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

2017-07-12 13:58尚億琴浙江省安吉縣梅溪鎮文體站3130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龍舞蠶桑群眾

尚億琴 (浙江省安吉縣梅溪鎮文體站 313000)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

尚億琴 (浙江省安吉縣梅溪鎮文體站 313000)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遺產是文化存在的載體,是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鄉村和一個街道社區的生活方式,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場所,是人類思想與實踐活動的成果,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非遺存在于民間、存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傳承于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群眾文化為非遺保護、傳承承上啟下。

本文以梅溪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為例淺談非遺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

什么是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和非遺文化是相互交融,非遺文化是群眾文化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是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和平臺。

梅溪鎮因西苕溪沿岸盛開紫梅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的梅溪地區,因清代太平天國戰爭和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 年)發生的大瘟疫曾十室九空,幾乎斷絕人煙。之后,大量湖北、河南、溫州等地人口遷徙至此,同時帶來了他們傳統的習俗、文化,在與原住民一起世代辛勤耕作,繁衍生息的同時,逐漸形成了梅溪人口、語言、文化、民俗的多元性。

外遷而來的移民為緩解思鄉之苦、戀鄉之愁,春節期間他們就相約搞熱鬧,就有了梅溪地區特有的民間舞龍、舞獅、舞旱船鬧新春的習俗;為祈求平安,慶豐收有了農歷正月十五鬧元宵、舞獅、舞草龍、謝蠶神馬頭娘娘的活動,有了三月三求神、敬神祈求平安的白云廟廟會、有了五月二十梅溪的水龍會和步步登高,百事俱高、大吉大利的農歷九月初九的太平觀重陽廟會,有了正月初一至農歷二月二的旱船鬧春拜門子、打坐場表演。民俗活動的舉辦不僅是慶豐收、感謝神靈,祈求來年更好的收成、祈求平安的一次大聚會,更是傳統文化藝術活動的一次大比拼。聽老人們說梅溪水龍會出會不僅要比拼水龍設施的強弱、比操作人員的實力、體力、技巧,游行的隊伍從上街要排到二里半(地名)延綿二三里路,有舞獅、舞龍、雜耍,長度人、大頭和尚、大叉、小叉等隊伍跟著,出會之后三天三夜的露天大舞臺表演更是流光溢彩熱鬧非常;每年三月三的白云廟廟會不僅有當地的舞獅、舞龍隊更有外地的獅舞、龍舞和其他雜耍節目;九月初九的重陽廟會,不僅有道家文化活動更有美食饗客;正月初一至農歷二月二的旱船鬧春拜門子、打坐場表演,不僅喜慶、豐富了春節期間的群眾文化生活而且活動范圍大、面廣,其載歌載舞走村串戶送上門的表演不僅僅是表演更是把美好的祝愿送上了門。傳統文化活動孕育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形式,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了梅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培育了優秀的遐邇聞名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如上舍的化龍燈、竹葉龍、梅溪旱船、梅溪魚燈、美食重陽糕、細沙羊尾、梅溪魚丸等。

非遺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是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和平臺。近年來,梅溪鎮通過舉辦蠶桑文化節、非遺文化過大年、民間藝術踩街、非遺文化走出去,請進來等群眾文化活動,使非遺文化得到了較好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目前,我鎮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省級非遺保護名錄4項、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縣級非遺保護名錄28項,鎮本級非遺保護名錄167項,非遺項目不僅特色鮮明,而且活動經常。上舍龍舞“化龍燈”“竹葉龍”已享譽海內外,梅溪旱船、梅溪大鼓書、梅溪山歌、馬村舞獅等民俗民間藝術在浙北地區也深受歡迎。

