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鋒剖時弊,墨色染人心

2017-06-14 01:55李秀偉
報刊薈萃(上) 2017年4期
關鍵詞:當代文學塑造

李秀偉

摘要:文學界對底層的關注是通過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人物塑造來展現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為整個社會關注底層、關心底層提供了直接的精神動因。然而遍覽當代底層文學,在肯定其價值導向意義的同時,也有一些缺憾需要反思和警醒。本人即以底層文學的人物形象塑造為視角,對底層文學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重點解構,文末則提出主流底層文學趨向之下價值敘事的若干反思。

關鍵詞:當代文學;底層人物形象;塑造

縱觀當代底層文學的興起,有兩大原因起了重要作用:其一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所謂“文變染乎世情”,其二則是思想解放之下文學迷茫之后的本位回歸,是對邊緣社會的核心回歸呼喚。下面將對底層文學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做具體解構。

一、當代底層文學人物形象塑造之農民:徘徊于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手足無措

農民這一詞匯自生來就是“底層”的代表,無論是重農輕商的古舊社會,抑或農民當家做主的當代社會,農民在本質上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獲得與他們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化所發揮作用對等的尊重和地位。我國當代文學中有大量農民題材的作品,對農民形象進行了豐富而飽滿的塑造,如李銳在他的《太平風物》里就以農具為引,塑造了眾多冰冷的農民形象,講述了眾多關于農民的悲愴故事。用李銳自己的話說,“民間是一個藏污納垢之地,對此,我的批判從來沒有停止過?!背钿J外,還有眾多作者塑造了極為優秀和有代表意義的農民形象。如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孫氏兄弟。路遙在這部耗盡他畢生心血的史詩級巨著中展示了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期普通農民的故事和形象。先說孫少平,年少的孫少平是具有遠大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滿足于農村的生活,去社會上闖蕩,卻歷經挫折,但農民平樸的質地使得孫少平并未氣餒和迷茫,而是選擇繼續這樣腳踏實地走下去……于是文末,孫少平終于被現實磨平了棱角,昔年的夢想也早已隨年華散去,此時的孫少平早已安于現狀,成了千萬煤礦工人中最普通的—個。再說孫少安,這個地地道道、沒有遠大理想的農民卻反而作出了一番超越農民境界的大事,6歲干農活,18歲當生產隊長,面對生活的困苦和工作的壓力,總是能以自身的能力和斗志予以化解,思想上也具備了契合時代的啟蒙意識并為之實踐。對比孫少平和孫少安,—個有遠大理想最終歸于平凡,—個有著平凡的生活最終超越夢想,前者可以理解為在社會變革時期農民意圖向新社會轉型升級的力不從心,后者則可以理解為新形勢下農民的善良和質樸同社會機遇碰撞出的質的升華,二者同樣是新時代下農民前途和方向的深層次思考。

以上可見,同李銳等傳統視角文學的純粹批判和無情鞭撻不同,高曉生、路遙、賈平凹等一批當代作家對農民形象的塑造,雖然仍脫不掉農民骨子里厚重的灰黑色調,卻又總是于漫天烏云之中不經意布出幾道霞光,或者微不足道,或者最終湮滅于黑暗,但總歸會觸動讀者對隱身其后的力量的無窮想象和若有所思。

二、當代底層文學人物形象塑造之下崗工人:高處跌落的迷茫和困境

“下崗”是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以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需要,一大批城市里正值勞動年齡的工人主動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重新走入社會謀求生存資本。這些下崗工人同農民不同,農民尚且還有賴以活命的土地作為退路,而工人一但下崗,則遠沒有歌中所唱“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那般豁達樂觀,仿如荒漠迷旅,大海浮萍,對未來的迷茫和擔憂使他們更顯卑微和無助。當代文學界的眾多學者敏感地捕捉到了這樣的矛盾火花,創作出大量以下崗工人為題材的作品。如曹征路的《那兒》、方方的《中北路空無一人》、談歌的《城市》、阿寧的《鄉徙》、荊永鳴的《大聲呼喊》等等。

以曹征路《那兒》中的小舅仍然為例做解,解構當代文學中的下崗工人形象:

這是一部底層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曲下崗工人的時代悲歌。小舅是一個具有時代映像的人物,經歷了50年代的大生產,60、70年代的浩劫,80年代的經濟開放和大發展,以及90年代企業改制的破繭之痛,而小舅也正是在破繭之前的陣痛中未能見到光明之再生,成了時代車輪之下的殉葬品。小舅工作能力強,又是技術能手和工會主席,面對九十年代國企改革亂象叢生,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上訪之路,但是卻歷經磨難沒有喚回夢想的正義,更陷入工友朋友不能理解的困境,最終走向了悲劇的人生,與其說殺死小舅的是人心叵測,倒不如說是其自身的迷茫和糾結,這種迷茫和糾結在時代變革中又被無限放大,原本的星星之火已然成了燎原之勢,最終要了逆勢而行的小舅的命。

如果說農民文學所渲染的底層色彩因為有了幾千年的傳統積淀而讓人有了心理預期,那么下崗工人則通過成和敗、榮和辱的瞬間變換帶來的強烈對比,更讓人感嘆白云蒼狗,世態炎涼,更能讓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散發出一種時代背景之下的悲壯和蒼涼感,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色彩和時代感。

三、當代底層文學人物形象塑造之反思:關于底層的苦難和價值及其他

遍觀底層文學中的紛紜眾生,或波詭云譎,大道悲風,或平樸無華,泯然眾人,卻都有著殊途同歸的命運結局。

底層是否就是苦難的代名詞?苦難是一種更加深刻和入骨的精神體驗,苦難文學也遠比喜劇和其他藝術形式更能打動人心。具體到中國當代的底層文學,同樣以悲劇色彩的作品居多,而且大有踩在腳下、埋在土里、置之死地的痛入骨髓之勢。以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為代表,其筆下農民形象的愚昧、邪惡甚至超出了人們的認知范疇,超出了普通的倫理道德,以至予人文不驚人死不休的冷血意向,塑造了沉浮悲喜的苦難人生。endprint

猜你喜歡
當代文學塑造
淺析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人物形象塑造在歌劇表演藝術中的探討
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反思與追問
淺析《天堂電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經濟新常態下中小房產企業競爭優勢的塑造
情感休閑文化與當代文學思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