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梅州“杯花舞”舞蹈形式的縱向發展

2017-07-12 13:58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5114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形式舞蹈動作

曾 瑤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511400)

探析梅州“杯花舞”舞蹈形式的縱向發展

曾 瑤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511400)

杯花舞從梅州客家民俗活動中的作法歌舞節目中脫穎而出發展到舞臺上的藝術形式,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映射出了客家人生存環境的變化與不同時期的心理表現。文章通過杯花舞的早期法事表演到現今舞臺化過程中呈現出的舞蹈動作、舞蹈內涵、功能目的等等方面,來對其發展歷程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旨在現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加強人們對杯花舞的認知度與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對客家杯花舞的保護與傳承的目的,豐富嶺南民俗舞蹈文化。

杯花舞;舞蹈形式;表演形式

客家民系是中原先民經過多次遷居,落籍于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山區的群落??图胰擞袕娏业淖嫦瘸绨莺蜕畛聊氐臍v史意識,關于“伯公”、“公王”的信仰,實際上就是他們對先賢們的敬重和緬懷。筆者本科四年在梅州客都嘉應學院就讀,對客家民俗風情有了深入的體會,在諸如山歌舞,山歌劇、香花佛事等一類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民間藝術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客家杯花舞那手持“伯公”杯的獨特藝術形式,不僅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更是寄托了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

一、早期“杯花舞”的舞蹈形式

民俗舞蹈是產生在民間的、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藝術。舊時代里在宗教信仰下的人們,往往用肢體語言來進行人與神之間的交流,在肢體的舞動中達到娛神的作用,祈福內心的愿望。杯花舞產生在梅州早期時代的法事活動中,主要功能是為人們祈福、消災驅邪。

1.早期“杯花舞”的表現內容

早期杯花舞是建立在趕鬼驅邪,安龍奉朝的封建迷信基礎上的一種邊歌邊舞的表演形式。明清時期,客家先民們為了躲避戰事,逃離災難,舉家遷徙到南方,多次遷徙和重建家園的勞動中,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長期艱苦的磨難和定居后粗狂的農耕生活,造就了客家人團結勤勞、民性質樸,尤其是客家婦女,勤儉持家,崇拙尚簡的性格。受盡了磨難的客家人為了生活,在勤耕拙簡之余用《杯花》這種祭祀的表演形式來祈求神佛的保佑和安定的生活。

關于杯花舞表現的內容,在民間有一傳說:在古代有一武府廟位于新州龍虎山南郊處,每年春秋“社祭”時,都要用一對童男童女作祭品來祭祀社官社婆。有一年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被選作了祭品,她便和林、陳二奶娘一同上茅山學法。學成后,與社官社婆展開搏斗,最后終于殺死了社婆,挽救了弟、妹的性命,并下令禁止社官從此以后不得殘害百姓,不得立廟?!氨ㄎ琛弊畛跏菫樯咔笊衿砀?,消滅惡魔,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體現出動蕩時期人們與苦難作斗爭,爭取安寧的生活,為病痛的人祈福,驅走病魔得到安康。整個表演過程承載了人們祈求吉祥安康的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盼望。

2.早期“杯花舞“的表演程式

早期杯花舞的表演過程始終是在一張草席的范圍內進行,據說是因為道教中,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沒有土行無立足之地,寸步難行,就請求佛祖讓出一席之地。做覡時的一般流程為:白天進行“迎神”“上表”“化表”等以唱為主的法事,晚上化成三位奶娘來表演扇花、棍花、杯花等歌舞。最初是以客家“五句板”說唱用的竹板進行擊板伴舞的形式,后來由清末道士朱官祥創造性地利用興寧縣產的白色瓷質“伯公杯”替代竹板進行擊杯伴舞,使節奏變化多樣,伴奏敲擊聲也更加悅耳。

