是情感,也懸置了一層心理期待;釋放鮑龍,是智慧,類似周瑜故意讓蔣干偷書,也很有吸引力。但除了老漢發揮了一定作用,其余伏筆落得似乎都有點輕。樊氏僅憑一句“十八年前江夏并未有戰事”就釋下冤仇,情感亦未得呼應;鮑龍走后僅是傳播蜀漢軍隊的仁義也未見計策智慧的效果。如此,實未知趙子龍是“計取”、“義取”抑或是“情取”也。二是表導演對程式動作的提煉設計仍有一些余地。一開場那段“走邊”,確實讓我眼前一亮,此后的多數表演也展現出了演員的功底。但是,對于像探山尋找水源這樣的動作,過于生活化是不夠的。雖然湘劇未必像京昆表演那么要求苛刻,但此處情節似松實緊,若秦瓊觀陣、穆桂英瞭營,本可承繼而生長出一段很好看的程式表演,可惜沒有看到。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苛求吧。這部戲以一個縣級基層院團的演員陣容,沒有外請演員,取得如今的成色,本就已值得慶賀。就事論事,苛求是為勉策;對于基層的大多數院團來說,就是可貴的經驗。

猜你喜歡
湘劇導演聲腔
“踩麻石”的戲曲
——湘劇之形成與發展探微
《黃梅戲聲腔研究》出版發行
曹汝龍湘劇藝術六十周年專場演出
湘劇《云陽壯歌》劇本研討會
戲曲聲腔研究70年回顧與反思
中小學校湘劇傳承的實施現狀與建議
豫劇俚諺中的聲腔表演藝術初探
中國戲曲為何形成多種聲腔
“翻轉課堂”中教師“翻轉”之反思
淺談舞臺行動在話劇排演中的重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