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助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017-06-19 13:58裴嬌麗
報刊薈萃(上) 2017年6期
關鍵詞:扶志扶智貧困

摘 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取得實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級各部門立足實際,長遠謀劃,在幫助貧困戶短期內增加收入的同時,要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加大對貧困村、貧困戶致富能力的培養,更好的保護脫貧的成果。

關鍵詞:扶貧;貧困;扶志;扶智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這幾年的脫貧攻堅,我州貧困面貌確實得到了巨大改變,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如何繼續鞏固成果,我認為必須與“扶智”和“扶志”相結合,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不反彈。

一、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在“志”與“智”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脫貧致富的志向和抱負還沒有樹立起來

長期以來,在我州部分地區,一些群眾由于自然條件所困而“不能富”,一些群眾因為缺乏技術而“不會富”,一些群眾因為缺少扶持而“無力富”,還有一些群眾持觀望等待的態度而要“隨后富”,種種原因導致富裕的日子漸行漸遠,“等、靠、要”的思想慢慢滋生。

(二)“造血”式扶貧帶來的后果不容小覷

我們有些干部已經意識到了“輸血”式扶貧的局限性,由以前的“輸血”式扶貧轉為“造血”式扶貧,想辦法搞一些項目,比如,幫助困難群眾搞養殖,搞種植;引導當地困難群眾到本地區的企業打工;培養當地稍微有些文化的、年輕的村民學些技術,比如開挖掘機、拉面等。這些“造血”式扶貧比輸血式扶貧要好很多,但是,有些困難群眾他們的心靈很脆弱,遇到一些困難,比如搞養殖的,養殖成本高,賣價低,或者出現病疾等情況后,再沒有信心致富了。扶貧的成果很難保障。

(三)教育扶貧的力度還有些薄弱

當前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下,一心向“錢”看似乎成了時尚,認為讀書認幾個字、會算個小帳就可以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想一方面由于當前大學生找工作很困難的現實讓群眾覺得孩子上了學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不如早點到社會上鍛煉。另一方面我州善于經商的傳統,導致部分家長忽視了教育,而從另一角度來看教育扶貧本不是立竿見影的扶貧方式,它見效慢,導致一些單位或個人對于教育扶貧的忽視。

二、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應注重“扶志”與“扶智”

(一)重在“扶志”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之《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篇中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

1.思想引領,激發內生動力

一些困難群眾不是因為年老體弱、天災人禍所致貧的,而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勁、干勁與韌勁。精神“癱瘓”比什么都可怕。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打破思想枷鎖的束縛,激發他們求富裕求發展的內生動力,就必須創新扶貧工作方式,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要利用進村入戶的機會,多向貧困戶宣傳黨和政府有關扶貧的政策措施,讓他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觀念,以接濟為恥,以勤勞致富為榮,實現從“他扶”到“自立”的轉變。

2.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要深入細致了解貧困戶的情況,分類進行思想轉化、心理疏導,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足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比如對因一時的意外打擊而致貧的家庭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家庭成員振作精神,保持樂觀進取的良好心態,以昂揚向上的姿態積極融入主流社會。我們只有最大限度挖掘好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喚醒”這個強大內因,才能真正強化“造血”功能,使其具備自我發展能力,最終穩定脫貧。

3.開闊眼界,齊奔富裕路

通過“走出去看、引進來學、與先進比”等方式,開闊困難群眾的眼界,碰撞致富的思想,讓我們的群眾真正明白我們與先富地區的群眾有哪些不同、思想有沒有落后、行動有沒有不足,等等。淡化他們頭腦中的“貧困意識”,因為頭腦中有了“貧困意識”就會阻礙我們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二)貴在“扶智”

1.智力支撐是關鍵

貧困群眾脫貧,無論是發展新型規模種植、養殖產業,還是自主創業、外出打工,抑或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必須具備一定的從業素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州貧困農民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主動性不強,是“智”力不強的最大“掣肘”。如果沒有“智”撐,空有致富信心,無視經濟規律和市場準則,盲目發展、倉促跟進,極有可能造成“舊賬未清、新賬又至”,再度返貧或加重貧困的被動局面。

2.培育、教育兩手抓

我們應抓住中央、省、州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良機,以農村專業大戶的骨干農民為突破口,全面提升農民的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素養,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我們應抓住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的機遇,動員貧困戶孩子報讀中等職業學校,盡快將農村普及義務教育與普及技術教育接軌,讓這一政策真正成為農村青年改變未來命運的機會,為持久脫貧奠定堅實基礎。時刻認識“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讓每一位貧困戶的孩子都有學上,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不遺余力的送到貧困地區,激發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貧困的信心。

三、“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

“扶貧”是解決吃飽、穿暖的基本保障問題;“扶智”、“扶志”是解決和諧文化、發展思路和動力問題,最終目的是達到永久脫貧。

(一)“扶志”與“扶智”相結合,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避免貧困的代際傳遞,首先是發展鄉村教育,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多措并舉,定向施策。其次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發展鄉村教育,職業教育,可以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二)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人群的致富信心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身邊人身邊事最具說服力。農村“兩委”主干的“雙帶”作用,鄉村能人的“標桿”作用,是提升群眾致富信心最好的無形示范。打造好“兩委”主干和鄉村能人群體,就能真正為貧困地區建立起“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取得實效,需要各級各部門立足實際,長遠謀劃,在幫助貧困戶短期內增加收入的同時,要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加大對貧困村、貧困戶致富能力的培養,更好的保護脫貧的成果

作者簡介:

裴嬌麗(1981—),女,漢族,遼寧遼中人,中共臨夏州委黨校講師,研究生學歷,從事文化學、民族學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歡
扶志扶智貧困
扶貧·扶志·扶智
關于經濟困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關于經濟困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麗中國:扶貧先扶“智”和“志”
我國貧困高中生資助制度的建設
懸置的“貧困”:扶貧資金資本化運作的邏輯與問題
從權利觀點分析中國貧困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