早期《杯花》主要是以敘事為主要線路,純粹的儀式舞蹈。表現的是三位奶娘到茅山學法除惡的過程。由一男巫表演歌舞,二人用鑼鼓敲擊節奏伴唱?!耙犉艐摺保ò缱骼蠇D女的男道士)在表演時化身為三位奶娘的合體,雙手分別持兩只“伯公杯”,邊敲擊杯子邊舞動,表演時舞步有橫步、跪步、云步,手上舞蹈動作有打杯、轉杯、搖杯、杯花出手等,步法或進、或退,舞步流動或繞圈、或走“∞”形,基本動作隨意組合,但始終不能離開草席。道教法事中的杯花表演塑造了杯花舞舞蹈形象的基礎。

3.早期“杯花舞”舞蹈形式的呈現

視覺形象上。原生態的杯花舞動作較單一,只有一名男巫作舞,且流動范圍小,始終不離一張草席。舞者的線條動作硬直并帶有棱角,表情比較嚴肅,擊杯應和著手臂動作和腳上的舞步動作,主要目的是為人袪災祈福,帶有宗教色彩。觀眾在觀看杯花舞時通過“覡婆嬤”的手持伯公杯或進、或退、橫步、跪步的舞步中體會到道士趕鬼驅邪的莊重,給觀看者們一種端雅、肅穆之感,寄托了人們期盼幸福安康的情感。

聽覺形象上。早期的道教形式杯花舞音樂很單調,主要的樂曲只有“杯花”的清脆悅耳的撞擊聲和一些打擊樂器。唱的是客家五句板曲調,一人唱、兩人擊鼓擊杯伴奏,在單調的音樂節奏中,其表演形式也必然較單一。早期杯花舞的音樂沒有嚴格限制,隨意性較大。伯公杯的的打擊聲塑造了具體的形象,使觀看者感同身受其中的神圣感和宗教的肅穆感。

內在與外在形式化方面。杯花在當初只是道教法事中的一個歌舞節目,白天進行以唱為主的法事,晚上則由一“覡婆嬤”男扮女裝化成三奶娘表演歌舞節目。杯花表演由三位演員組成,一個表演歌舞,另外兩個用鑼鼓和客家五句板說唱進行伴奏。整個舞者的舞蹈形象是由一位兩鬢貼一假鬢發,腦后固定一假發髻,身穿紅色或粉色鑲綠邊的大襟裳,深色中式褲,綴有紅花球的圓口布鞋的男道士。早期的杯花舞是通過直接表現法把人物本身的舞蹈活動轉化為內心情感直接表現出來,情感結構較單一,沒有繁復的發展變化,多以杯花的敲擊節奏和舞步的變化組成,情緒比較平穩,只是純粹的表達祈福的內心,用空靈的擊杯聲加上舞動的身體來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早期道教舞蹈“杯花”在客家民間的興起,為之后的杯花舞奠定了基礎。新時期慢慢被民間藝人以娛樂形式的舞蹈流傳開來,為之后專業舞蹈工作者提取杯花素材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將杯花搬上了舞臺,將其舞臺化、藝術化,成為了客家特色舞蹈符號。

二、現今“杯花舞”的舞蹈形式

隨著人們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提高,文化生活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內容,舞蹈的發展和創新生生不息,舞蹈語匯愈加豐富多彩。流傳于客家民間的杯花舞搬上了舞臺,形成了獨具風采的舞蹈藝術。

1.現今“杯花舞”的舞蹈語言

建國以來,人們的生活慢慢的安定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社會文明也逐漸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杯花舞蹈題材上,多是表現客家青年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男女相愛等等積極向上的生活內容。舞蹈動作的提煉大多來自生活勞動,將播種、采茶、上山、插秧等富有生活氣息的動作進行美化、加工變成優美的舞蹈動作。

道具上,早期杯花舞是徒手拿杯打擊,這種拿杯打擊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群舞中大幅度的舞蹈動作下難免會出現道具掉落的尷尬場面,使舞者難以在較難的動作下對杯子運用自如。從梅縣文化館的《明月照山鄉》開始對道具杯子的創新一直沿用至今,就是在伯公杯底部穿一小孔,用松緊帶鎖住杯子,然后用拇指和中指分別套住兩個杯子。對道具杯子的創新不僅可以使演員舞蹈時消除對道具有可能不受控制的心理,還可以增強對杯花舞舞蹈語匯的發展。當道具掌控自如的時候,其可舞性便得到延展,對動作的提煉、加工和創新水平就會加強。

