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演唱之淺談

2017-07-12 13:58廣東文藝職業學院5114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裝飾音拍子山歌

陳 哲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511400)

客家山歌演唱之淺談

陳 哲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511400)

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民歌之一,客家山歌的藝術風格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不僅應當注意發音、裝飾音、襯詞等運用技巧,還需要根據其特點和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腔韻。在保留客家山歌原有特色和風格的基礎上,對其演唱技巧進行不斷創新,促使客家山歌演唱更富有欣賞性和藝術性。本文在分析客家山歌音樂特征的基礎上,探究了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和演唱方法。

客家山歌;演唱;特點;方法

客家山歌以客家語為依托,采取四句七字體的形式,歌詞繼承了《詩經》的風格和“賦、比、興”的手法,也常常采用直敘、比喻、雙關、夸張、疊字等修辭手法。根據體裁結構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號子、正板、四句八節、快板、疊字、五句板等山歌;根據歌詞內容可以分為愛情山歌、尾駁尾、抒情山歌、虛玄歌、猜調等;在實際演唱中,有獨唱、對唱、演唱等形式。

一、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

在中國,不同地區客家人在生活習慣、民俗風情、語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異,所以,客家山歌本身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為強烈的音樂特征。下面從歌唱語言、節奏節拍、音階調式、曲式結構等方面分析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

(一)客家山歌的歌唱語言

客家語言是客家山歌演唱的基礎和必備前提,依托客家語言的客家山歌才具有藝術性。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地區,均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歌,而體現民歌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核心元素就是語言1。在傳統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使用的主要歌唱語言就是客家語?,F如今,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帶動了藝術的創新,在新客家山歌的歌唱語言中,普通話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在客家山歌歌唱語言分析過程中,主要在語音方面對客家語和普通話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凸顯出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

其一,客家語中大多數為唇齒音,翹舌音非常少見。在唇齒音發音過程中,要注意發音靠前,利用舌部、齒部、牙部、唇部等發力,在發音時,翹舌音均變成了平舌音,將“zh”“ch”“sh”念成“z”“c”“s”,例如,普通話中發“chi”的音在客家語中發“ci”的音等。

其二,在送氣音方面,普通話與客家語存在明顯的不同,因為客家語中具有非常多的古音,所以在送氣音方面的數量也較多2。相較于普通話來說,客家語中的送氣音保留的較為完整,普通話中很多不送氣音在客家語中都保留下來。例如,普通話中不發送氣音的“b”,在客家語中卻發成送氣音“p”,具體來說就是將普通話中的“拜”“碧”“不”等音都念成“派”“辟”“瀑”;普通話中不發送氣音的“d”,在客家語中卻發成送氣音“t”,具體來說就是將普通話中的“帶”“道”“丁”等音念成“泰”“套”“廳”等;普通話中不發送氣音的“z”“zh”,在客家語中都發成送氣音“c”,具體來說就是將普通話中的“咂”“渣”“鑿”等音讀成“擦”“叉”“曹”等。

其三,普通話和客家語在調值標準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普通話的調值通常為35,而客家語的調值卻為11,有別于普通話的高而上揚,客家語屬于低而平緩;普通話的上聲是先降再升的曲折調,客家語中的上聲是降調,調值大約為31。因此,在一些如“來”“情”“奇”“離”等上聲調的發音時,客家語均念成降調3。

其四,有別于普通話“f-h”的發音規律,客家語中“f-h”的發音具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分別為:在“f-h”當聲母時,如“h”與合口呼韻母拼在一起后都發成唇齒音,具體來說就是將普通話中的“花”“乎”“婚”等音讀成“發”“夫”“分”等;在將“f-h”念成唇齒音時,“f”讀成雙唇音“p”,例如,將普通話中的“飛”“夫”等發音讀作“呸”“鋪”等。

其五,客家語中的“i-ü”部分讀音不做區分。有別于普通話中的撮口呼韻,客家語將撮口呼韻讀作啟齒呼韻,例如,將普通話中發音為“玉”“全”“女”等讀作“一”“前”“尼”等。

