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一課三測”優化數學教學

2017-06-28 22:26蔡秀陽
新課程·上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后測優化設計

蔡秀陽

(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井林小學)

摘 要:“一課三測”指的是課堂前測、課堂中測、課堂后測。從前測分析,優化設計;中測反饋,優化教學;后測延伸,培優輔差三個角度論述在一課三測的教學實踐下,課前針對孩子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等學情分析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針對孩子所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課后進行延伸教學,確實能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前測;中測;后測;優化;設計;教學

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完美的教學比比皆是,不成功的學習體驗人人都有,這也是生活常態?;谶@種認識,我認為“一課三測”只要組織和利用恰當,確實能有效地優化數學教學。

下面我們結合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室有多長”實際課例談一談如何合理利用“一課三測”的方法優化數學教學。

一、前測分析,優化設計

(一)前測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正式學習厘米之前專門設計的一節課,目的是通過學生用非標準單位測量教室的長度,初步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學會度量的方法,能夠用一定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度量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決定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很多時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動來幫助理解。前測問卷以50名學生為樣本,測試簡單分析表如下:

“教室有多長”前測統計

結合前測情況,同學們對長、短的概念有較好的認識,但學生對自定義單位度量的經驗還不足。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二)優化設計

1.激趣導入,揭示新知——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差異,靈活使用教學素材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朋友。瞧?。ǔ鍪拘艽蠛托芏膱D片)原來他們的鑰匙掉到了下水道,兩人爭著要去拿。熊大說我的手臂長應當我來拿。熊二也不甘落后,我的手臂比你長。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誰的手臂更長些嗎?

學習成果預設:①比一比 ②量一量……

請學生上臺比一比,量一量。

(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量的方法,“用什么工具量”“怎么量”,注重“一個緊接著一個”方法的指導,還有“不夠,需要做標記”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說出度量的方法,使學生感知度量的必要性。)

2.新知探索——關注學生探索過程,激勵使用多樣方法

【活動一】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1)怎樣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學生分為6個小組討論用何種工具及如何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預設:用尺子量;用數學書量;用文具盒量;用腳量;用拖把桿量……)

(2)準備活動。

進一步要求學生清楚活動任務并填寫教材第49頁的表格。(引導孩子如何填寫表格)

(3)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一下各小組的測量過程及結果。只要學生說出的方法正確、切實可行就給予肯定。

(4)組織學生討論:在測量中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要注意什么問題?

(5)學生思考:

①測量的是同一間房間的長度,為什么結果都不相同呢?

②是不是把所有的注意事項都做好了,測量的結果就一樣呢?

③為什么不用回形針?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度量意識和選擇合適的單位思想,滲透單位思想。)

【活動二】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

(設計意圖:滲透單位的累加思想,使學生直觀感覺到單位累加得越多,量就越大。)

引導預設:用易拉罐搭成的柱子可以當成一把“尺”,可以量一些物體的高度。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尺子”的模型,滲透模型思想。)

3.拓展練習“阿福的新衣”——關注學生思維過程,拓展彈性內容

(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為下節課積累經驗。)

4.課外作業:觀察探究,認識直尺

二、中測反饋,優化教學

以上的教學設計為合理利用一課三測優化數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保證,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更加有的放矢,課堂更加靈動多彩。

(一)觀察課堂動態,及時檢測,落實教學

學生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時,我觀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小組都能很好地測量出長度。于是,我請其他做得好的小組幫助指導學習困難的小組,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在“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活動小結歸納后,我設置了檢測題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測。

檢測內容:

(二)典例錯例分析,優化教學

經測試,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填寫第一題,即“繩子大約有幾個回形針的長和幾根小棒的長”。有一小部分同學還不清楚“為什么同一根繩子量出的結果不一樣,是因為所用的測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老師的追問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量”感以及反思的能力仍需加強。第二題,學生基本能運用文具盒和一拃的長度測量出課桌的長度和高度。極少數的同學不能較好地完成測量,填出測量結果。

根據當堂檢測的情況,我在接下來“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這個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操作體會怎么樣更好地擺易拉罐,怎么樣擺才能擺得越高;擺的“直尺”有幾個易拉罐的高度,注重培養孩子度量的意識以及對“量”的感覺,注重培養孩子思考、反思的能力。

三、后測延伸,培優輔差

基于課堂教學實施的情況,我設計了課堂后測,在學生學習完本節課知識后適當增加難度,及時查缺補漏。

測試內容:看一看,圖兩個人的身高分別大約是各自的幾個肩寬?

對這道題的統計發現,大約一半學生能夠根據肩寬估出爸爸媽媽的身高,進而我讓優生講出估算結果的道理,以優輔差。教師根據課后測試得出的結果,進一步發現并解決學生在度量單位學習后存在的問題,為后續長度單位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學情基礎,讓接下去的教學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在一課三測的教學實踐下,課前針對孩子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等學情分析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針對孩子所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課后進行反饋教學,確實能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總之,優化數學教學是每位數學老師所追求的,任重而道遠。只有把每節課落實到位,真正從課前、課中、課后一步一個腳印地下功夫,真正走近學生,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實現教學的優化。

編輯 趙飛飛

猜你喜歡
后測優化設計
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優化思考
一道優化題的幾何解法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CBI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有種設計叫而專
順學而教,提高記敘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設計之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