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縣鹽井歷史概述

2017-06-29 21:33王學文
絲綢之路 2017年12期
關鍵詞:井鹽漳縣歷史沿革

王學文

[摘要]漳縣因鹽而立,先有漳鹽,后有漳縣。漳縣手工制鹽始于商周,戰國已成規模,秦在鹽井鎮設鹽川寨,此為漳縣建置之始。漳縣因鹽而興,東漢章帝元年初置“障縣”,治所設在鹽井鎮;漳縣因鹽而盛,元明之時,漳鹽遠銷陜、川、甘等地,清代仍銷及天水、隴南、甘南等地。千百年來漳縣商賈云集,百業興旺,為當時西北最大的井鹽場之一。

[關鍵詞]漳縣;歷史沿革;井鹽

一、漳縣概況與歷史沿革

漳縣,位于甘肅省中南部,東連武山,西鄰卓尼,南通岷縣,北接渭源、隴西,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7公里,面積2164平方公里。處于西秦嶺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以及西秦嶺地質構造帶上,地貌特征復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3941—1640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均氣溫8.6℃。

漳縣境內有漳河、龍川河和榜沙河三條渭河支流,山甸林草茂密,河谷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就包括鹽業資源。

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后的齊家人、辛店人、寺洼人先后在此生活。春秋戰國時期,漳縣成為秦人與犬戎交錯雜居之地,戰國中后期在秦人的西擴中納入秦國版圖。東漢王朝視漳縣地域為“西陲屏障”的戰略要地而置縣,取名障縣。唐武后天授二年(691)一度更名為武陽縣。北宋置鹽川寨(相當于縣的軍事建制),屬鞏州。金置鹽川鎮,屬定西州。元復置障縣,屬鞏昌路。明洪武年間更名為漳縣,屬鞏昌府。道光九年(1829)降為隴西分縣。民國二年(1913)復名漳縣至今。

漳縣,因山而名,這山即“山巒疊嶂”的地勢、“西陲屏障”的位置,東漢章帝建初元年(76)設縣,取名“障縣”。漳縣,又因水而名,這水即漳水,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改名“漳縣”。其實,山也好,水也好,背后都離不開一樣東西——“井鹽”。

二、漳鹽的歷史演變

從古至今,我國井鹽生產的地區主要是川西南、滇西北和隴南。一般認為最早發現井鹽資源并開采利用的是古羌人。從鹽井分布區域和羌族聚居區大體重合這點來看,有一定的道理。另據史書記載,西北邊郡的羌族在漢代時已擁有“西海魚鹽之利”(《后漢書·西羌傳》),王莽時期曾一度將臨羌縣改名“鹽羌”(《漢書·地理志》)。此外,從這一地區遺留下來的一些地名也可窺見一斑,如川南的自貢被稱為“鹽都”;西昌的鹽源縣是納西族先祖氐羌的主要活動區域。藏東的鹽井縣1999年才并入芒康縣。西藏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是至今存活鹽田的地方。曾被《舌尖上的中國》重點介紹過的云南諾鄧鹽井是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百大發現之一。隴南禮縣鹽官鎮鹽井祠內至今還保留手工制鹽的傳統。漳縣鹽井鄉也保留著完整的“ 鹽昌寺”古建和鹽井遺跡,其中上井位于朱家河東60米,地勢較高,口方三尺三寸,深四丈六尺七寸,鹵水豐沛,含鹽量高。1991年停止使用,在原址上修建了漳縣鹽史館,現井口距鹵水3米;下井位于朱家河西20米,地勢較低,口長方形,長三尺四寸,寬二尺四寸五分,深四丈七尺,鹵水量小,含鹽量低。1989年停止使用,建亭立碑予以保護。

禮縣、漳縣一帶井鹽在商周時已開采利用,秦時已設有專門機構管理。前些年在西安地區曾出土一批秦代封泥,其中有一枚“西鹽”字樣泥封,據考證為西縣鹽官印,《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條下載:“秦置……有鐵官、鹽官??h十一:……西?!队碡暋穽筅I?,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奔措]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漢承秦制,亦設鐵官、鹽官,郡下有十一個縣,其中有一屬縣曰西縣。王莽時期稱西治?!队碡暋飞险f西漢水出自境內嶓冢山(今甘肅天水齊壽山),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在江州入長江。據考,西縣故城在今天水市西南約百里。通過上述記載和出土的“西鹽”泥封說明,秦漢時期西縣的鹽官將漳縣、禮縣的井鹽集中裝袋后,在束扎鹽袋繩索打結處敷膏泥并戳上“西鹽”官印,運往都城長安,作用相當于今天的“鉛封”或“郵檢”,到目的地接受單位才能“拆封”。

