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命題下的人才發展與信息化建設

2017-07-09 13:53劉曉彤
科學與財富 2017年18期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

劉曉彤

摘 要: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理論,呼市已經處于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階段。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升城市產業結構層次,是最近一個時期呼市經濟工作的著力點。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然要求有一支與其相適應的高素質的職工隊伍。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更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智慧城市、呼和浩特市、三線城市人才計劃

隨著我國智慧城市的陸續建設,智慧城市中的人才培養和就業成為了社會關注的問題,一線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下,如何建設、儲備好地方城市的人才成為一個智慧城市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本文從呼和浩特市(下稱呼市)的實際情況著手,分析智慧城市下的人才建設方案。

呼和浩特市是高級技工的比例嚴重偏低。根據呼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近年來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分析,全市高級技術工人一直供不應求。技術工人結構比例不合理的情況要想得到有效的解決,一方面要加快培養一批能夠適應需要的技術應用性高級人才,一方面要立足現有的實際情況,加強在職職工的技能培訓。

呼市技術工人中初級工比例過大,而高級技術工人斷層斷檔,后繼乏人。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國內兩方面競爭的不斷加劇,呼市市政府提出,通過對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的培訓,在今后3年,使全市高級技能人才人數再翻二番。在這樣的總體目標下,各類企業對在職職工的技能培訓將進一步加強,那些技術復雜、精度要求高、操作規程嚴格、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健康及生產安全的行業和工種的從業人員,必將接受嚴格的培訓,在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崗位合格證書之后才能上崗。

就業轉失業人員占勞動力市場求職人數最多,一方面是有事沒人能干,另一方面是有人沒事可干。不是沒有崗位,而是相當一部分人員因職業技能較低而被迫失業或下崗。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企業是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讓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中接受和尋求終身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是各類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正好為高職院校拓展辦學空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國際化,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管理機制、產品結構、技術升級、員工素質和企業文化等方面不斷適應國際化市場競爭的需要。但是,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維持一個專業的科技研發機構是不現實的,這樣的現實正好為高職院校的技術能量提供了又一個釋放空間。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利用人才優勢,接受企業的委托,或者主動與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開發和解

決,使學校和企業科技人才相互滲透,推動企業的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也是高職院校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軟科學研究,如利用圖書情報及專家、教授、高級技術人才的知識和技術,走進信息市場,為社區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建設工程及技術公關項目提供咨詢、參謀和決策意見,更好地推動區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目前呼市地區的職業教育結構基本可以分為中等和高等兩個層次。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包括地方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專,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高校設置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和成人高校。從辦學主體來說,有各級政府投資的,也有企業投資的。由于條塊分割造成了學校重復設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資源浪費等狀況,一些學校的學制和人才培養目標還比較模糊,人才的市場適應性差。在現階段,根據呼市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理順辦學管理體制,規范各類職業學校的名稱、學制和培養目標,是調整學校布局結構的當務之急。

呼市地區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已經基本上擺脫了閉門造車式的框架,開始注意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專業在各高職院校開辦起來。比如,呼市作為外向依存度很高的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國際往來異?;钴S,特別是中國加入 WTO以后,熟悉國際經貿業務的人才是企業需求的熱點,所以國際貿易、商務英語、國際會計、涉外文秘、涉外商務法律等專業紛紛開設。一些老牌學校開始專業調整,如呼市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呼市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相關設想,面向制造業中的核心產業設置了數控、機械、汽車、電氣等專業;面向制造業關聯產業設置了制冷、材料、模具CAD/CAM等專業;面向附加產業設置了物流技術、機電營銷等專業。但是,從總體上看,專業設置的“一窩蜂”現象還明顯存在,對于市場的分析還處在較低層次,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有趨同現象。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還沒有實現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而全面的對接。高職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各類技工學校之間以及各高職院校之間的專業互補性較差.往往同類專業紛紛開設,短缺專業卻由于師資、教學設備等方面的問題而繼續短缺。如經濟管理類、數控技術、電氣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文秘、會計等專業幾乎校校開設,而呼市作為突出的日商投資商地,既懂相關專業技術又有一定日語基礎的應用性人才卻始終緊缺,高職院校中還沒有相關的專業設置。同時,新開設專業的可行性論證還缺乏可靠的機制和手段,各高職院校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構。因此,專業設置的科學性、超前性和相互間的互補性較低,是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這一點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高職院校之間以及不同專業之間明顯呈現“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一方面,與呼市市的行業或主導產業聯系緊密的專業,如制造業及其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十分搶手,有些專業還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同樣的專業和學歷層次,那些有良好聲譽和辦學傳統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另一方面,那些很多學校都設置的大類專業以及知識結構過于空洞或單一的專業,就業前景不容樂觀。計算機及應用、管理類和會計學等大類專業就業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甚至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

進一步的調研和分析還表明,一些就業好的專業,像市場營銷等,其內涵已經明顯變化,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市場營銷,而是有技術背景的,既能營銷又能從事技術服務、售后服務的復合型專業。會計專業也是如此,既能進行電算化操作又能維護網絡的畢業生總是供不應求,這是因為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用人上想盡量少用人多辦事。這也可以解釋有些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排行榜和未就業排行榜上都名列前十名的原因。也就是說,從大類上說都是一個專業,可是具體到專業的內在技術含量,不同的學院問可能有相當大的距離。

由此可見,在專業設置過程中加強市場調查和科學預測,認真研究區域性的職業崗位總體變動走勢,超前調整專業結構,增加復合型專業設置比例,培養更多生產第一線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是呼市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呼市處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區域分工上具有以制造業為主,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入,制成品大量輸出的特點,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以及科技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由突出工業化轉向現代化,從突出經濟總量的發展轉向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結構趨向合理和優化,以高、精、尖、新產品為主導的產業逐步代替技術含量低的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原有的職業崗位不斷分化而產生許多新的職業崗位,而且對人才的需求也明顯高移。

