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目而視

2017-06-21 22:19李永翔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7期
關鍵詞:閉目靈性用心

作者簡介:李永翔(1991-),男,漢族,寧夏中衛市人,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2015級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宋元文學研究。

世間很多事情,需要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

道德經有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曾經我問一位出家多年的道長,閱讀時頓句的不同,得到的道理不同,這到底該怎么理解。然而,道長的回答很簡單:你覺得是什么,那它就是什么。

不成熟,是未經別人指引就對自己的理智無所適從??档碌倪@句話點破了人性的弱點。人們往往在獨身面對自己理智時就顯得不自信,甚至焦慮煩躁,陷入魔障。人的組成,無非飲食男女,和人性靈性的部分。很多時候,大部分人對自己的靈性畏懼逃避,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然后,不同的境地,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稟賦,造就了千差萬別的認知。沒有哪一種是正確的,也沒有哪一種是錯誤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事物的兩端看似對立,其實,在事物最初是統一的。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絕對的正確認知。敢于承認自己的認知,某種程度上才算是成熟,才有觀世界、觀人生的前提。

實際中,人性中靈性部分的往往處于丟失的狀態。常與朋友開玩笑說,現在的人,肉體搭著現代化科技的動車向前飛馳,靈魂在后面苦苦徒步追趕。人活著,一方面在拿自己的優越或是愚蠢煎熬別人,讓別人被迫接受;另一方面卻活在眾人千姿百態的意識形態所外化的行為舉止之下,舒心或是心碎。人性中深層的智慧沒有被挖掘,停滯于低級愚昧的認知,混合著一些天生“性惡”的成分,借助社會現象,迫害他人,試求內心的寬慰。相反,結局是導致內心的不安恐懼,和對他人不信任。起初人不知何為人,只知道自己在做人,每日奔波,樂此不疲。到了一定時期,突然發問:我是人嗎?什么算是人?到底該怎樣做人?期間畏首畏尾,失望迷茫,自我認可程度低。最后,歷盡人事,心靜沉穩。眼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心感“獨釣寒江雪”,釣得一顆清醒痛楚的心和真真切切屬于自己的認知。在那種時空,那種心境下的認知是達到了靈性層面的。

人性終受現實的影響。曾經讀到周國平的一段話: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學佛的王維說過:人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出家人的世界里,在過,才懂得一生二的道理。最好的“度”,不是好話說了千遍,因為沒用,而是無論是否狂徒都是當頭棒喝。 大丈夫須苦心志,勞筋骨,食不味,身心俱疲。之后,打破既定認知模式,從而突破習氣,找到本我。

想要看清需要用心,要杜絕人云亦云。以王陽明著名心學論句為例“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于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在此,唯物主義物質一元論是論述的前提?;ū敬嬖?。王守仁論述中的花的潛臺詞是“你見或不見,我就在那里”。然而,內心的快感喜悅不會來自于一元性的物質,只會來自于人的內心。不同認知,不同意識,是人性組成元素中的核心元素,是決定內心真正能否達到人性自我關懷境界的關鍵原因,也是是否能真正看清事物的要點。

萬物負陰而向陽陽。這里,可以理解為陰陽思想的一種表現。做事需務實,不能不著邊際,方法是關鍵。凡事應當一翻兩面的去考量,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正面去看,反面去看。道理總是簡單的,實施起來顯得有些費心費神、難以堅持。韋應物感觸“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納蘭性德傷心處“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柳宗元寂寥時“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白居易曲間默然“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將這些人事一分為二,正反兩面,作為一種參考,一種借鑒,一種欣賞,一種玩味。主觀、客觀地去思考,品到的是真實,是平淡,是寬廣的胸懷。

閉目而視,用心去體味,重整既定的意識建筑,就像突破行為上的習氣惡習,從里到外改變自己??辞?,是真實的“觀”。觀什么?觀世界,觀人生,觀人性。既是現今流行概念的世界觀、人生觀,但是唯獨缺少人性觀,缺少對人性的認知和培育。閉目而視,就是要學會認知人性,而后培養美好的人性,健康生活。

閉目而視,用心去看,人性的“真”才會顯現,外界的“相”才會消失。

猜你喜歡
閉目靈性用心
用心
讓小學作文課堂充滿靈性
用心熬一碗湯
黃鶴樓
【壓力來時,閉目3分鐘】
借助電子白板構建富有靈性的數學課堂
飯后閉目靜坐最養肝
用心,讓家更有味
用心
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