農業文明時代,鹽、鐵、茶三大樣是僅次于田地的農業基石,是官吏的最愛,百姓的命根,官吏愛是能收其“稅”,百姓命是不光靠其“生”,還要靠其“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靠其先“富”起來,稱作“鹽商”,在各地代表朝廷管理這一行業的機構和人員統稱為“鹽官”。值得一提的是,2000多年前在首都長安舉行過的一場名傳千古的“辯論會”。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全國各地精心選薦的60名賢良文學代表被召來到長安,成為辯論的一方,挑戰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代表的另一方,辯論的主題是鹽鐵專營、酒類專賣、平準均輸,史稱“鹽鐵會議”。西漢后期散文大家桓寬根據“會議紀要”寫就了他的代表作——《鹽鐵論》。雖然字面上看,是關于鹽鐵的爭論,但實際上深刻反映了一個王朝甚至數個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思想領域的實踐、成功、失敗、探索。這場辯論并沒有形成決議和下發紅頭文件,只是當場取消了“酒榷”,留下了個“紀要”。不過,此后昭帝在輔佐大臣霍光的運籌帷幄下,部分采納了賢良文學“以德治國”的意見,部分取消了“鹽榷”和“鐵榷”同時并沒有放棄桑弘羊一派的“政府調控”的“干預政策”??少F的是,宣帝延續了這一方針。故而形成“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的“昭宣中興”。

北宋神宗初年,王韶“熙河開邊”,收復河湟等大片失地,包括漳縣及周邊區域,并在鹽井設立“鹽川砦”,漳鹽的銷售納入了北宋專賣之內。

金元二朝,西北軍功世家——汪氏家族崛起于甘川,稱雄于隴右,特別是入元后仍世襲鞏昌府便宜總帥,門閥顯赫,“王者三,公者十”,《元史》立傳三人,世襲管轄鞏、秦、定西、金、蘭、西和等20余州,而汪氏家族的居住地就是今漳縣鹽業鎮,至今在鹽川徐家坪還有全國最大的元代家族墓塋——汪家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這個龐大顯貴家族的帶動,客觀上促進了漳縣鹽川經濟的繁榮,包括鹽業的生產和貿易。

明清時期,因甘肅處于中原連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樞紐的特殊地理位置,隨著茶馬互市的進一步繁榮和興盛,形成了多支有名的茶馬古道,這其中也包括鹽業的貿易和運輸。

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著名學者顧頡剛、王樹明一行考察了漳縣鹽井,在木寨嶺下看到“一路南行者,皆為背火鹽之使役”,感慨道“但愿開辟道路,廣其銷售?!保ā段鞅笨疾烊沼洝罚吨袊}業史》中說明:“漳縣鹽井鎮有井鹽,創辦于秦代,距今二千年?!?/p>

漳鹽的制作經歷了手工制鹽和真空制鹽兩個階段。手工制鹽的環節主要是取鹵水、裝水、燒鍋、熬煮、裝鹽等流程。先在井口搭上絞水的轆轤,從井中汲取鹽水,由抬絞手將鹵水用筒分配給燒戶。每個熬鹽的灶前都有一個儲備鹽水的裝桶,栽在地下,一個裝桶一般裝6桶鹽水,抬手打開桶下的木塞子,鹽水流進裝桶,再由燒手用普通木桶將鹽水倒進鹽鍋燒。燒鹽的木柴是從“柴客”手里收購的硬木柴。熬煮成的鹽一般有三種正品,分別是火鹽、水鹽、面鹽,另外還可以落下鹽刮刮和鹽娃娃二種副品?;瘥}又叫磚鹽,因其形似磚塊而得名,長5寸,寬3寸,上蓋有紅色“字頭”(品牌名),水分少,一般銷往外地,夏天生產多,《甘肅鹽法志略》中說:“磚鹽模為漳縣一局所獨有,亦惟漳局燒戶所獨用?!彼}顧名思義水分大,一般銷本地,冬天生產多。面鹽即沫子鹽,屬次品。鹽刮刮就是通常說的鹽鍋巴,是多次熬鹽后粘在鍋壁上的一層鹽垢,異常堅硬。鹽娃娃是因鹽鍋老化破裂,通過鍋底裂縫滴在灶內,點點凝聚,層層疊起來,形成的如盆景狀的晶體塊,有的形似小娃娃狀,故名,據說鹽娃娃對腹瀉、胃痛有特殊療效,很是貴重。

