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閾下的網絡虛擬社會論要

2017-07-05 08:27黃河
理論導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世界歷史生成邏輯

黃河

摘 要: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網絡虛擬社會有其內在的生成邏輯,人的虛擬化生存及其相應社會關系的形成、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方位變革分別是其形成的實踐基礎、技術機制和價值體現。無論是狹義上的界定還是廣義上的泛指,網絡虛擬社會本質上都是客觀存在的能夠展示人類大腦意識圖景和虛擬構建及延伸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場景的技術性社會形態。與以往的社會形態相比,網絡虛擬社會體現出非聚集性、非獨立性、非封閉性、非線性的基本特征,經歷了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共享的網絡虛擬社會、感性的網絡虛擬社會三個演化歷程,并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其勢必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關鍵詞:網絡虛擬社會;社會形態;生成邏輯;演化歷程;世界歷史

中圖分類號:D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6-0033-06

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是這個時代最為耀眼的詞匯,也是最能改變當代人類存在境遇的技術力量集群,而據此發展起來的網絡虛擬社會,業已成為當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域,開創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為我們展現了壯闊的虛擬化生存圖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分析網絡虛擬社會的生成邏輯、內涵本質、基本特征和演化歷程,既能從理論層面豐富和發展網絡虛擬社會的研究思想,開闊相關問題的研究視域,又能從實踐層面加深我們對網絡虛擬社會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的確認和思考,從而正確處理好虛擬生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更好地在新的社會場域中生存和發展,進而為構建“和諧的網絡虛擬社會”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

一、網絡虛擬社會的生成邏輯

首先,人的虛擬化生存及其相應社會關系的形成是網絡虛擬社會生成的實踐基礎。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社會是指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起來的人們的有機總體,是一個人類的生活共同體,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群體的全部關系的總和,“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盵1]人的活動不僅創造了人,而且還創造了社會,社會是人的活動行為的結果,“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盵2]這就揭示了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產物,其基礎和本質只能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系。由此得出:在一定空間場域中有人這種高級動物的

存在,這是形成社會的必要條件,而在這個空間場域中的人這種高級動物以群居的方式存在,不以個體性單獨方式存在,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通過認識和實踐等活動相互結成比較穩定的聯系或關系,這是形成社會的充分條件。

誠然,網絡虛擬社會要真正發展成為人的社會,也必須滿足以上充要條件。在我們看來,網絡虛擬社會之所以得以形成與發展,也是囿于人的虛擬化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沒有人,沒有人超越現實的需要,沒有人創造出來的網絡、計算機等技術工具,網絡虛擬社會也不可能興起和發展??梢哉f,現實的感性的人是網絡虛擬社會發起者、主導者和受益者,網絡虛擬社會由人而起,因人而生,這是網絡虛擬社會形成的必要條件。單從物理屬性看,計算機網絡、虛擬場景無外乎是一種信息傳播和大數據資源共享的技術性平臺,而隨著人類活動行為的大量介入,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活動場域,“因為在其中,正是由于有了人類行為活動的介入,而使得電子網絡空間被人為賦予了社會文化內涵。本來沒有任何生命色彩和社會文化屬性的電子網絡空間,因為有了人的行為活動,構織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被賦予了生機和活力?!盵3]61人們在這個全新的場域空間中進行購物、學習、休閑、娛樂、交往等虛擬化生活,并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等虛擬性社會關系,虛擬性實踐活動、虛擬性認識活動、虛擬性交往活動等隨處可見,日益發展成為人們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的重要生存方式,這是網絡虛擬社會形成的充分條件??傊?,網絡虛擬社會只有擁有了人、擁有了人的虛擬性活動,才發展成為人們相互作用的空間和形式,才具備社會場域的本質屬性和功能價值。

其次,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是網絡虛擬社會生成的技術機制。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推動的。而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關系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反作用,換言之,如果生產力不斷地向前變化與發展,生產關系也會隨之變化與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反之,如果社會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那只會導致社會的衰敗和革命性的變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成了人類社會千百年來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某個階段某個時期可能會出現停滯、倒退等現象,但從整體上都是在曲折中持續向前發展進步的。因此,生產力在社會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是極其顯著的,而本質上的生產力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決定性的因素,生產工具是生產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和生產工具的先進與否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近現代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和智能化的生產工具,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儼然成為第一生產力。

