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

2017-06-15 06:26王明陽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7年7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體育

王明陽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原生態民間體育文化,生態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非物質文化,一般非物質文化會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加之社會的快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為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高校體育教學平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所以本文主要針對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現如今文化的作用與地位日益突出,國際競爭中,既包含實力競爭又包含文化軟實力競爭,其中實力經濟主要涉及經濟、科技等。非物質文化是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及現代化進程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價值觀、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甚至部分地區視遺產資源的開發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合理途徑??上攵?,遺產資源的不斷開發,導致文化遺產遭受到嚴重損壞,甚至瀕臨消失。因此,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從而提升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以及促進良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文化國力與民族自信。

高校體育教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類體育”文化的保護?,F階段,我國在讀大學生高達幾千萬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且他們具備較強的接納新生事物的能力。各個高校經過不斷選取與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類體育”項目,在高校課堂中有效融入了良好的中國特色民俗體育,并不斷宣傳與發展,從而為文化遺產的長足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區域性高校而言,其不僅具備較為豐富且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大部分學生來自少數民族或者是當地農村,從小就開始接觸豐富的民俗活動,對民俗活動又一定的了解,且有著豐富的實踐能力與經驗,所以區域性高校的學生通過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能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更為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部分項目具備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民族特色蘊義,不僅充滿了樂趣而且具備健身娛樂性,基于這種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心情順暢、精神愉悅,從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增強對民族文化的掌握與理解,樹立良好的民族精神。

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及體育課程資源的豐富。教師事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育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不斷開發和利用體育課程資源,且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理應已經受到國家的支持與重視。然而事實上,高校體育課程資源較貧乏,一般都是延續之前的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足球與排球等活動,或者是引進與借鑒西方的部分新型體育活動,比如網球等,但嚴重缺乏具備中國特色的體育教學活動,體育課堂教學死氣沉沉,缺乏活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部分項目具備著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民族特色蘊義,不僅充滿著樂趣而且具備健身娛樂性,這樣的體育教學環境無疑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的心情與精神都會保持愉悅性,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學質量會提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教學項目的有效融合是體育教學的正確方向,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創新與改革及體育課程資源的豐富。

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作為教育創新與改革的起點與歸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活動的開展與發展,所以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具備明確的教育目標。首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具備終身體育思想,加強學生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的培養;其次,需要不斷挖掘與整理流落在民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項目,在此基礎上再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以及傳承與保護;最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培養,一定程度上說,傳承人的培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傳承。

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的開發及課程建設。我國體育文化具備悠久的歷史,且體育項目的形式也豐富多樣,是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有效融合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教材的支持,教材是體育教師授課的關鍵與基礎,沒有合理教材的支持,其實行具備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需要組織相關隊伍不斷挖掘與整理流落在民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項目,并深入了解與掌握其背后相關的歷文化涵義與歷史淵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注重傳統體育項目的規定要能夠被學生所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積極性的提升。另外需要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學生實際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從課程設置角度而言,課程設置既要滿足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需求又要創新一些拓展性課程。

創建高素質師資隊伍。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開設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而課程需要高素質教師的支持,所以創建高素質師資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也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首先教師需要充分了解與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需要具備相應的豐富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其次教師需要走出校園,多與民間藝術交流與溝通,以及多學習與專研,有效借鑒民間優秀的文化;最后聘請部分民間民族傳統體育繼承人來學校進行授課。從而真正做到對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總而言之,高校是傳播文化與創造知識的主要基地,具備特殊優勢,既聚集了眾多精英人才又具備優秀的學術理論研究。因此,“類體育”非物質文化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融合是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是高校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長足發展的良好基礎,從而真正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文化自覺的實現,文化豐富性發展的推動。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體育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文化遺產保護
談體育實踐課中知識的擴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