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解讀,如何讀出自己

2017-06-28 17:53梁軍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7年6期
關鍵詞:應試枸杞感情

梁軍

文本解讀的一個重要境界,就是讀出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常面臨的一個困惑,就是學生在文本解讀中讀不出自己。作為選入教材的那些優秀文本,怎么就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呢?是語文教學陷入了應試使然?還是盡管有著走出應試的態度,但又不小心走入了工具理性的怪圈?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筆者精析了《三顆枸杞豆》一文的教學,獲得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文本解讀,讀不出自己的表現

學生在面對優秀文本的時候,原本應當是有所感觸的,但現在常常讓人覺得尷尬的是,學生面對優秀文本而無動于衷。這里固然有因為應試需要而教師對文本進行生硬解讀,以及機械任務的布置,導致了學生缺乏一種真正走入優秀文本的意識,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一定也存在著學生自身的原因。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三顆枸杞豆》,雖然只是一篇小說,但作為更多的寫“小時候的我”的文本,其與當下學生的思想應當有一些共鳴之處,可筆者在教學任務完成之后,讓學生說說閱讀文本的感受時,多名學生站起來之后竟然只是面無表情、心無感觸地簡述了一下文本的大概含義。這讓筆者意識到,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其實并沒有真正完成。從而,筆者研究的視角也就轉向了一個問題:面對《三顆枸杞豆》,學生緣何讀不出自己?

筆者嘗試向學生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當學生的回答才有一半時,筆者就知道自己的問題提得并不恰當,因為學生已經有了標準的答案可以背出來。于是筆者腦筋飛速轉動,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你對文中的“我”是怎么看的?學生的回答很簡單:他是一個小時候頑皮、長大后成了植物學家的人!并且學生的答案驚人的一致:數個學生竟然均以“他是”開頭!筆者大腦里靈光一閃:學生說的“他是”一個……,為什么是“他是”?答案只有一個:文中的“我”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我”,只是一個“他”!盡管學生在回答筆者的提問的時候不大可能真的說是“我”,盡管后回答的學生有可能受先回答學生的影響,但“他是”一定是有問題的。于是筆者追問:你為什么說“他是”,而不說“這是”,而不說“作者是”……學生問:有區別嗎?……

縱觀學生的這些表現,可以肯定學生對文中的“我”是沒有感覺的,這是文本解讀中“無我”的充分體現。

二、文本解讀,如何讀出真的自己

那文本解讀中如何讀出自己呢?筆者在《三顆枸杞豆》一課的“后加工”過程中作了這樣的幾步努力:

第一步:嘗試讓學生結合自己當下的學習感受去領悟文中的“我”的故鄉的山與水。由于強調了結合自己當下的學習感受,學生自然會倒出一肚子苦水,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看“我”的故鄉,看故鄉的山水與山溝,想像自己的面前出現了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想象山谷里的森林就是自己的樂園。這樣的想像順利讓學生進入了一種可以暫時放下學習壓力的美麗情境。

第二步:嘗試讓學生按文中的順序,想像自己在逃學過程中與三叔的相遇。這是文本解讀最核心的一步,因為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文中逃學的“我”,這是學生在教師的驅動力之下進入文本的過程,而想像自己與三叔的相遇,則是一個學生自主入文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這個過程顯得靜悄悄的,那個時候學生就是在讀文本,然后掩書想像,有時候又重新打開書去尋找其中的一些細節,然后再掩書想像……這個時候沒有任何討論,學生真的進入了一種想像的狀態。

第三步:嘗試讓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與三叔相遇的過程,尤其是要重點說出相遇中的感悟。這是一個基于文本閱讀后形成的想像表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表象的過程,正是由于上一步中學生真正進入了一種文本閱讀的自我狀態,因此這里的描述倒讓站起來說的學生以及聽的學生有了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盡管說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了數次短暫的糾正過程,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對文本結構的理解,這一瞬間筆者有了學生仿佛真的走在樹木中,與三叔一起數野豆角花幾個花瓣、幾根花蕊,并聆聽三叔說他一生的成績——他面前那三個圓圓的“○”……這一過程盡管看起來像是對文本的重述,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因為這個時候學生的復述已經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復述,是走入文本的真實體現——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傳統文本解讀中,我們常常跟學生說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何如何”,可很多時候學生其實是不懂何為“有感情的”(那種千篇一律的、一揚一抑的所謂有感情,在筆者看來并不是真正的有感情),真正的有感情,一定是學生走入文本并與文本中的角色進行了互動之后產生的真情實感。而這個情感一旦產生,就可以認為學生直的達到了“入文”的境界了——所謂“入境”,即是此義吧!

三、尋出發點,文本解讀的關鍵點

對《三顆枸杞豆》進行了“后加工”之后,筆者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學生走不進文本,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教師的原因,從時間跨度上來看,恐怕更多的是教師的原因——應試形態下只追求分數的語文教育,已經讓學生遠離了文本,他們遇到再好的文本,下意識地只是根據教師的問題機械地回答,而成績稍好者更多的亦只是尋找教師詳解中的得分點。顯然,這不是真的語文教育!

黃厚江老師近日在《人民教育》上撰文,其觀點值得深思:如果您的學生不喜歡讀書了,您就是語文的罪人!學生面對優秀文本時竟然走不進去,你能說學生喜歡讀書嗎?如果教材上的文本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課后的閱讀再“海量”又有何意義?

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當我們認識到這個現實時,其最大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自己: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從這個出發點出發,真正基于文本的細節,引導學生一步步感悟文本細節,或許就是引生入文進而入境的一種有效策略。抓住了這個關鍵點,或許就給撬動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廣闊空間。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猜你喜歡
應試枸杞感情
是酸是堿?黑枸杞知道
2021年高考《選修3—4》考點預測及應試策略
體育課“大翻身”須警惕陷入“應試”誤區
采枸杞
枸杞到底是怎么養生的?
帶著感情
帶著感情
應試寫作的文化視角探討
感情強烈的嘆號
你永遠等得起一份對的感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