回顧人類發展史,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會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優化人類進化的途徑和方式,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生產者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盵4]494而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基礎上的計算機、網絡信息、虛擬現實、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建了全新的技術性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生產關系,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任何技術都傾向于創造一個新的人類環境?!盵5]這些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形成了新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網絡虛擬社會。

最后,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方位變革是網絡虛擬社會生成的價值體現。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總是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而存在,或者說,它必然要以某種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社會中。如果撇開社會純粹地、孤立地分析或討論各個具體的感性的人以及人的各種具體形式的存在,那么分析再細致、討論再激烈也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人、人的活動以及社會歷史,因為無論是人也好還是人的活動也罷都深深地根植于一系列獨特的、全面的社會條件中。社會作為人進行各種活動的“場域”和“容器”,主體人既在這孕育、成長,又在這老去、轉化,既在里面歡聲笑語、幸??鞓?,又在里面垂頭喪氣、悲歡離合,社會對于人的“表演”起著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當然,社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人化世界,也不能游離于人、人的活動之外而孤立運行和單獨發展,社會是人活動的產物,也是人的本質屬性、活動力量的確證和表現。社會因為有了人才變得如此豐富和多彩,才發展成為當今這個美麗的樣子。無論是早期的原始社會,還是現在依靠科技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的網絡虛擬社會,人與社會之間永遠呈現出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互聯網絡是這個時代饋贈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使當代人類發展處于一個宏大的變革潮流之中,特別是在虛擬現實、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幫助下,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與陸地、海洋、太空同等重要的人類活動新場域,并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以至于許多人都還沒來得及準備好,就已經深深沉浸于網絡虛擬社會之中,從個人的工作學習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再到國家的政治軍事,從傳統的第一、二產業到支柱性的服務業,再到方興未艾的大數據產業,從“互聯網+”、物聯網釋放的創新活力,到席卷全球的網購熱潮,再到虛擬現實、分享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無不體現著網絡虛擬社會的魅力與激情。對于現代人來說,不僅依賴于客觀性的自然和現實性的社會來生存和發展,還必須依賴于網絡虛擬社會來生存和發展。網絡虛擬社會業已發展成當代社會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賴以生存的新型的社會場域,并給人的生存、發展帶來巨大變革:一是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形成了與現實社會相互并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空間;二是改變了人類的生存和活動方式,形成了虛實相生的生活方式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產關系,開創了人類發展的新紀元;三是改變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社會基礎,豐富了精神生活的內容,拓展了精神世界的場域,形成了新的虛擬思維方式和互聯網精神??傊?,網絡虛擬社會已經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并日益形成自身獨立的內在發展規律,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域,預示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

二、網絡虛擬社會的內涵本質

通過對網絡虛擬社會生成邏輯的分析可以看到,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已是社會發展之必然,并日益成長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對一種新生的且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進行哲學界定是極其困難的,但這又是分析其基本特征和演化發展的基礎。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我們將狹義的網絡虛擬社會界定為:網絡虛擬社會是人有意識地運用現代科技,創造性地構建的非主觀非現實的虛擬場域以及人在此場域中所形成的一切關系總和。之所以如此界定網絡虛擬社會,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一是強調網絡虛擬社會的主體是人。無論是傳統的現實社會還是新興的網絡虛擬社會,人都是社會的主體。因為只有人的存在與發展、只有人在生產實踐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能形成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基于人超越現實、否定自我的類本質而出現的,現實的感性的人才是網絡虛擬社會的發起者、組織者和受益者。誠然,在社會工程哲學的視野中,任何學者都不能無視人——即人類感性的個體和人類的對象化存在的事實,并把主體性或社會性置于人學的邏輯起點之上。[6]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網絡虛擬社會研究,也必須強調人的主體性及其義務性,主體性是說明人以自身的目的和行為創造著、改變著對象性存在——網絡虛擬社會,義務性是說明人務必要使用更多的目的和行為來改變和發展對象性存在——網絡虛擬社會。唯有如此,才能科學揭示網絡虛擬社會的本質,即人在虛擬場域中所形成的一切關系總和。

