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雕塑中的塑痕

2017-07-12 13:58戰丙強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5300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肌理形體痕跡

戰丙強 (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 530000)

淺談雕塑中的塑痕

戰丙強 (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 530000)

“塑痕”的流露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相統一的產物,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它都是雕塑家審美傳達的一種體現。在學習過程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感知與認識,讓“塑痕”這種手法為雕塑本身服務得更為恰當。本文主要以塑痕為切入點,通過分析塑痕產生的不同表現形式,深入的思考會推動對于“塑痕”與雕塑作品、藝術語言、表現手法等的相關問題認識。

雕塑;塑痕;表現形式

一、塑痕的產生及塑痕的特征

“塑痕”一詞在十九世紀才被提出。所謂“塑痕”是指:“在雕塑的造型過程中,各階段的制作都會在作品中留下痕跡,例如在雕塑的第一步泥塑過程中就會留有手以及工具的痕跡,在模型翻制過程中就會留有模型分塊的痕跡,在金屬鑄造中還會留下鑄造痕跡以及在石雕創作中的刻鑿痕跡等等?!币虼撕唵蔚膩碚f“塑痕”就是在雕塑制作中有意和無意當中所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并不是多余的,而是能體現出藝術家的修養以及其獨特的氣質。同時它也能幫助藝術家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塑痕廣泛的運用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使雕塑藝術打破了古典雕塑模式所固有的審美情趣與表現方式。

二、塑痕的表現方式

“塑造形體的每一塊塑泥、塑痕、凸凹,都是一次紀錄,都是表現過程中瞬間感、偶然性的跡化,都有可能給你一個機緣,使感覺與形體找到新的契機和面貌,使作品不斷深入發展?!备挥谧兓乃芎奂±砟軌騻鬟_出人的不同情感意緒,豐富的肌理以某種特殊的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情感。這樣看來“塑痕”不僅能切合主題傳達雕塑家的思想,還能增強雕塑作品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感正如貝爾與弗萊所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

國內外諸多的雕塑家都運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塑痕來傳達藝術主題,綜合而論,這些塑痕的藝術表現方式作為雕塑塑造手法的雕塑風格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1.點性塑痕;2.線性塑痕;3.面性塑痕。

(一)點性塑痕

所謂“點性塑痕”即是用“點”作為物體表達方式,這種表現方式是微妙的,但是已不同于傳統雕塑光滑的肌理。光滑的肌理給人的藝術效果是溫潤的,細膩的,而用點性塑痕則能打破了溫潤而細膩的審美效果,使雕塑作品肌理更加粗糙,給人以渾厚、樸實的視覺感受。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雕塑作品多是采用天鵝絨打磨出,光滑動人。如雕塑作品《暮》的身體部分的確如此,還可以看出受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影響,但是右手上的表現形式則是與古典雕塑不同。在頭部的刻畫上米開朗基羅摒棄了傳統光滑的表現形式,而是采用“未完成”式(所謂“未完成”式則是相對古典雕塑而言沒有把雕塑打磨得十分光滑,造成一種粗糙的紋理,感覺是“未完成”的作品)的表現手法,使頭部產生斑駁的肌理,在肌理上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有許多小點坑坑洼洼,這就是所謂的“點性塑痕”。這種表現方式好比是中國山水畫中的點苔,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當許多小點組合而成后對畫面的氣韻、節奏感、畫面豐富性等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點性塑痕”的表現方式較為微妙,但是對于人的審美感受卻是別具一番韻味。它不僅豐富了雕塑的表現語言,更使作品具有豐富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同時也加強了虛實的對比度,打破了光滑的、圓潤的藝術效果,讓看久發膩的視覺感受變得更為輕松活潑、質樸。

(二)線性塑痕

何為線?對于它的定義有兩種:1.由無數的點組成;2.面與面的轉折。而在具象藝術創作中我們用線更多的是在闡釋著面與面的轉折。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運用線來表現形體結構作品非常多,相較與西方則東方藝術更加強調線的作用與表現力。瑞士理論家沃爾夫林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就是線性雕塑,是用“線”來表現形體結構的。東方的藝術作品則更不用說,中國北宋時期的李公麟在吳道子“白畫”的基礎上創立“白描”,至此,線就成為了具有獨立欣賞價值的審美對象。在波斯細密畫、印度石窟壁畫都是以線造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線”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形體的結構,而且還是以“線”為審美對象,對于“線”在藝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線性塑痕”所表現的并不單單是面與面轉折而留下的痕跡,還指藝術家在進行雕塑創作時為表達主題思想、為讓形體更具有形式美感、刻意或不經意間留下線條性雕塑痕跡。這種處理方式強調對形體的整理,用一種小寫意的手法表現,這種方式已與古典雕塑作品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它所強調的是用線條來增強情感表達,用線條來增強形式語言,所追求的已不是古典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币獯罄袼芗衣姹闶沁\用線性塑痕來進行創作的代表性雕塑藝術家。

(三)面性塑痕

所謂“面性塑痕”則是強調的是用塊面的雕塑痕跡來表現物象的形體。這種表現方式類似中國的“寫意性”表現方式,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用幾大塊面來表現人物的形體結構,產生簡潔、生動藝術效果。這種表現方式重“意”而輕“形”,也就是說“面性塑痕”所呈現出來的是抽象化的情感。這種表現方式已不同于古典藝術的“美”,它所帶來的“美”是塊面所帶來的形式美感和內在精神性。

“寫意性”的雕塑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是塊面與塊面的組成,塊面與塊面組成上也就留下了許多的轉折面,這種藝術手法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具有“丑陋”的面貌。這種表達方式要求藝術家具有對形體很強的把握能力和形式美感感受力,因為它所追求的正如佛家所說的“破除諸像”的理念。意思是要拋開事物外表去挖掘其本質。如果對形體不理解又如何自由運用寫意性手法來挖掘物體的本質呢?

雕塑語言的形成取決于創作者的思維方法、觀察方式與表現手段?!八芎邸弊鳛橐环N表現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雕塑語言的一種,它必須要契合作品的主題,要把“塑痕”當成一種會流動的意識形象,這種主觀想法要準確運用于作品人物狀態及精神表達中。因“塑”痕的走勢而形成的視覺物象是雕塑生命的表達,是在“塑痕”與激情共同推動下而產生的?!八芎邸睂Φ袼艿挠绊懯欠浅V匾?,所以對待“塑痕”的態度不能拖泥帶水般,而是要把“塑痕”融入到雕塑的內在結構與表達之中,讓雕塑更具有生氣,在雕塑創作活動中應使“塑痕”運用與調度遵循造型原則進而使雕塑更加生動。

[1]劉玉庭.《塑造與表現——淺析雕塑藝術中的塑造痕跡》.美術觀察,2014(10).

[2]焦興濤.《體驗過程的意義——論雕塑的第四維空間》.雕塑,1997(2).

[3]楊智勇.《肌理在雕塑中的作用》.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4).

[4][瑞]沃爾夫林,潘耀昌譯.《藝術風格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德]溫克爾曼,邵大箴譯.《希臘人的藝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戰丙強,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教師,研究方向:雕塑。

猜你喜歡
肌理形體痕跡
《愛情神話》臺詞點到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來社區——地產空間設計專輯
肌理語言在絲網版畫創作中的應用
論戲曲表演形體設計的變化與統一法則
感受肌理
小偷留下來的痕跡
生命痕跡
觸摸歲月的痕跡(2005)
形體與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