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與戰國縱橫家辭令辯說的比較

2017-06-08 20:15曹躍
文學教育 2017年6期
關鍵詞:左傳

曹躍

內容摘要:《左傳》作為解讀《春秋》,并記錄東周早期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研究其中保存的當時的政治語言,既可以看出同時代語言文化的藝術、思想特點,也不難發現其對后世語言表達的影響,乃至后世對《左傳》所記錄語言表述方式的發展、顛覆?,F在,通過對比《左傳》與《史記》、《戰國策》中所記述的縱橫家言論,或能更清晰地體現出二者之間復雜的關系脈絡。

關鍵詞:《左傳》 縱橫家 東周政治變化 辭令語言

自周厲王國人暴動已降,至幽王失國、平王東遷,西周禮樂封建制度大廈傾覆,列國始自行其是,史入春秋。及鄭祝聃射周桓王中肩,天子之威喪盡,諸侯自相朝聘,政治大不同于以往,故辭令之術日精,《左傳》記之極廣;至于戰國,七雄并峙,絕無天子,縱橫之學橫行中國,公卿衰弱,說客辯士游食豪強,《史記》、《戰國策》羅列甚詳,與春秋時言語風格雖更新易代,而內實相為承繼。

一.《左傳》辭令語言的特點

1.藝術上典雅莊重

由于春秋時期貴族政治依然是列國的主要政治力量,故主政典軍、遣使朝聘,大多以公卿貴胄為主,這些人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受傳統禮樂制度影響頗深,故而在政治辭令上必然體現出唐代劉知幾所謂“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的特色,一如延陵季子論樂與國風,縱然當時吳越偏遠地方,禮樂文明在貴族卿士身上的影響力依然強大。而語言精練,意旨精微,詞句莊雅,使以記事為主的《左傳》中行人、大臣雖然記言往往三言兩語,卻始終給人感覺以一針見血之準、微言大義之深。齊侯屈完盟于召陵。

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結合《左傳》具體記述來看,賦詩言志誠然是春秋時期常用的言政、外交手段,據清代勞孝輿《春秋詩話》統計《左傳》中僅列國外交,計“引詩七十五則”[2],至于諫諍、議論,則不下百五十數,如此一來,鑒于詩歌本身的濃烈藝術本質,以此為諷喻利器的辭令之術也極難擺脫這種雅致化的影響,更由于這種與眾不同、意在言外的言語方式,切合了公卿貴族特有的地位、心里,于是乎更進一步推動了辭令語言的典雅化。如《襄公二十九年》:

葬靈王,鄭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伯有曰:“弱,不可?!弊诱乖唬骸芭c其莫往,弱不猶愈乎?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東西南北,誰敢寧處?堅事晉處以蕃王室也。王事無曠,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3]

子展斷《采薇》之章,引以為勤王之辭,既反駁了伯有對使者人選的非議,又抬高了自己任命的政治禮法意義,言辭有理有據,正大光明,勢不可當,充分表現了對詩的靈活運用。

2.風格上內蘊外達

依西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 ,行文有“三體五例”,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4]。觀辭令亦不出此五例,所謂內蘊外達,也即是言:在保證辭令能完全傳達自己意愿的前提下,盡量使用符合對方接受方式和政治環境要求的表達方式。一如《宣公三年》,王孫滿對楚子問鼎,其辭如下: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囘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盵5]

以此為例,王孫滿臨楚強周弱、莊王陳兵問鼎之形勢,辭強則有激怒楚人之危,氣弱則必不能免周室之難,故不言責楚而言周德,其意微而顯;不言鼎重而言不可問,其指志而晦;追殷夏,溯成王,廣列成敗,婉而成章;唯德是崇,言多不失,盡而不污;終以懲惡而勸善為本,志在退楚兵,駭莊王。其始終不言責楚,不談國力,禮法在明,大勢居暗,特見春秋風格。

3.思想上崇尚禮樂

與春秋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不同,《左傳》所記述的當時的政治辭令仍然反映出禮樂制度的強大影響力,它依舊支配著霸主的政治活動方式,“尊王攘夷”一方面是《春秋》、《左傳》中儒家思想在行文上的體現,一方面也說明了西周政治體制的生命力尚未完全消散,這也就使春秋辭令猶有本于禮法的特點。如《僖公九年》葵丘之會記宰孔為天子賜齊桓公胙,無使拜受,桓公對:“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6]即可見禮制、王室誠然為霸主伯業之大旗幟。

