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是一場孤獨的戰爭
——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2017-06-15 15:11武威
軍營文化天地 2017年4期
關鍵詞:林恩比利李安

文/武威

成長是一場孤獨的戰爭
——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文/武威

1

電影《比利窯林恩的中場戰事》這個名字本身就值得回味,英文原名《BillyLynn爺sLongHalftimeWalk》中并沒有“戰事”這樣的字眼出現,其小說譯名《漫長的中場休息》似乎更準確。但看完電影你或許會發現,這個翻譯恰如其分且巧妙直接,一群從伊拉克戰場撤下來的大兵,在美國本土熱鬧非凡的感恩節橄欖球比賽的中場亮相,卻猶如經歷了一場戰斗。

19歲的美國大兵比利窯林恩在伊拉克戰場上表現英勇,為了營救受伏擊的班長施洛姆上士鋌而走險與武裝分子搏斗,被遺棄的攝像機拍攝到的視頻被傳回國內,讓比利窯林恩成為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在為參加施洛姆上士葬禮而獲得的短暫休假中,他與所在B班的戰友受邀參加在得州舉行的一場橄欖球比賽。年輕的軍人們以英雄身份獲得眾多贊揚和掌聲,然而贊譽的背后卻滿是沉重和沖突。

首先,這群美國軍人并不認為自己是英雄。對他們而言,那是失去班長最糟糕的一天,卻要被反復提及,冠以鮮花,就好像被迫炫耀自己鮮血淋漓的傷口。影片中大兵們被要求在鏡頭面前保持微笑,如同木偶般配合表演,本該萬眾矚目,然而存在感最低,甚至顯得弱勢。其中有個場景,他們在走臺時對噴出的煙霧做出應激反應,立刻彎下身子,一瞬間以為在戰場遭受了伏擊。人們傳誦他們英勇作戰的事跡時不會想到,戰爭帶給他們的不是獲取戰功的榮耀,而是一直處于生死邊緣的恐慌,比起英雄的稱號,他們更像是受傷的病人。

其次,遠離戰場的民眾并不理解他們口中的“英雄”。他們發出“偉大”“光榮”等溢美之詞更多是彰顯自己崇敬英雄的表演,觀眾對他們肆無忌憚地開著不尊重的玩笑,商業大亨謀劃如何從他們身上牟利,搬運工可以一言不合拳頭相向。舞臺上風光,落幕后冷落,“英雄”并非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能夠任意搬運利用的道具,一枚可以到處炫耀的勛章。正如電影里一針見血指出:“說支持軍隊的大話很容易,但錢才是最大聲?!?/p>

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有解構戰爭英雄的意味,它并非是簡單的反戰影片,討論的焦點不在于戰爭是否正義(只有飯桌上一小段爭論的場景)、軍人戰場創傷應激障礙問題(只有醫生在電話里有直接表達)、美國階層撕裂的矛盾(士兵和石油商人對峙一幕里略有體現)等宏大命題,鏡頭始終聚焦在一個普通的士兵身上,展現出的是李安在作品中一直貫徹的主題:人與人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與情感。他不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猛烈熾熱的情感沖擊來影響觀眾情緒,而是用克制、細微甚至略顯平淡的講述手法,不存個人偏見地擺出一道命題,不批判不贊美,也不強求標準答案?;蛟S觀看時覺得不夠刺激,但事后細細品味,一定能咂摸出許多種味道來。

2

如果把人心比作要塞,彼此間或是有橋梁連接,或是有墻壁阻隔,墻壁往往先于橋梁而存在。從一頭走到另一頭的路并不通暢,需要克服自私、破解偏見、消除疑慮,往往只適合特定場合下的特定對象。比如影片中班長施洛姆上士通過和比利窯林恩的幾次對話和共同執行任務,已經逐漸搭建起走入他內心的橋梁,能夠讓比利窯林恩在他遭襲后不顧自身安危前去相救?!叭绻訌椬⒍ㄒ渲心?,那這一槍早開了?!边@是施洛姆上士秉持的“因果宿命”論,如果有可能,比利窯林恩愿意為他擋住這顆子彈,與其說是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信任,不如說是拯救對于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本能,所以戰友情比起世間許多人際關系往往更加堅固。

等比利窯林恩回到和平世界,卻發現周圍滿是心墻,難以翻越:家人享受著因他帶來的榮光,不在意這場戰爭應不應該發動曰那些稱贊他的人并不關心他出生入死的事跡,倒是對軍營八卦肆無忌憚戲謔嘲弄曰電影投資人對他表示欣賞,想的卻是如何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多利益曰即使遇到動心的女孩,當他產生與她逃離念頭時,女孩驚奇地說“可你是英雄啊”,讓他頓悟之前感受到的精神契合不過是幻覺。他們永遠是站在自己立場上去對他說“我理解你”,帶著片面刻板的偏見去比對,并且竭力把他修飾成自己預期的印象。比利窯林恩和戰友們對此有遷就,也有反抗,同時也在公眾和媒體面前作著偽裝、豎起隔閡,最后卻發現與原本熟悉的環境已經格格不入,兇險的戰場反而更能收獲理解和支持。這也正是很多軍人從戰場回歸生活難以融入現狀的原因:精神上的孤獨和心理上的無助不是遠離炮火硝煙就能夠解決的。