二是強調網絡虛擬社會是近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仡櫄v史,早期的部分人類活動雖然帶有一定的虛擬性,其中也產生和形成了一定的虛擬性交往關系,但這些樸素的、簡單的虛擬性活動尚未形成完整的社會關系體系,缺乏獨立性和系統性。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人類需求的不斷擴展,那種樸素的、簡單的虛擬性活動關系不能滿足人們虛擬性的需求,出現了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模式更多元的虛擬性活動關系和范圍更廣、層次更高的虛擬場域,特別是計算機、網絡信息、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的虛擬特性的發揮提供了技術平臺,為人們的虛擬化生活夢想實現找到了突破途徑,形成了頗為壯觀的“虛擬化”井噴現象??梢哉f,虛擬化現象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網絡虛擬社會是近現代科技革命影響的結晶。

三是強調網絡虛擬社會是人們構建的新型場域。網絡虛擬社會尚未出現前,人們只能囿于傳統的現實社會而活動,隨著人的超越屬性的凸顯,人們運用現代科技創造出了一種既依賴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網絡虛擬社會,使人的活動場域由傳統的現實社會拓展為現實社會與網絡虛擬社會共同構成的二重場域。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場域,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呈現出辯證統一的關系,既與現實社會有聯系,又有獨立于現實社會的規律性和自在性,是對現實社會的拓展與延伸,并體現出非聚集性、非確定性、非獨占性、非封閉性等特征。所以,我們說網絡虛擬社會的出現與發展,不僅意味著人類在技術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還意味著人類在拓展自身的生存場域、活動空間方面也獲得了極其有益的成果。

四是強調網絡虛擬社會是非現實非主觀的活動場域。網絡虛擬社會既不是現實存在的物理客體,也不是人在大腦中的主觀存在,而是具有客觀性但不具有實在性,即網絡虛擬社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于虛實相生的現代社會中,但不像現實物理存在那樣能摸得著、看得見;具有抽象性但不具有主觀性,即網絡虛擬社會的一切都被符號化、抽象化、虛擬化了,事物、場景、人物、活動甚至于人們的愛情都被抽象為“1”和“0”的格式,用高度抽象的符號、圖形、數字、顏色、聲音所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也變成了符號之間的互動,也不像人的思想意識那樣是主觀的,“我們也是知道的,這種交往性并不是孤立的——不是與真的現實對立的虛擬現實,它是不一樣的現實領域?!盵7]

五是強調網絡虛擬社會是人存在和發展的虛擬場域。無論是落后的社會形態,還是新型先進的社會形態,只有包含人的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人文因素,才能具備社會的本質,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社會。如前文所述,網絡虛擬社會的主體是人,因人而生。單從物理角度看,虛擬網絡無外乎就是一種信息傳播和大數據資源共享的技術性平臺,然后隨著人類行為的大量介入,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活動場域。換言之,網絡虛擬社會擁有了人的虛擬性活動、虛擬性交往、虛擬性文化等社會生態意義,擁有了人們相互作用的空間和形式,從而被賦予了社會的意義,才具備了社會生態的本質屬性,“本來沒有任何生命色彩和社會文化屬性的電子網絡空間,因為有了人的行為活動,構織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被賦予了生機和活力?!盵3]61

以上論述,是從狹義上解釋的網絡虛擬社會,如果從廣義上看,網絡虛擬社會的含義更廣,泛指基于現代科技因人而產生或出現虛擬化現象的一切總稱。虛擬化現象是一種如同人類歷史般悠久的古老的社會現象,比如遠古社會的神話故事、文學藝術、宗教巫術等活動都具有虛擬化的特征,但是,這些虛擬化的活動是簡單的、樸素的,尚未展現出社會化的交往屬性和精神氣質。直至現代科技如計算機網絡、互聯網和虛擬現實等發展起來以后產生或出現的虛擬化現象,才能算作是網絡虛擬社會,因為這些虛擬化現象既承載了人們超越現實而開展生產生活的夢想,又改變和豐富了人類大腦中的思維和想象。如果說信息社會是脫離工業社會以后而以信息為主導作用的社會形態,那么網絡虛擬社會則是現實性和想象性被虛擬化后所演繹建構的社會形態,其中的虛擬實在本身以及其在網絡空間中的重構和作用,再貫穿聯結在一起相互作用的主體及虛擬化存在的場域,分別是解釋廣義網絡虛擬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內在邏輯。