上舍村非遺項目龍舞文化的傳承、展示,不僅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更打出了上舍村的文化品牌。龍舞文化不僅成功走出了大山,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功開展了請進來的文化交流活動,2010年浙江省第二屆龍舞大賽在上舍村舉辦,來自全省各地18條龍集聚上舍,盛況空前;2014年安吉縣“百花爭妍”非遺民俗演藝會在上舍村舉辦、精品斗艷,美不勝收;2015年湖州市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在上舍村舉行。一場場展示,一次次演出,使上舍龍舞藝術聲譽遠揚,為媒體所關注,為央視所青睞。2015年2月18日央視4套跟蹤直播了上舍村主辦的龍舞文化鬧新春活動,吸引當地及周邊觀眾上萬人,喜慶熱鬧非凡,央視焦點訪談節目組,浙江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轉播。2015年12月央視11套走進上舍村,拍攝了民俗文化過新年文明密碼專題節目;2016年12月央視7套《農廣天地》也走進了梅溪鎮上舍村拍攝龍舞過年民俗年專題片。跟著上舍龍舞文化的足跡,我們看到了非遺精品的魅力及其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遺文化的保護、活動豐富群眾文化,以群眾文化強化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非遺挖掘、保護、傳承、展示方面,梅溪鎮開展了非遺文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建立了非遺傳承基地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展示館、及富有本地特色非遺主題的村級文化禮堂。這些展示館、文化禮堂的建成不僅較好地展示宣傳了梅溪非遺精品,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行列,壯大了農村群眾業余文化團隊、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自2008年非遺普查以來,梅溪鎮先后建成了上舍龍舞藝術展示館、馬村蠶桑文化展示館、梓坊茶文化展示館和梅溪龍翔旱船文化展示館、華光村文化禮堂、長林垓文化禮堂等。這些非遺特色展示館、文化禮堂的建成較好地展示了本土本地的傳統文化精品,因此而成立的非遺文體團隊不僅擔當起宣傳、傳授、傳承更擔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責任,以梅溪旱船為主打項目的梅溪板橋藝術團和梅溪非遺傳承藝術團,每年春節期間應邀,帶著民間旱船舞、獅舞、曲藝大鼓書、戲曲花鼓到安徽廣德、長興、安吉等地走村入戶表演,其特色表演深受老百姓喜愛,場場爆滿。近三年梅溪民間非遺特色團隊外出表演年均30余場次,旱船拜門子表演走村串戶達2000余戶,民間鬧春表演不僅送去了美好好的祝愿更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讓農村群眾文化活起來、動起來。

梅溪鎮以傳統文化為品牌開展的非遺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吸引了廣大業余文藝愛好者參與,而且有力助推了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工程,使群眾文化宣傳、教育、傳播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以蠶桑技藝、果桑採摘為抓手,以宣傳馬村蠶桑產業助推蠶桑產業發展為目的而舉辦的馬村蠶桑文化節(2014-2016連續三年舉辦了三屆蠶桑文化節),一使馬村蠶桑文化產業、休閑農業走向成熟,二使馬村蠶桑相關的非遺文化得以突顯,從蠶桑傳統技藝,挖掘出民俗謝蠶神馬頭娘娘、馬村獅舞、馬村草龍舞等民俗文化,并使之得到恢復性展示。

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傳承激活了傳統群眾文化活動項目,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展示機會,為非遺文化的提升搭建了平臺,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承上啟下。

上舍化龍燈、竹葉龍、梅溪旱船等傳統文化項目在參加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如梅溪旱船從民間的一條船、兩條船的拜門子搖旱船表演,發展為八條船、船拐子、船娘子、船丑娘的集唱、舞為一體的熱熱鬧鬧的舞臺舞。2015年為參加湖州市非遺日精品展示活動,紫梅幼兒園梅溪旱船舞傳承基地的小朋友一起又將旱船舞提升為老少同樂,三代人同臺演繹梅溪旱船舞,使旱船舞更具觀賞性、娛樂性、進一步充實了旱船舞的文化內含。又如以《上舍化龍燈》為原型經提升打造的《化龍騰》,花海騰龍參加2015年12月4日浙江省群眾舞蹈比賽以其絢麗多彩,夢幻般化龍而一舉奪魁榮獲金獎; 2016年參加浙江省非遺電視春晚《特色小鎮、非遺之光》,以其意外的幻化成龍而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總之,文化的傳承以群眾為基礎,非遺保護、傳承離不開群眾文化,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增光添彩。梅溪鎮非遺保護工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并為鎮村贏得了榮譽,打響了品牌文化提高了鎮、村的知名度。非遺傳承于群眾文化之中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群眾文化為非遺傳承承上啟下。

猜你喜歡
龍舞蠶桑群眾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助推高縣蠶桑高質量發展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多讓群眾咧嘴笑
科學導報(2019年76期)2019-12-26
斷龍舞
東海人龍舞喜獲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