杯花舞的節奏變化愈來愈豐富,舞步創作和舞姿設計不斷創新,形成了以搖杯、甩杯,晃杯、擊杯等動作為基本元素,再融合客味化的舞姿動作。身體以胯部為重心扭動,擺胯和臂膀的運動帶動手臂在身體上下左右擊杯的搖擺動律是杯花舞獨具形象的動作。在融入當地客家女的獨特身姿外,杯花舞在近來創作中還吸收了其他舞蹈動作和舞姿進行加工創新。比如古典舞中的圓、曲、擰、傾的元素,來對杯花舞中的舞姿進行美化,如在順風旗位捏杯造型、轉腰杯花出手、山膀位經過下弧線到雙按掌的擊杯等等??图绎L味的動作和古典舞的元素融會貫通,豐富敲打杯子的技藝特色等等,不僅為杯花舞豐富了舞蹈語匯,更增添了地域色彩,成為客家民俗的符號。

2.現今“杯花舞”的舞蹈形式結構

在視覺形象方面。經濟的發展促進舞蹈文化的發展,現今科技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舞蹈的發展也正在與時俱進。從1983年編創的劇目《明月照山鄉》到現今呈現在舞臺上的杯花舞,繼承與發展無一不體現在其中。服裝上,原有的傳統保守的客家女服飾既單調,顏色又暗沉?,F今在其風格上作了更改,亮麗的顏色給人活潑向上的感覺,飄逸的材質和別致的裝飾又不失客家風味,立領寬袖更顯客家人的端莊賢淑。道具上,將杯子底部穿一小孔套松緊帶這一創新使舞蹈動作運用更加豐富,動作的幅度和隊形的調動更加講究?,F如今杯花舞在舞臺調度方面、舞蹈編創、舞美設計方面都融入了現代編舞技法,使杯花舞從作法敘事到抒情到寫意的舞臺藝術化的轉變,有了更高一層的視覺審美意識。

在聽覺形象上。1956年興寧四中老師改編的杯花舞舞曲節奏明快,氣氛熱烈,采用的是民間小調和興寧口水山歌。1983年興寧文化館創編的《明月照山鄉》的舞曲輕快、婉轉、抒情性強,在保留了原有的民間小調和山歌曲調的基礎上,添加了新的音樂元素和音樂情緒變化的旋律,使音樂和舞蹈更為融洽,表現力更強。此后的杯花舞音樂多以悠揚的客家山歌渲染情境,突破邊歌邊舞的框架,多為純情緒舞蹈。近些年來利用電腦音樂制作手段,將杯花舞中的打杯節奏與旋律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擊杯強烈的舞蹈段落更顯氣勢。如2014年嘉應學院創編的《細妹如花》,杯子的擊打和旋律融合一起,節奏感鮮明,有慢板、拖板、中板、快板等多變節奏,使舞蹈整個氛圍從柔婉到歡快的情緒轉換,充分展現了杯子道具的魅力。

內在與外在形式方面,舞蹈的創作往往是“來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杯花舞創作也同樣是提煉于客家人生活的縮影。新時期的杯花舞多以抒情性的作品為主,以舞蹈的節奏和情緒的發展來進行舞蹈結構。如《哥妹同栽搖錢樹》表現的是男女熱愛勞動和男女間產生愛情的生活內容,又如《杯花聲聲》單純地表現熱愛生活、活潑向上的客家姑娘等等。外在形式是舞蹈形象的外現和表達,杯花舞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人物情感形象愈加鮮明、生動。運用舞蹈形式手段來塑造形象,“緣物寄情”的道具杯子充當著獨特的角色。如《杯花聲聲》利用抒情性舞蹈來表現阿妹采茶的生活化情節性主題,用間接表現法將道具杯子塑造成茶具,當姑娘們拿著杯子手舞足蹈,熱烈擊打杯花時,表現出了她們勤勞的身影與藏不住的豐收喜悅之情。