當然,無論是狹義上的解釋還是廣義上的泛指,本質上的網絡虛擬社會是現代科技與人的超越屬性相結合所帶來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與人腦意識或空間想象力的相互融合程度,但它不是人類的想象空間,也不是子虛烏有的抽象世界,而是客觀存在的能夠展示人類大腦意識圖景和虛擬構建及延伸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場景的社會形態。如果用物理性或意識性解釋虛擬社會,似乎都不合適,無法揭示其本質特征。通常情況下,我們又把網絡虛擬社會稱作為“人工的現實”或“人造的世界”[8]或人造社會。網絡虛擬社會既依賴于現實社會,把現實社會作為其發展的基礎和發展的參照物,又超越現實社會,創造性地構建現實社會中的可能與不可能,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機遇,它既是現實社會的邏輯攝影,又是一個具有客觀存在性質的社會場域。如果將其描述為現實的復制或拷貝,或將其理解為脫離現實而獨立存在的“自由王國”,是沒有科學依據或者說是不了解虛擬社會本質的。不管是人類活動的場域,還是生存發展的空間,網絡虛擬社會都與傳統的現實社會存在較大區別,并解構著人類生活著的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創造性地構建著人類欲實現的五彩繽紛的夢想未來。

三、網絡虛擬社會的基本特征

網絡虛擬社會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傳統社會在信息時代的發展與延伸,既保留有傳統社會的核心要素,又體現出完全不同的另類特質。

一是非聚集性。在傳統的現實社會中,人的活動或物質的存在往往是呈聚集性的,總是形成一個鮮明的主體角色,主體在社會關系中是群體或聚集物的中心,其他的人或物處于邊緣或客體的地位。在網絡虛擬社會中,這種聚集性得到了改觀:事物沒有了中心和邊緣的劃分,他們既是中心,又是邊緣。另外,網絡虛擬社會使人的思想和行為也不再是地方性、片面性或血緣性,而是全球化的,“我們可以把工作帶回電子住宅,更會鼓勵這一雙重焦點的觀念,許多人留在住家附近,不常移動,為了娛樂而旅行,不是為了工作,然而心靈和思想卻橫跨整個地球,進入外太空世界?!盵9]網絡虛擬社會所具有的非聚集性特征,使虛擬世界變成了一個相對平等的場域,人類活動空間由有限向無限的方向延伸,人類活動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網絡虛擬社會的非聚集性,還彰顯了人的個性特征,即主體不再依附于某一個體或集體,被動地接受他者的給予,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個性,自由地自主地選擇和分享,選自己所愛的,挑自己所需的。譬如你可以以主人身份自立門戶開博客、建微博、組社區、構空間,也可以以客人身份就某一熱點或議題搶“沙發”、發帖子、表觀點、駐觀望、深“潛水”。所以,網絡虛擬社會時空和“個性化使得時間成為可選擇的,而這種選擇意味著在因特網時代時間成為人們選擇的空間”,[10]讓主體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快樂。

二是非確定性?,F實社會總是將人的存在和活動束縛于相對穩定的某一時空中,進行有限的交往和實踐,對于物質而言也只能在固定的自然環境中生成、成長、成熟、衰退和滅亡?,F實社會的確定性雖然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靠的真實圖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的自由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作為新型的網絡虛擬社會則打破了這種確定性,擺脫了現實條件對人的發展的種種束縛和限制,顛覆了人們習慣的那種固定不變、相對狹隘的時空觀念,讓人類活動的開展和物質的存在與發展處于更廣闊的時空中。比如人們突破了地理條件的局限、國家邊界的封鎖,進行跨國界、越文化的交往和學習。網絡虛擬社會的時空是流動的、可變化的,人們不但可以生活在“當代”,也可以穿越回到“遠古時代”,還可以進入充滿奇異的“未來”,從而節省了人們長時間、遠距離的生產生活成本。世界變平了,地球變成了地球村,無論你生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高效率即時化的交往和溝通。當然,非確定性的虛擬空間也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如以匿名身份盜竊他人信息、攻擊他人網站,影響了我們日常的工作與學習。