中國井鹽生產中的真空制鹽,始于20世紀40年代,70年代后廣泛推廣。真空制鹽是較自然蒸發和敞鍋蒸發更為先進的一種制鹽技術,它是將鹵水在封閉的容器中加熱,進行有效蒸發,使鹵水在逐漸減壓狀態下濃縮、結晶、成鹽。漳縣井鹽采用真空技術始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后全面取代傳統的鍋巴鹽。

三、結語

漳縣一帶在2億年以前是一個較大的內陸咸水湖,在數次干枯中形成較厚的巖鹽層,并隨地質變遷深埋地下。在地下形成不透層將鹽礦保存下來,屬內陸湖相沉積,探明有開采價值的就有10多層。 以后的地質演變中,漳河河床將地殼和鹽礦折斷,使鹽井鄉一帶地層抬升,埋藏較淺的巖鹽表層的鹵水經地質裂縫滲出,出現露頭的鹽水泉(當地人叫鹽堿泉)。鉆探資料表明,漳鹽礦藏的分布范圍和實際藏量遠比已知的要大得多。

據近年來的考古調查資料,漳縣鹽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能早到馬家窯文化至齊家文化時期,因為在鹽井鎮為中心的1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十分密集的原始先民生活過的遺址,在這些遺址中普遍發現了一類特殊陶器,很可能與制鹽活動相關。

漳縣因鹽而立,先有漳鹽,后有漳縣,手工制鹽始于商周,戰國已成規模,秦國在鹽井鎮設鹽川寨,屬軍政合一的縣級建制,此為漳縣建置之始;漳縣因鹽而興,東漢章帝元年初置“障縣”,治所設在鹽井鎮;漳縣因鹽而盛,元明之時,漳鹽遠銷陜川甘等地,清代仍銷及天水、隴南、甘南等地。

清嘉慶時期漳縣知縣蘇履吉就漳縣鹽井寫了一首《鹽井詩》:“南望鹽川五里途,煮來雙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為桂,六十余家賣盡無?”大意是:從縣衙望去南邊的鹽川只有五里路,雙井里取來的鹵水經蒸煮像晶瑩剔透的珍珠。每天集市上的柴貴得像桂木,鎮子上的六十余家鹽戶不知將辛苦熬成的鹽賣完了沒?每每讀到這首詩,不免生出一些感動來。雖然蘇知縣主要是同情漳縣鹽民才寫就了這首鹽井詩,透過濃濃的鄉愁,似乎能看到一個愛民親民的知縣的背影在衙門徘徊……但是穿越歷史的時空,今天看來,因為井鹽,鹽民才辛苦,因為井鹽,漳縣才繁華,同樣,因為井鹽,便了民,裕了國。鹽業經濟的發展對行政中心的設立和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漳縣自漢置縣到元,鹽井鎮一直是縣治所在地,這與食鹽的生產、加工、貿易有很大關系。元大德年間,因水災縣治遂東移五里至今天的武陽鎮。從明清到民國至今,鹽川鎮作為井鹽業的中心地位從未改變。

[參考文獻]

[1]顧頡剛.西北考察日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2]郭正忠主編.中國鹽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
井鹽漳縣歷史沿革
白及粉末入藥歷史沿革概述
大同清真大寺歷史沿革考釋
西方輿論觀的歷史沿革
淺談漳縣草原現狀及發展對策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甘肅漳縣墩坪遺址東周墓地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災情快速評估及應急處置保障
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MS6.6地震跨斷層形變異常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稱謂的歷史沿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