同時,電影不僅在講述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系,更是在探討一個人內心的成長。對比利窯林恩來說,因打人滋事入了軍營,一開始對軍人、戰爭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如果沒有這個改變命運的選擇,或許他也是在體育場嘲笑“傻大兵”的混球小子曰在伊拉克戰場他遇到耐心教導的班長,開導他超越自己,逐漸向一名好兵靠攏曰在戰斗中偶然成名,回到家中后姐姐想方設法要留下他,雖有動搖,但最終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曰聽聞開拍電影會有大筆收入自然開心,但最后看清這些所謂的“愛國人士”對他們毫無敬意,義正嚴辭地拒絕……當他對球隊老板怒斥“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我們的生活”時,不也是一個“破墻而出”的過程嗎鑰如果說他是無奈成了軍人,意外當了英雄,茫然變了小丑,但在告別親人作出抉擇時,他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和堅定。他沒法苛求別人理解自己過往的經歷和想法,但強化了對自身轉變和志向的認同,返回真正屬于自己的戰場。

結尾處比利窯林恩上車與戰友們互相道著“ILoveYou”,應該有不少觀眾會忍不住想,他們中有多少人再也不會返回鑰此時悠揚的音樂響起,比利熱淚盈眶,電影在淡淡悲傷的氛圍中落下帷幕。莫測的不只是他們的命運,還有他們與這個世界的聯系,彼此可以互相取暖,然而什么時候能夠真切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溫暖呢鑰

3

這部電影除了劇情,制作上也廣受關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結合120幀速度、4K畫面和3D顯示技術拍攝而成的電影。加之李安導演前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不少人抱著極高的期待走進影:,出來時卻大肆詬病。除開并不刺激驚險的情節外,新技術呈現出過于清晰的畫面觀賞起來并不舒服,演員的皺紋清晰可見,表演的每個細節都被放大,像是走進拍片現場,觀眾和角色之間的朦朧感、距離感消失了。諸如“江郎才盡”“技術無用”的論調開始出現,這樣的反響在李安導演預料之中,他說:“雖然很難改變人們的習慣和文化,但我太好奇了,我不再年輕了,我不想等待?!?/p>

成名后贊譽不絕,一旦沒從影片中獲得滿足就倒戈攻擊,這樣的現實和電影中美國大兵的遭遇何其相似。這些觀眾看中的是李安的名聲,不理解也不在乎他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技術革新的探索,站在自己角度妄加評論。在商業票房壓力下,在先進技術加持下,拍攝那種緊張刺激但套路嚴重的故事顯然更容易吸引眼球,但李安依舊選擇了堅持。他說過,之所以想拍電影是因為電影給了他發言權,“你不拍,大家就以為是現成的樣子,你拍了的話,人們在現成之中又多了種選擇。若我不爭取、不表達、不發言,徑直讓它過去,將來的歷史、大家腦海中的文化印象就是另一回事?!薄侗壤G林恩的中場戰事》正是如此,導演借它表達但并非獨斷,給觀眾選擇而不是定論,他希望觀眾傾聽,但不奢求所有人都能夠理解。有的觀眾心中有座“墻”,而李安心中是沒有“墻”的。

電影中人們認為比利窯林恩作為“戰爭英雄”就應該是勇敢的、崇高的、正義的,比利窯林恩深知自己并非如此,現實中一些觀眾對待李安的導演身份同樣也提出了許多本不該他承受的要求。當今社會每個人都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符號化的處理有助于我們更快速認知彼此,但也格外容易造成偏見和短視,沒有耐心深層次了解對方的境遇、過往和所思所想,越是交往越在心中豎起高高的墻。面對一名軍人,不少人會想當然認為他很嚴肅單調,一旦對方的表現超出定勢思維的圈子會大感意外。前段時間網絡上火起來軍營版《小蘋果》,有人就詫異甚至憤怒:“軍人還有這么一面鑰怎么可以這么不顧形象鑰”用片面的認知看待世界,只想世界呈現出期待的樣子,站在自己的角度論斷他人,沾沾自喜而不得知,人心疏遠,心墻難越,是我們都應該警醒的現實。

電影結束時,我想起里爾克在《秋日》里的一句詩: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蛟S這就是電影教給我們的道理:不要輕易對某人下定論,不隨便對他說“我理解你”,同時也不強求別人的理解。在心墻未破除、橋梁未搭建好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成長就是一場孤獨的戰爭,在奮戰中若是能遇到知心相交的戰友,是件多么難得的幸事?!?/p>

責任編輯:曹舒雅

猜你喜歡
林恩比利李安
青梅竹馬
幸運的“比利”(下)
幸運的“比利”(上)
跟“天才”比利一起守護創造力吧!
林恩是個好少年
不做房間里最聰明的人
二戰“軍中甜心”歌手薇拉·林恩逝世,享年103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