三是非獨占性。在聽神話故事時,我們最羨慕神仙的分身術可以同時處于不同的時空與不同的人或物發生關系。在網絡虛擬社會中,即使你我不是神仙也同樣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活動對象,分享于不同世界。在同一時間可以處理不同地點的虛擬化活動,在同一地點可以進行不同時間的虛擬性行為。在虛擬世界中的我們,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是常有的事。這就是網絡虛擬社會的非獨占性。在現實社會的活動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無論是處于靜止還是運動都在同一時空中,意味著時空對于主客體來說是唯一的、被單獨占領著。而在網絡虛擬社會的活動過程中,主客體雙方都變成了數字化、符號化的形式,擺脫物理屬性的限制以實現越時空、跨地域的自由自在的作用、運行。如此一來,活動的展開有了更多的方式或途徑,主體可以“三心二意”作用不同的對象,客體以共享性的方式與不同的主體發生著關系。所以,網絡虛擬社會的非獨占性增強了人們的交往能力,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提高了人類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自由度,為人類展現了一個“詩意棲居”的新時空。但是,網絡虛擬社會的非獨占性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說黑客可以同時入侵多臺主機并遠程安裝攻擊工具,而監管部門卻無法確定和知曉他所藏匿的地方。

四是非封閉性。虛擬化生存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業已完成的農業和工業技術條件下“體能型”活動形態向當今虛擬現實技術條件下“智能型”活動形態的轉換,顛覆了在物質技術條件下僅能依賴單一途徑選擇生存發展可能性的舊模式,使不可能性變成了可能性,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而網絡虛擬社會則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系統,兼容并包,不斷融合人類世代沉淀的經驗和智慧,吸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人們開展活動及事物的發展提供了多樣性和可能性。而且,各種條件也在多元的比較和整合中臻于完善,讓主體擁有了足夠的時間和多種的途徑進行創新發明,因為“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創造了產生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11]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個體不再泯然于眾,其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表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其個性稟賦、異想天開的實施擁有了充分的實驗空間。誠然,網絡虛擬社會的非封閉性也暴露出了一定的脆弱性和風險性,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后果、帶來重大的損失,如發生于2007年的“熊貓燒香”病毒。

五是非線性?,F實社會中的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種聯系、作用的范式一般可分為線性和非線性兩種基本形式。線性強調的是系統各要素或矛盾雙方特性的單一的變化和簡單的疊加,僅處于量上的變化,并不能促使系統或矛盾的性質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這是一種單一的規則性和簡單的變化性。與線性相反的非線性則認為系統各要素或矛盾雙方不是簡單的量上變化,而是形成一種嚴密的復雜的相關性,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相互的規定和制約,所以隨意性、非規則性、非完全可預測性、非平衡性就成了非線性的內在表現形式。而網絡虛擬社會則體現出較為明顯的非線性特征,因為網絡虛擬社會使各事物、矛盾的相互規定相互制約的關系更為緊湊和嚴密,使社會關系系統及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也變得更加復雜,正如鄔焜所說:虛擬世界中的時空是“時間的空間化,空間的時間化,以及時空結構的多層纏繞、跌宕起伏的不規則,非均勻、非連續、非光滑的分維特征”。[4]48當然,非線性的特征非但沒有影響網絡虛擬社會的優越性,反而讓主體在網絡虛擬社會中更加自由和便捷地生存與活動。

四、網絡虛擬社會的演化歷程和趨勢

一種新型社會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必然經歷漫長而又艱辛的演化過程。就網絡虛擬社會而言,因其科技含量的厚重感使其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完成了從技術形態到溝通平臺、從溝通平臺到社會空間的完美蛻變。關于網絡虛擬社會的演化歷程,我們根據其功能的差異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共享的網絡虛擬社會、感性的網絡虛擬社會。

