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建筑的玄機

2017-07-07 17:00莫燦燦
卷宗 2017年8期
關鍵詞:安徽大學

莫燦燦

摘 要:大學的校園建筑風格各有千秋。校園建筑蘊含了隱形的文化教育功能,不僅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學習場所,還可以給予學生思想上的沖擊。試著從潛在課程的角度,分析大學的校園建筑對學生們生活、學習中的影響以及個人體驗。從而揭示校園建筑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潛在課程;校園建筑文化;安徽大學

1 校園建筑的潛在課程

“潛在課程”一詞最初見于杰克遜的著作《教室中的生活》,這和現在狹義上的課程是有區別的。他在文中指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如果他想獲得滿意的學校生活,就必須要理解學校生活中的潛課程”。[1]潛在課程并非是隱藏不可見的,它是潛藏于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無意之中產生影響,卻不易被發現。學生們置身與校園建筑中,其潛在課程的意義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安徽大學為例,通過實地調查,采訪學生,傾聽學生們的內心,感受學生們對校園建筑潛在課程的理解。

2 安徽大學校園建筑的體驗

安徽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筆者以所在的龍河校區和磬苑校區為研究范圍,通過非結構性訪談了解學生們對校園建筑潛在課程的體驗。安徽大學的兩個校區建筑文化呈現完全相反的兩種文化。龍河校區偏向于古色古香,而磬苑校區則是現代化建筑氣息比較濃重。安大學子置于不同的校區,感受的潛在課程更是不一樣。通過筆者采訪,收集的資料來分析,不同校區給予的不同潛在課程的意義。

龍河校區建校歷史悠久,建筑樓層整體不高,錯落有致。整體布局規整,嚴謹。龍河校區共有四個大門,以南門為主門。四個大門的造型簡約,文化氣息濃厚。以毛主席題詞的“安徽大學”四個大字格外醒目,更能彰顯龍河校區的深厚文化。龍河校區的主教學樓更是該校區的一張名片,主教學樓的整體建筑風格是仿蘇聯的風格,一直綿延200多米,大樓的中部高達7層,兩翼以4層為主,沿中軸線對稱分布,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整個布局強調中心對稱,平面規矩,而且立面造型呈現漸次升高的形體,內部高空間。龍河校區的宿舍樓除研究生宿舍外,其他的宿舍樓都是古色古香,還是磚瓦結構,窗戶還是向外才能推開的玻璃木質結構型。宿舍里配備有空調,桌椅都是年代已久。龍河校區綠樹成蔭,占地規模小,地理位置優越,有一種地處繁華中的凈土的感覺。

采訪大量學生發現,對于龍河校區建筑的整體感覺都有驚人的相似。一名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研一女生認為老校區整體感覺文化氣息比較濃厚,比較文藝,但是有些建筑已經陳舊。給他們留有最深刻的就是主教學樓的威嚴莊重,林蔭大道的綠樹成蔭,還有鵝池的祥和。于此同時,又總覺得占地面積不大需要在擴大一些。一名哲學專業的研二男生認為老校區很好的和周圍的其他環境融為一體。樓層不高,錯落有致。而且學校地理位置不錯,交通發達,但是學校內部又比較安寧,讓人有種在亂世有一片凈土的感覺。另外一名龍河校區學生則認為相比較現代化氣息濃厚的磬苑校區,他個人喜歡更具人文化、風景優美的龍河校區。它的主教樓雖然沒有磬苑校區的教學樓那樣寬敞、明亮、別致,但是富有年代感的外部設計、顏色讓我感覺十分親切。磬苑校區是安徽大學另開辟的新校區,整個建筑設計偏向于現代化,因其大學的整體輪廓如古代的打擊樂器磬,故得名磬苑校區。磬苑校區整體面積占地2000余畝,規模宏大。校園建筑整體是灰色,顏色偏暗,給人莊重威嚴感。磬苑校區大門都是建筑低矮卻不失莊嚴。磬苑校區的標志性建筑就是大氣磅礴的文典閣圖書館,寬廣的下沉式鳴磬廣場,坐落有致的博南博北教學樓。整個磬苑校區規模宏大,莊嚴威武。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待磬苑校區的個人體驗是不一樣的。

