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探究

2017-07-12 13:58衡陽市群眾藝術館421001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公眾

左 笑 (衡陽市群眾藝術館 421001)

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探究

左 笑 (衡陽市群眾藝術館 421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共同記憶。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無論是非遺的鑒定還是保護,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資源保護的新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是活態流變的文化,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并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準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臺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數字化平臺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臺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臺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臺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數據詳實、互動方便的數字化平臺,實現了非遺資源和公眾、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非遺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尤其是抓住節假日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梢酝ㄟ^數字化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征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如果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機構發布關于非遺的相關信息,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僅僅是知道了一條新聞而已,公眾如果通過以上提到的各種新媒介與政府機構互動,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發現的“非遺”資源。這種互動既讓政府機構及時掌握遺漏的非遺資源,也能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非遺保護的最新動態,做到了資源的優勢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并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游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后,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游專線”,讓游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游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遠大的前景,政府機構大有可為。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應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技能,使更多公眾走近、了解并自發地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公眾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公眾號5月熱榜
Tough Nut to Crack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