二.與縱橫家言的對比

1.表達者及其思想的不同

依照劉向父子言,諸子百家皆出王官之學,則周代學術實日趨下移,春秋時公卿貴胄仍是知識持有者和政治要員的主力??鬃娱_私學之便,至于戰國,廣大士人階層的知識水平明顯超過了貴族勢力,縱橫家更是個中代表?!镀呗浴ぶT子略》歸納九流十家,方才使戰國時期為數眾多的游說之士歸成縱橫一派,其中的代表人物蘇秦、張儀、魯仲連等都是低門游食之士,《戰國策》中的人物亦不復《左傳》中頻繁出現的公子、卿士、大夫之屬。故而思想亦由尊王制霸轉移為出奇計以強國兼并。

2.表達方式的差異

由于表達者與實際政治形勢的變化,表達方式自然而然隨之變化。春秋霸主以領袖諸侯為志,則滅國為大事,每書“滅、遷、入”多貶,行人往來,責人以禮義;戰國群雄以兼并為主,則滅絕常事,大戰無怪,說客動人以威勢,析之以利害。故《左傳》辭令大多外柔內剛,謙恭有文,簡短深意,而《史記》、《戰國策》所記載縱橫家言,多鋪陳浩大,細析利害,輔之謀略,與《春秋》決然不同?!短K秦列傳》中蘇氏說六國合縱之語,堪稱典范。如其說趙: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彊于趙。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后也。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于趙矣。[7]

三.對二者關系的分析與探因

1.目的與思想的統一及對立

就言語本身而言,《左傳》辭令與縱橫家皆以說服對方、維護自己為根本目的,但其思想傾向則大不相同?!蹲髠鳌分姓稳宋锉旧聿⒉幌敫淖儺敃r的格局,霸權的爭奪更多的是要在現有環境中博取最大利益,而又由于貴族政治的特點,辭令語言遵從禮樂制度的要求,保持對名爵地位的尊重,天子與王室、禮法與道德、身份與名望依舊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優雅的語言才能更好地被接受,精雕細琢成為了辭令語言的典型特征。而戰國時期,爭霸戰爭轉向兼并戰爭,相比于名望、號召力上的好處,諸侯更注重實際意義上的國家利益,人口、土地、兵備、錢糧開始大量出現在縱橫家說客的語言中,以往貴族化的賦詩、謙辭、委婉逐漸失去了市場。

2.內容與方法的繼承及顛覆

對比《成公十三年》呂相絕秦[8]和《趙策》魯仲連駁新垣衍[9],可以明顯看出,戰國縱橫家是從春秋辭令中汲取過經驗的,其氣勢雄渾、詞句宏大幾乎如出一轍,而深意潛藏、語含內蘊亦有所相似,其繼承關系誠然不可視若不見。但同時也不能忽視二者之間的莫大區別,呂相責秦,先稱秦穆公與晉舊好,后指責其臨陣背盟保鄭、文公逝世不吊、欺襄公年幼而興崤之戰,字字誅心,道德公義為刀斧,晉國戰勝為后盾,于是絕秦。魯仲連雖稱秦為“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似乎禮義重大,實則不然,僅僅是中原舊國對于新興強國的文化蔑視,見其后語“將使秦王烹醢梁王”,則春秋卿士,絕無出此等言語之可能,至于服新垣衍者,亦并非禮樂舊法與國家之利,而是新垣衍個人的固寵自重,可見顛覆之一斑。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左傳》所記春秋辭令與戰國縱橫家言,由于文化繼承的緣故,實有血脈關系,但由于時局更迭變化,春秋辭令總體上的優雅精微最終轉向了縱橫家的實用主義,這是社會歷史多重力量的作用,是中國語言藝術發展必經的階段之一。

參考文獻

1.杜預等注,《春秋三傳》,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司馬遷,《史記》,2010年版,湖北辭書出版社

3.楊伯峻,《論語譯注》,2006年版,中華書局

4.劉向,《戰國策箋證》,2006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5.勞孝輿,《春秋詩話箋注》,2013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2]勞孝輿,《春秋詩話箋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版)

[3]杜預等注,《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99頁

[4]杜預等注,《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3

[5]同上注,257頁

[6]同上注,164頁

[7]司馬遷,《史記》,(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407頁

[8]杜預等注,《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314—315

[9]劉向,《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左傳
馬首是瞻
從善如流
《左傳·秦晉韓之戰》及其敘事義法
《左傳》:亦經亦史 古今紛爭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學計算題的守恒多解
略論《左傳》成語的類型與結構
《左傳》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舉棋不定
論《左傳》關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納諫敘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