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服務在高考填志愿中服務的心理學意義探討

2017-06-20 00:07倪正鵬
法制與社會 2017年16期
關鍵詞:應用服務心理學大數據

摘 要 有關高考志愿填報影響因素有很多研究,如家長文化程度、信息獲得途徑、對院校和專業的理解程度等。但從大數據應用服務角度來探討其心理學意義的研究甚少,既有學生高考分數在全國、全省和地區里面的位置分布,增加其報考成功率等傳統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心理人格測評和興趣愛好傾向測評,科學的選擇自己喜歡并且適合自己的專業,從而讓高校專業和自己興趣愛好更吻合匹配,為大學有效學習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 大數據 應用服務 高考志愿 心理學 意義

作者簡介:倪正鵬,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G3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16

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爆炸的今天,大數據應用與服務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支付寶、微信等;比如公檢法案立案、偵查、審理各個環節的證據鏈形成的資源共享,以及全國同類案件的審理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又比如珠海市公安局在2016年通過大數據建立的各種預警警報模型等抓捕了海外多個電信詐騙團伙??傊?,大數據應用與服務在日常生活領域、在各個職能部門系統內、在公共安全維穩方面正發揮著人工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

但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現今還沒有很好的為高三學生高考后填報志愿服務。眾所周知,高考在中國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義,傳統認知里有“一考定終身”的說法,即使在當下,高考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公平的一次考試,它不分貧富貴賤、榮辱美丑,只評分數說話。高考完后如何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全國幾千所大學,專業數更是數不勝數,如何快速有效的在這么龐大的信息量里挑出適合自己的信息,單評家庭人工腦力、主管評估和經驗決策,難免有點選擇困難。如果簡單粗糙決定,不可避免有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復出了代價——比如自己的分數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學校但由于決策失誤只能降低檔次,到當下的大學讀書,而又無法接受現實,只能生活在遺憾中……,這是有連鎖反應的,繼而不適應學校的環境,不好好讀書,終日惶惶惚惚,混日子,把大學日子過得一塌糊涂,把青春浪費得令人心疼。

以上還是其次的,對很多中國高三學生來說,選擇讀什么專業才是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接觸和訪談過很多當事人,他們對當下正在讀的專業缺乏認同度,換句話說就是不喜歡這個專業,當問其為什么選這個專業時,多數人的回答趨于同質性——報志愿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稀里糊涂填的。

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有必要把“大數據+心理學應用與服務”為高三學生和家長高考完后提供有效科學精準匹配的服務,避免人生發展走彎路。

一、高考志愿填報現狀分析

(一) 認知粗淺,填報科學性、精準性有待提高

通過大量文獻數據查閱和在校大學生既往高考志愿填報訪談,很多人對高考志愿填報所表述的信息分析來看,在訪談時回答問題的表現:一是信息量有限,二是信息從眾,缺乏獨立見解。由此可以判斷其認知是粗淺的。

還有大部分人回答問題時盲目性、主觀性很強,問題主題指向性不明確,依據、出處模糊不清。

(二)高校專業目錄繁多,對自身喜愛專業缺乏深度理解

全國高校2800多所,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全國共開設506種本科專業。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 (試行)》,全國共開設532個高職高專專業。 如此海量的信息,對于還未涉世的大部分高考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何篩選,如何加工……;即使有父母參與,單憑人力也無法處理這些信息。

其次,由于教育和各種社會原因,很多學生對自己到底讀什么專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性。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適合什么;人云亦云,從眾,盲目跟風、道聽途說、斷章取義……等心理信息加工機制就會左右人的判斷,犯下了專業不對口的原罪。

再有,很多人對專業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名稱概念層面,對所選專業成立的背景,專業前景怎么樣,專業就業怎么樣,專業課程設置——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情況等并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三)父母干預過多,讓孩子背負了成長代價

當下時代很多高考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依賴遠遠高于任何一個時代。在子女成長的任何時刻,很多父母包辦過度,高考志愿填報也不例外。

父母仗著自身的社會經驗為子女的高考志愿做出決斷選擇不一定就適合孩子,這樣做的直接惡果就是孩子進入大學由于不喜歡學校,不喜歡專業,而又不得不面對時只能消極對待,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這也是近年大學教學質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學校高考志愿填報信息指導不足,服務不到位

由于教育資源各地分布不均,學??陀^上存在優劣之分;好學校高分段多,一般學校中間分數段多,各地縣市一中、二中則是低分段偏多。高分學生在一本范疇內如何填報中意的學校和專業,中間分數段的學生如何填報好二本學校和專業,低分數段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三本和高職高專;對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是個挑戰。