一名大二生物學專業的女生說出她自己的感受,她認為學校對她來說,實在是太大了。整體印象是宏偉大氣、視野寬闊。每次去上課或者自習的時候,都要走好遠。并且她的同學都很羨慕這個校區。但是,她認為新校區的綠化并不是很好,沒有龍河校區的綠樹成蔭,只有偶爾的點綴,像是沙漠里的一點綠洲。另一名大四圖書館學的女生像我傾述她剛來學校的感受,當她第一眼看到磬苑校區的時候,覺得好大,面對如此大的校區有一種自己好渺小的感受。由于建筑群比較多,顏色一致,有些建筑外形造型類似,所以總是迷路。印象最深的就是文典閣的大氣恢弘,以一種包攬一切的大氣俯瞰眾生。但同時,她認為磬苑校區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學術氛圍不濃厚,沒有龍河校區更能激發學術興趣。

安徽大學的龍河校區和磬苑校區,這一老一舊的校區恰巧將建筑文化的內涵表現出來。建筑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價值及其所屬地區的區域特征等在群體或個體建筑環境中的反映。[2]龍河校區的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磬苑校區的氣勢恢宏,威嚴莊重。正好是建筑“內核”和“外緣”文化的體現。內核,建筑文化具有強大的遞延能力,“外緣”建筑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3]龍河校區正是彰顯建筑文化的內核,而磬苑校區是建筑外緣文化的體現。所有高校的建筑就是這兩種文化的集中體現。

3 高校建筑的體驗

通過以安徽大學為例的學生們建筑體驗,可以總結將學生對校園建筑的體驗分為三類。

校園建筑的空間體驗。每個學校的占地面積不一樣,有些學校的規模宏大,占地面積千畝以上,而有些高校,由于歷史的原因,占地面積相對較小,但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對于規模較大的學校普遍的感受就是:空曠,安靜,莊重。同時,覺得自己在這種建筑群面前,顯得自己很渺小。而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學校,學生們會認為這樣的學校適合生活。在規模小的學校里,生活氣息濃厚,學習和生活都非常便捷。適合進行學術創作。

校園建筑賦予的氣氛體驗。學校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校的校風,辦學理念。工科學院的大樓建筑偏向于嚴謹,實驗樓偏多;藝術學院的建筑更富有藝術氣息,走廊的設計,裝飾品的懸掛等都顯示出藝術的魅力;法學院的設計更是體現出法律的威嚴與莊重,神圣不可侵犯。一個學院的標識牌更能彰顯這些細微的差別。所以,一般對于歷史悠久的學校,學生們最多的體驗是人文歷史氣息濃厚,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對學習的渴求。而對于偏向現代化的學校體驗是節奏感很強,建筑的風格彰顯時代氣息,更突出當前時代的特色,緊迫卻帶有新鮮刺激感。

校園建筑的人文關懷體驗。校園建筑群的布局也是一種潛在課程。不一樣的布局體現的人文關懷也是大有不同。校園建筑的人文關懷體驗帶給學生們的感受最深。比如學校的宿舍是否每個樓層都配有熱水。有些學校的開水房會緊挨食堂,雖然可以在用餐時,順帶打水,但卻沒有在每個樓層中供應熱水方便。這樣大大縮小學生們行走的路程。教學樓廁所的位置也是一個人文關懷的體驗。廁所位置距離上課教室的距離,以及男女廁所的比例。有些師范學校為了能夠更照顧到女生,會相應的減少男廁所的數量,增加女廁所的數量等等,這些都是校園建筑在細微之處體現了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Philip W. Jackson . Life in Classroom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33.

[2]馬本和.高等學校建筑文化內涵的理論研究[J].教育探索,2006,(4)::67-68.

[3]王興田.試論建筑文化“內核”與“外緣”的相互關系[J].新建筑,2003,4:44.

[4]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343.

猜你喜歡
安徽大學
讀《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札記
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的實踐與探索
秦曉玥作品
朱松巖作品
秦曉玥作品
童瑤作品
謝春作品
陳成亮作品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薛彭飛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