在這樣的區域背景下,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著重培養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成為呼市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來說,要超前培養技術人才,主動參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區域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區域職教成為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搖籃,成為區域技術推廣、輻射和示范的中心。

在辦學層次上,應該以全日制職業教育為主體,重點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繼續辦好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對在崗和待崗人員的培訓。在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拓寬區域職教的發展空間。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則應該加強職教現代化建設,充分利用區域教育資源,走內涵發展之路為主。

要實現高職教育的布局調整和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有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如呼市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教學計劃的開發中,充分發揮由行業資深人士組成的專業咨詢委員會的作用,廣泛收集信息,每年對教學計劃進行“設計——實施——信息收集——再設計”式的滾動修訂,使之一次比一次符合實際,貼近生產第一線。這種專業咨詢委員會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模式已經為大多數職業技術院校所采用。但是它畢竟不能取代系統、科學的調查研究,只有系統、科學的數據才能產生全面而正確的決策。為此,人事、勞動保障等部門作為勞動力資源的扎口部門,對企事業單位的人才現狀、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場、勞務市場的形勢有動態把握的方便,對全市專門人才和技術工人的總體需求可以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而學校作為辦學主體,應該主動尋求信息反饋和信息支持。

呼市的區域經濟正處在工業化的后期,產業的技術水平較高,發展很快,特別是職業崗位在技術水平上的分化,使崗位技術幅度加大,崗位技術層次高移,導致崗位技術成分的提升和勞動內涵的豐富,從而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明顯高移。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強烈的需求,企業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水平與呼市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正好形成對應關系,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正在產生巨大的人才培訓需求。很顯然,在現有的區域經濟背景下,對于各高職院校來說,誰搶先一步轉變觀念,“眼睛向下”,滿足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誰就有希望贏得新一輪的發展先機。

高職教育培養“知識藍領”已是各高職院校的必然選擇,對呼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問題,應該盡快予以研究和探索。

要實現高職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不是高職院?!伴]門造車”可以實現的,必須得到企業(行業)支持,走產學合作之路?,F在,許多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產學合作是學校長期發展的基礎,也是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更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培養企業(行業)需要的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F在的關鍵是高職院校是否擁有為企業服務的綜合能力,對企業產生產學合作的吸引力,因此學院在產學合作方面需要“提升勢能”和“造就市場”?!疤嵘齽菽堋本褪翘岣吒呗氃盒槠髽I服務的能力,如為企業提供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培訓職工、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解決部分企業職工子女入學問題等,從而使企業認識到與高職院校開展產學合作是擁有了一個支持企業發展的好伙伴。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內涵建設,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教學改革、教科研工作.逐步提升學院為企業服務的“勢能”。同時,需要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接觸”,造就產學合作的“市場”,將企業的“熱點”與高職院校的“熱點”進行對接,從而實現“雙贏”。

目前,高職教育高昂的成本和實際投入的經費不足之間的矛盾,使許多高職院校在擴大規模、提高內涵方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許多體制與機制方面的不完善也使高職教育步履維艱,制約了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發達國家與地區的社區學院建設經費有來源渠道,我國的高職院校在發展中,相對于普通高校來說國家投入較少,貸款還有利息責任,學校與企業合作度、資源共享度不高,企業不可能無償提供實訓基地及儀器設備,想為下崗工人培訓又因經費問題很難實現。目前各高職院校的經費來源主要靠撥款,管理體制過死。

高職教育如何符合它的經濟規律,如何擺脫困境,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一個辦學者面前的難題。解決的辦法有三:一是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依法增加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切實落實就業培訓經費,實行高補貼。二是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產學結合的方式與用人的行業和單位實現“雙贏”。三是遵從價值規律,適當提高收費標準,使學校收費和培養成本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讓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辦學質量的競爭,而不是“價格戰”式的惡性競爭。

參考文獻:

1、近年來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述略

2010被引量: 58

王志蔚,張彩云,王紅玫,... -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我國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2010被引量: 10

3、張圣超 - 電子科技大學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北京高校教學名師垮教學團隊項目建設綜述

2010被引量: 3

4、高等院校農學專業類教學團隊建設的運行機制及內涵建設研究——以石河子大學作物學國家教學團隊為例

2010被引量: 5

朱青山 - 《石河子大學》

5、高等學校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文獻研究綜述及研究展望

2009被引量: 1

柳玉民,周曉萍 - 《職業時空》

6、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研究

2010被引量: 0

唐芬,陳洪凱 -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7、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2014被引量: 3

汪曉丹 -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8、基于CO-OP的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 教學沙龍建設

2013被引量: 0

上海金融學院《基于CO-OP的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編委會 -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9、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中職學校教學團隊建設

2015被引量: 0

李繼良 - 《福建師范大學》

10、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2014被引量: 2

匡薇 - 華中科技大學

11、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建設對策研究

2011被引量: 6

張培 - 《魯東大學》

12、探討工程教育改革 建設工程教育強國

2008被引量: 0

羅堯成 - 《研究生教育研究》

13、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市場營銷論文

被引量: 0

關鍵詞: - 《免費論文》

14、高校本科教學團隊知識管理研究

2011被引量: 1

楊春艷 - 《揚州大學》

猜你喜歡
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中的應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學為例
呼和浩特市地標性景觀調查研究
詩書畫印
全區飼料質量安全監管培訓班在呼和浩特市開班
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
智慧城市視野下城市規劃創新探究
基于無線組網的智慧公交站點信息系統研究與實踐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現狀、危害及治理措施
書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