但如何保證高考分恰到好處與招生院校和專業精準完美匹配,單憑學生自己、學生家長和老師是無法有效完成這一使命的。但現實情況很多學校并沒有從學校層面組織專業力量對學生進行有效輔導,而是單純靠班主任、信任的科任老師提供的建議進行填報,遺憾的概率難免會增高。所以,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在職權范圍內邀請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高考志愿填報的專業輔導。

二、大數據信息支撐有助于高考志愿填報定位精準

(一)科學建立檔案,高三全程跟進評估,時刻準確定位

高三開始就對學生進行人口學等基本資料的采集并錄入,建立起每個學生的數據檔案。之后的每次周考成績、月考成績、區域統考成績和省統考成績都分別錄入到系統中。根據統計學的原理,對學生考試成績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給出學生每次考試變化(退步、進步)的分數統計學意義,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調整,如是否偏科了,語數外和統考科目分值比重是否合理(各個科目在高考總分中的貢獻值不一樣)。讓學生清楚的知曉自己在全國高三學生中的位置,全省高三學生位置和本校位置,并設定一個預期目標(類同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

(二)大數據運算建立各種數據模型,滿足學生和家長各種需求

通過歷年高考原始數據和學生基本數據相結合,研發出各種數據模型,再把各種數據模型關聯,最終在各個數據模塊的綜合運算分析下,篩選出適合學生高考分數就讀的院校和專業。比如可以開發以下這些數據模塊:

“專業大全”數據模型——把全國高校開設的所有專業都羅列其中;“專業排行榜”數據模型——詳細解讀個專業學科,包括專業成立背景、專業近年就業情況、專業開設的課程以及專業培養計劃等;“能上的學?!睌祿P汀鶕酝呖汲煽兲峁┑臄祿?,高三學生每次周考、月考和統考的成績都可以在該數據模型中高職學生能上的學校有哪些,給學生一種實實在在學在當下的體驗?!皽y量錄取概率”數據模型——在“能上的學?!睌祿P偷幕A上,把數據分析精細化,讓每次周考、月考和統考的成績用比例、概率顯示出來,增進學生對分數實際意義的解讀,當讓最后高考成績志愿填報該模型也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大數據與人工腦力勞動的本質差異之一?!澳M填志愿”數據模型——讓學生在該板塊真真切切的感受和體驗高考志愿填報的整個過程,如何合理安排提前批次錄取院校、一本重點院校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二本院校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的選擇填報;讓學生從一個粗淺的認知變成一種真切的參與,提高志愿報考效率。

(三)大數據提供全國各個院校和專業的發展前景與就業情況

高校專業的設置本身的重要使命就是為社會發展提供需要的和可用的人才,所以每個專業的開設都要考量其社會需要性。但近十年由于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和社會急劇的發展變化,在這個時代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供需矛盾。

首先,擴招帶來的一個弊端就是同質專業增多,結果就是培養的學生供大于求,這也是造成當前社會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大學生就業困難。其次,由于社會發展急速,高校專業開設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需要,造成有些行業人才緊缺。

基于以上原因,大數據運算很好的解決了人們的一些困惑,它會實時提供每個專業的基本情況,包括就業率,就業質量,就業對口率,就業行業分布等。讓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也把專業發展前景和就業情況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考慮。

三、大數據心理測量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增加專業選擇的匹配性

(一)人格測量是學生從心理專業的角度對自己了解的一種科學途徑

“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為什么活著,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等類似于此的問題從人類起源的遠古時期就伴隨著每個時代的人。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解讀,哲學、宗教和文化試圖都從各自的角度完美解答,讓世人認可,但結果都不是很令人滿意的,哲學費解,宗教玄乎,文化多元。

每個人都想真正本質的認識自己,都期望有一種理論、工具或技術來客觀的測量和評估自己。但在人類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受制于各種局限,并不存在所謂的一種理論、工具或技術擔當此任。所以即使是當下時代也存在著各種算命占卦、邪教迷信,滿足人們的這種人之需求,哪怕不合理,但也有起存在空間。

心理學科一百多年的發展正努力完成的使命之一就是提供這種理論、工具或技術,心理人格測量就是滿足這樣的要求而產生的。心理人格測量與評估正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學生、中學生心理健康測評、軍人入伍心理測評、服刑人員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心理測評等。