3.現今“杯花舞”的表演形式

建國以后,道教法事逐漸停止消失,而杯花舞一直流傳于客家民間,新時期的杯花舞已完全成為娛人、娛己的文化活動。舞蹈專業人才的創作使杯花舞藝術化、舞臺化,經舞蹈工作者們不斷整理加工,已成為地方性色彩濃厚的民間舞蹈之一。在人員上,五十年代通過改編和演出,使杯花舞在表演形式上起了大的變化,演員數量上增多,有男有女。舞蹈有了初步的構圖,舞動范圍不再局限于一席之地,隊形的變化增多,流動性較大。在形式上,八十年代對杯花舞邊歌邊舞的形式作了創新,改變了演員山歌對唱的形式,用舞蹈動作來表現其山歌中所體現的內容和情感。在音樂節奏上,音樂采用民間小調和口水山歌,并加以改進,使舞蹈和旋律更加緊密,有快有慢,既有情節的變化又有抒情的意境,隊形的變換運用更加具有藝術化,豐富多樣。舞蹈動作也有了革新,在原有的道教舞步中,增加了“磨步”等技巧,手上擊杯動作增加了“甩杯”等動作。

近些年來,杯花舞的藝術水平不斷提升,由專業的舞蹈工作者進行創編。如2013年中央電視臺的中秋晚會《杯花聲聲》,除了臺上60位客家阿妹優美的舞姿,還有臺下千人舉杯起舞的壯觀場面。不僅讓人感受到客家杯花舞的舞姿特色,體會到客家人民的熱情好客,更體現出了濃郁的客家地方風情。2014年由嘉應學院肖燦和劉德歡老師編創的《細妹如花》,在內容和動作上都有所突破與創新。對杯花原有的基本動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杯花融入現代氣息,吸收古典元素美的造型和動作。在古典舞蹈動作中加入打杯技巧,如踏步加花打杯,雙按掌打杯接耳邊搖杯,小舞花擊杯,擺胯甩杯,圓場晃杯等等新穎的舞蹈動作。在音樂前后用柔婉悠揚的客家山歌作渲染,旋律添加了新的元素,抒情與強烈擊杯節奏的對比,突出了舞蹈情緒的高潮與婉轉的意境。隊形變化更具有藝術化,豐富多樣,流動圖鋪滿整個舞臺。舞蹈構圖設計將舞蹈意境之美呈現得淋漓盡致,如劇目中的阿妹持杯開花的造型,流線型V字隊形卡農造型定格,人物優美的舞姿造型,舞段最后圍龍屋的剪影定格設計等等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杯花舞從早期到現今的發展中,在音樂上、動作上、道具上都有所突破與創新。但縱觀多年來杯花舞成品的舞蹈節目,可以窺見出在編創的舞蹈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達到一定的提升,音樂上和編排上并沒有大的拓展,更多的舞蹈活動則是在廣場上和民間活動中進行。舞臺化、藝術化的杯花舞蹈節目過少,創造力度不夠,加之梅縣地區經濟發展相對來說稍落后,在舞蹈文化方面更是缺少專業的舞蹈工作者進行整理創新工作,在表演方面由于缺少專業演員,其表現力也受到了一定的牽制。杯花舞是客家民俗舞蹈中可舞性較強、塑造性較好、風格較獨特的民間藝術。在城鎮化發展的今日,不僅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更重要的是受重視度不高。杯花舞雖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真正將其保護、發展下去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財力去做到落實的。只有以活態的形式將其傳承下去才能使杯花舞再造輝煌,豐富嶺南文化。

[1]肖燦.中國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梅州地區客家《杯花舞》初探.嘉應學院學報,2011.10.第29卷第10期.

[2]王靜雯.淺析文山苗族蘆笙舞的歷史與舞蹈形式.文山學院學報.2013.8.第26卷第4期.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7.

[4]中華舞蹈志.廣東卷/中華舞蹈志編委會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

[5]嶺南民俗文化/葉春生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猜你喜歡
形式舞蹈動作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縮寫形式的常用詞匯
學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課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校園舞蹈 多姿多彩
動作描寫要具體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