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西佗陷阱”效應對大學生心理趨向的影響分析張雷

2017-06-15 10:51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影響分析大學生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塔西佗陷阱”效應對當前大學生心理趨向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編號:16JK1389)階段性成果

【摘 要】 “塔西佗陷阱”成為當下一個聚焦性命題,它對大學生產生的心理趨向效應主要包括:隱性話語權的歸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認同感;網絡輿情生態的把控度等,綜合分析這些問題成為當前疏解大學生心理困惑的突破點。

【關鍵詞】 “塔西佗陷阱”;大學生;心理趨向;影響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曾意味深長地提出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其出自于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經典論斷:“即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由此而帶來的大眾(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趨向矛盾則顯而易見,心理趨向一般是個體對于外界信息沖擊下帶來的某種應激性導向,帶有某種共性或趨同性,在當今互網絡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輿情復雜的傳媒生態使得“塔西佗陷阱”造成的負面效應隨之擴大,極大影響著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維度和理性判研,其著重體現在隱性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和網絡輿情生態等元素上。

一、大學生隱性話語權歸屬的模糊性

隱性話語權是相對于“顯性”而言的,他表現出某種更加隱晦性思維指向,如“新聞軟暴力”、“負面性網紅”、“價值中立論”現象等?,F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徹底擺脫某種話語的控制(大學生群體更不例外),話語權力沒有固定的邊界,其作用范圍可以無限延展,可以侵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越界代言”“越俎代庖”在這里既是“合法”的,也是一種常態現象?!昂苌儆腥松鷣砭湍鼙鎰e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大多數的人都是通過別人的經驗才得到教訓的……” 。[1]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隱形話語權更是一種軟權力,其學術話語的柔性、溫和特質極大地消解了“權力”可能引發的距離感和排斥感,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機制也極大地消解了“意識形態”可能帶來的逆反心理和敵對心理。相比于世俗的政治權力和傳統的意識形態,隱形話語權在支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過程中,顯得更加“游刃有余”。審視“塔西佗陷阱”背后的本源性可知,當主流媒體和其他媒介發生交鋒時,更多的人選擇自由論壇發聲發言,并且盡可能與主流媒體“唱反調”,特別是面對一些群體性事件時則更為凸顯,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有時缺乏足夠的甄別力和研判度,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從眾化。

當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學生作為受眾體接受著越來越多的專業性、技術性、課程性以及實踐實訓化的顯性教育,它們的關注點主要依托在客體存在和價值效應上(如學分、成績、考評等),這些固然不可或缺;然而卻不能涵蓋所有,獲得了知識和成績的大學生個體,未必能獲取思想維度和理性情商,從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犯罪和自殺實例中便可見一斑,所以大學生隱性話語權歸屬的模糊性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必須關注到隱性教育,因為在隱性教育中更重視主觀感受,情感內化以及周圍環境對知識的轉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2]因此我們需要展開聯動性教育,在引導大學生隱性話語權上不斷清晰維度、把控效度、厘清尺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邊緣化

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首先來自于它所傳播的意識形態內容的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樣,是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遞教育內容的一種實踐活動,教育者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如同一座橋梁或一條紐帶,將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聯結了起來。[3]

眾所周知當下思想政治教育被貼上了諸多的教條化、口號化、形式化等標簽,其說教性與灌輸性被屢屢詬病,加之某些現實矛盾的客觀存在,導致其公信力被嚴重邊緣化,甚至一度被淪為嘲諷對象,而在一些非主流社會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價值中立論”等的泛濫下,導致一定程度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境尷尬、成效弱化、定位搖擺,使得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們深感底氣不足、自信不夠、避重就輕,由此而帶來的是大學生思想維度上的困惑性與質疑性,直接導致誠信體系不斷下滑、價值體系不斷割裂,認知體系出現錯位、信仰體系受到沖擊……在一些滾動調查問卷中顯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只關注自身利益,對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不聞不問,甚至還有少部分人對大學生中的犯罪現象認為“情有可原”——這種現狀在當下“塔西佗陷阱”的效應中無疑是危險信號。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升公信力,必須克服傳統的“單打一”和“兩張皮”現狀,需要不斷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形成合力,運用好傳統手段與現代技術的“組合拳”,積極構建“智庫”體系,發揮聯動效應,不斷從邊緣化走向中心化,不斷發揮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網絡輿情生態的失衡把控度

2016年度網絡輿論生態發展報告指出:“網絡不理性因素猶存,自媒體情感消費攪動輿論場——不可否認的是謠言、夸張報道在社會事件中仍有生存空間,不少民眾對微信等新媒體謠言抱有“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尤其在涉醫藥、環境等知識專業性較強的事件中,信息不對稱嚴重,容易加劇民眾誤解。如在“山東非法疫苗案”中,民眾將“失效疫苗”與“毒疫苗”混淆,增加了恐慌情緒。在突發事件前期,輿論場更是信息混雜,一旦官方回應不及時、不準確,極易再次點燃民眾不滿,陷入“塔西佗陷阱……”。[4]而根據相關數據發現當前輿情參與低齡化趨勢日漸凸顯——“90后”乃至“00后”正在成為輿論場中的重要群體……

由此可見,隨著全網絡、多媒介、自媒體高速運轉的大數據時代,其隱匿性、開放性、平等性,及時性等特點被無限放大,而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高度對接使得網絡輿情生態日益復雜化,由此產生的思維沖擊和思想碰撞必然是深刻的,一旦出現某種失衡狀態或者輿情“負導向”就會帶來諸多危機隱患,如果不能盡早盡快清除屏蔽這些“負能量”,對大學生的心理定勢和思維導向則會形成危險慣性,正如塔西佗本人在其著作中所指“由于人類天性怯懦,所以,喪失元氣很容易,而恢復元氣的效果卻很遲緩;我們雖然起初憎惡死氣沉沉,久而久之,我們卻會對它戀戀不舍了……”[5]因此,當前在面對網絡輿情生態的復雜性上,我們需要因勢利導、合理把控,真正把大學生心理上的疑慮困惑合理化解在有效范圍內,從而及時還原客觀事實與規律。

綜合以上問題元素分析,我們看到機遇與挑戰并存,任務與目標共進,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但是相信只要我們堅持真理、抓住規律,就一定能更好破解難題,為大學生思想成才和心理成熟打開新思路、拓展新境界。

【參考文獻】

[1] 塔西陀.編年史:上冊[M].王以鑄,崔妙因,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24.

[2] 薩仁娜.從“文化反哺”現象談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高校輔導員,2013.10(5)9-10.

[3] 向征.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64.

[4] 2016年度網絡輿論生態發展報告[OL]光明時政http://politics.gmw.cn/2017-01/05/content_23413288.htm,2017-01-05.

[5] 塔西佗著. 馬雍譯. 阿古利可拉轉 日耳曼尼亞志.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14.

【作者簡介】

張 雷(1970-)男,湖南寧遠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影響分析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內部控制環境要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
全面營改增對路局運輸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分析
烏蘭察布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硫污染產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機械加工工藝對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響分析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