經過大量文獻查閱和調查,心理人格測量用在高考志愿填報這一領域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讓高考學生對自己有一個真正本質意義上科學了解和定位,心理人格測評提供了可能性。當讓根據心理學人格理論有“大五人格”、“大其人格”、“十六維度人格”和“九型人格”等,測評心理量表有16PF、EPQ和MMPI等,不可能讓每個學生把現有的人格測評心理量表都做一遍給出結論。而應該取其長,結合高考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量表進行修訂,然后再施測,才能有信度和效度。

(二) 霍蘭德職業興趣傾向測驗是學生從心理專業的角度對自己興趣愛好了解的另一種科學途徑

很多人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不是真正了解,尤其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專業,什么職業,困擾著每一個將要填報高考志愿的學生??茖W的心理測評為這種困擾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霍蘭德職業興趣傾向測驗”就是專門為解決這種情況而產生的。

通過該心理量表測評,學生就基本大致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了解,然后通過大數據運算,把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與高校專業進行各種數據的對比,篩選出適合的專業,縮小了學生的選擇范圍,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對篩選出的適合專業權重進行計算,對院校和專業進行排序,使學生一目了然。

四、結合大數據運算提供的科學精準有效信息,合理安排志愿填報,把高考分數的最大價值體現出來

(一) 結合心理職業傾向測驗,合理填報提前批次的本科錄取

本科提前批次錄取顧名思義錄取時間是最早的,一旦被提檔,其他一本志愿就沒有機會,所以,該志愿應該對考生來說是重中之首??紤]應該周全無一慮,志愿填報應該滿足至少兩個條件:一是該志愿是考生心理測評中和自我經驗中最喜歡的院校和專業;二是該志愿的期望值應該稍稍高出高考分數實際報考值,萬一就夠著了呢,不是把高考分數效用最大化了嗎?

(二)結合心理人格測評和職業傾向測評,科學安排一本和二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

因為提檔和錄取順序的原因,所以一本和二本志愿的填報指導思想大同小異。當然主要取決于考生分數的高低來重點選填一本還是二本,如果是一本線以上,那填報的重點當然是篩選一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只是填報時要心理留個底,萬一一本院校和專業錄不上,二本第一志愿就顯得很重要了;所以對于高考分數超一本的人除了結合高考分數本身因素外,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的興趣選擇、專業前景的權重就要做出區分了。同理,如果高考分數僅夠二本線,一般來說一本院校和專業的報考機會幾乎為零,不用過多考慮一本填報,只要科學合理填報二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即可。

(三)結合心理人格測評和職業傾向測評,科學填報三本或高職高專

在我們國家,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只有本科才是大學,所以三本就是在這種社會需求中誕生了。在二本線和??凭€之間取一個分數段就叫三本,但這并不是全國現象,只是少數幾個省而已,云南省今年也取消了三本錄取,即從此云南不存在有三本之說,三本終將成為一個傳說。所以三本的志愿不填報在此就不贅述了。

至于高職高專,一定要優先考慮專業的社會需要性,其次是自己的心理人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相結合。國家近年來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很多高職高專都將面臨機遇和挑戰,所以選擇一個一般的二本專業還不如選擇一個有發展前景的高職院校專業。

總之,本文從高考現狀情況分析出發,分析出了影響高考志愿填報的因素有認知粗淺,填報科學性、精準性有待提高;高校專業目錄繁多,對自身喜愛專業缺乏深度理解;父母干預過多,讓孩子背負了成長代價;學校高考志愿填報信息指導不足,服務不到位。這些影響因素鋪墊出了大數據的科學心理測評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了另外一個解決高考志愿填報困惑的視角,并且具體運用到志愿填報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其意義在于讓高考志愿填報盡可能的和學生自身心理特點結合起來,適合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專業是什么。從而也就為大學學習質量打下了基礎,往大方向說也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真正有質量的人才。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考量高考志愿的填報,其社會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

參考文獻:

[1]康樂、哈巍.高考志愿填報改革對錄取匹配質量的影響.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6.

[2]劉文曉.高等教育個人選擇中的信息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 2016.

[3]顧勝賢、饒瑩心.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4]游濤、方勝蘭.高職學生的高考志愿填報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

[5]張方圓.準大學生高考志愿認知及滿意情況的調查與分析.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6.

[6]楊東京.高考志愿填報中高中生自主選擇能力的調查和培養路徑研究.四川師范大學 . 2015.

猜你喜歡
應用服務心理學大數據
全球衛星互聯網應用服務及我國的發展策略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國家不動產統一登記信息平臺構建與應用服務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全國征集衛星應用服務解決方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