早期互聯網絡的形成與發展,目的是解決信息傳輸、語義連通等問題,關注的對象是信息、語義傳輸本身以及網絡覆蓋范圍,展現的是互聯網絡的工具性和空間性,基于此所展開的人類活動行為也是樸素、簡單的,事件的發展和結果的控制也是可以預知和判斷的,如通過手機打電話、發信息,通過網絡發郵件、瀏覽新聞,其本質就是把信息從一個端口傳遞到另外一個端口,把語義從這個地方傳輸到另外一個地方,從而也就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語義交流,也就完成了自身的虛擬性行為。因此,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以信息傳輸為目的,以通信網、互聯網為基礎,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化網絡平臺,其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性技術主要有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具有聯接與通信的功能,大大擴寬了人們的交往活動范圍,既跨越了空間又壓縮了時間。但這個時期的網絡虛擬社會主要是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工具或渠道而存在,人們的虛擬性行為也是一種一對一的個體間交流活動,并沒有體現出社會群居的社會屬性??偠灾?,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是人們走向虛擬化生存、構建虛擬性交往關系的重要方式,是網絡虛擬社會之所以發展成為社會的基本環節。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具有聯接與通信功能的網絡虛擬社會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虛擬性生存需求。人們不僅需要信息傳輸、語義連通本身的內容,而且更關注信息傳輸和語義連通過程中的服務與能夠展現這一過程的多元化形式,人們也不再僅僅追求一對一的信息溝通交流,而是抓住信息可重復利用的本性更看重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分享。就人們的虛擬性活動行為來說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對于事件的發展和結果的控制也是可以預知和判斷的。尤其是互聯網上的MSN、QQ、Skype、Gmail等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快速的信息溝通服務,門戶網站上的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總能為人們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動終端上的微信、Facebook、百度地圖、支付寶等APP總能為人們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溝通交流提供各類實時服務,基于互聯網而開展的電子商務、網絡廣告、虛擬銀行等新型業務,催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因此,分享的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以信息分享為目的,以互聯網、移動網為基礎,連接物與物之間的社會化網絡平臺,其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性技術主要有網絡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分享的網絡虛擬社會具有信息共享、語義傳播的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傳播速度,既共享了信息又創造了財富。從本質上看,共享的網絡虛擬社會強調的是信息與信息的互通,關注的是信息與客觀物質的對應關系,而對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實時感知、全面聯系則有待于進一步的挖掘。

無論是連通的網絡虛擬社會還是共享的網絡虛擬社會,其終端都是有限的,即人們的信息獲取、人際交流和活動行為都是局限于“網絡世界”之中的虛擬化的人、物和信息,而“網絡世界”之外現實客觀存在的人、物、信息卻無法參與其中,“網絡”與“現實”之間橫亙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打通了“虛擬”與“現實”之間、“數據”與“實物”之間的通道,虛實交融、虛實相生的生存方式不再成為遙遠的夢,因為感知的網絡虛擬社會形態不僅要求人們關注“網絡世界”中的內部情況,而且還要求人們更加重視“網絡世界”中的外部世界,以感知為目標提供全方位的、立體性的認識和改造服務,即使是面對一些不確定、無規律的可能性發生,也是可以通過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分析等流程來鏈接、關聯,進而實現對目標的準確感知和對活動行為的全面把握。換言之,感知的網絡虛擬社會以各種生物群體賴以生存的現實物理世界為對象,基于共享的網絡虛擬社會節點和信息,將從虛擬空間、人人互聯的社會化集群發展到對現實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務和產品,為人類的生存和其他生物群體提供更舒適、更美好的條件和環境。因此,感知的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以感知為目的,以物聯網、大數據為基礎,連接人與物的社會化網絡體系,其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性技術主要有物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感知的網絡虛擬社會具有虛實交融、數據創新的功能,從根本上解決了“網絡”與“現實”之間的隔離,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距離,并推動著傳統產業和領域的改造升級,既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又帶來了更多的產業發展機遇。從本質上看,感知的網絡虛擬社會強調的是一切皆可“量化”的數據化,所有的推斷和結論不一定要求準確無誤,所有的活動和行為不一定要求循規蹈矩,而是相關性上的混雜性和全面性。

總之,無論是哪一個歷史階段上的網絡虛擬社會,都具備了作為社會的基本屬性,既有社會化的“空間場域”,又有基于這種場域而產生相互關系的人群。當今的人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社會和物理世界中,而且還生活在五彩繽紛的虛擬世界中。

網絡虛擬社會雖然屬于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但較之于傳統的其他社會形態業已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網絡虛擬社會必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形式。這是因為:

一是網絡虛擬社會代表了當前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夠不斷滿足人們虛擬化生存的需要。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以技術社會形態的角度來劃分,至少出現過狩獵社會、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網絡虛擬社會等社會?;仡櫲祟惿鐣l展史,每一種社會形態的形成、興起、發展和衰落,不同類型社會的變革、更替、換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生產力、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蓬勃興起的網絡虛擬社會就是繼工業社會之后形成的新型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由原子(atom)時代向比特(bit)時代(即由A到B)發展的新階段,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未來發展方式,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因為網絡虛擬社會推動了當前社會存在形式、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和社會思維方式的變革,超越了傳統物理的限制和階級斗爭的矛盾,延伸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場域空間,滿足了人類超越現實的虛擬化生存需要,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優越傳統現實的全新生存發展途徑。

二是網絡虛擬社會依賴的現代科技的持續發展,成為推動網絡虛擬社會不斷進步的技術力量。我們知道,網絡虛擬社會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技術水平之上,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沒有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就不可能出現虛擬化生存,更不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的虛擬關系。以計算機、網絡信息、虛擬現實等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當代科技革命仍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云計算、大數據等系統或平臺日益發展成為生產資料獲取、社會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支撐。雖然我們一直不認可技術決定論——即技術將“所向披靡”,決定和規定一切,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當代科技發展在網絡虛擬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顯著力量,“事實上,社會能否掌握技術,特別是每個歷史時期里具有策略決定性的技術,相當程度地型塑了社會的命運?!盵12]人們的網絡化發展、虛擬化生存并不會到此結束,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也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網絡虛擬社會的發展也是方興未艾。

三是網絡虛擬社會與全球化互動發展,成為人類創造“世界歷史”的重要方式。正如馬克思200多年前所預料的,“世界歷史”的發展將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特別是從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形成之后,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已空前加強并由此形成了典型的“世界聯系的體系”。[13]而基于通信、交往需求在20世紀中葉興起的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加強了人與人、組織與組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使“世界歷史”變成了“網絡歷史”,使現實社會擴展到“網絡虛擬社會”,在人類歷史上實現了真正的全球一體化、世界村落化。在傳統的物理時空中,人們的活動和物質運動均受到時空的嚴格限制,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和區域性特征,而網絡虛擬社會的出現則突破了這種限制,大大地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提供了物質運動的新場域,加深了“時空—空間”的濃縮,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完成了“世界歷史”的重任。由此看來,網絡虛擬社會使人可以在全球以個人的身份活動和存在,由依賴性的角色向獨立性的角色轉變,使人更具有獨立性和自由性。網絡虛擬社會與全球化的互動發展,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成為人們創造“世界歷史”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3] 李一.網絡行為失范[M].北京: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

[6] 田鵬穎.社會工程哲學引論——從社會技術到社會工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9.

[7] [美]曼紐爾·卡斯特爾.地方與全球:網絡社會里的城市[M].葉涯劍,譯.上海:三聯出版社,2010∶7.

[8] 陳志良.虛擬:哲學必須面對的課題[J].人民日報,2001-01-08.

[9] [美]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黃明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93.

[10]田佑中.論因特網時代的社會時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4).

[11]鄔焜.論時空的復雜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5).

[12][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8.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4.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世界歷史生成邏輯
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邏輯理路
關于《共產黨宣言》的幾點思考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考
烏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運
從馬克思主義角度解讀中國道路的普遍性意義
論職業教育的生成邏輯
美國政治極化的層次界定與生成邏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