其六,客家語在前鼻音“e n”“i n”與后鼻音“eng”“ing”不做區分。由于客家語中的后鼻音只有“ang”“ong”“ung”,而沒有“eng”或“ing”,因此客家山歌演唱中常常出現“en”“eng”不分,“in”“ing”不分的情況。例如,客家語將普通話中的“政治”念成“真摯”,將“境遇”讀作“金玉”等。

綜上所述,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應當注意普通話與客家語在語言方面的區別,明確咬字、發音的差異,從而在咬字、發音方面勤加練習,進而才能夠流暢的演唱出正宗的客家山歌,保證客家山歌的演唱效果和藝術性。

(二)客家山歌的節奏節拍

在音樂中,不同的節奏表現出了不同的情感,體現出不同性格,反映出不同的力量。就客家山歌的節奏而言,其主要可以分成六種不同的節奏。其一,自由的節奏,整體呈現出動態變化;其二,規整、勻稱的節奏,整體效果較為平緩;其三,自由延長音節奏;其四,節奏較為緊迫,與戲曲中的流水板相類似;其五,前進后松或前松后緊型的節奏;其六,切分式節奏4。

節拍作為節奏最基礎的組成單位,其較為豐富、自由多變的特點決定了客家山歌節奏的多樣性,而不同客屬地區的客家山歌在節拍上不盡相同。例如,閩西的客家山歌以2/4拍為主,其次是2/4、3/4拍子交替使用,而對3/4、4/4等拍子的運用較少;粵東的客家山歌則以委婉、迤邐而出名,主要是2/4、3/4拍子交替使用,散拍子與2/4、1/4拍也較為常見,而其他拍子則使用較少;贛南的客家山歌與粵東的客家山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是以2/4、3/4拍子交替使用為主,散拍子與2/4拍子較為常見,但是也存在3/4、4/4與各種拍子交替運用的情況,甚至有時會出現多種不同拍子混合使用的現象。

(三)客家山歌的音階調式

無論是閩西客家山歌、粵東客家山歌,還是贛南客家山歌,或其他客屬地區的客家山歌,在音階方面均是四聲、五聲、六聲音階最為常見,其次才是三聲音階,二聲、七聲音階較少出現。在調式方面,客家山歌“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均包含在內,其中“徵”調式最為常見,其次是“羽”調式,“商”調式和“角”調式最罕見。閩西客家山歌、贛南客家山歌、廣西客家山歌、貴州客家山歌、湘東客家山歌均是以“徵”調式居多,“羽”調式其次;而粵東客家山歌則以“羽”調式居多,“徵”調式其次;“宮”調式在客屬地區客家山歌中都有所體現,只是分布較為不均;五種調式中“角”調試出現較少,在我國閩西連城縣古田地區、臺灣地區還能夠見到。

(四)客家山歌的曲式結構

在曲式結構方面,客家山歌的形式不盡相同,樂段結構較為常見且較為復雜多樣。在客家山歌樂段結構中,二句、四句的結構較為常見,其次是一句、三句、五句的結構,六句以上的多句結構也時有出現。二句體樂段結構通常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之間存在重復性結構和非重復性結構,梅縣松口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來》就是一首較為典型的二句體樂段結構作品;四句體樂段結構相較于二句體樂段結構更為復雜,可以分為“起、承、轉、合”樂段和復合樂段。例如,梅縣梅城客家山歌中的《梅縣公園景色靚》就是一首典型的四句體樂段結構作品。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應當綜合分析其音樂特征,充分認識客家山歌的語言、節奏節拍、音階調式、曲式結構等,從而認真學習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

二、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及演唱方法

(一)運用標準的客家語言,保證字正腔圓

客家語沿用了中州韻,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在經歷戰亂和災荒后進行了幾次大遷徙,逐漸來到粵東、閩西等地區,客家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發生碰撞、交融,逐漸形成帶有中原語音特點的客家語系??图艺Z是凸顯客家山歌風格的主要因素,相較于普通話,客家語的發音部分較為靠前,位置較淺。發音時,普通話是上下牙齒齊呼向外發力,而客家語則是用舌、唇、齒共同發力,如“chi”的發音,客家語是用舌與下唇發力,向外將嘴張開,聲音淺薄,仿佛先出氣后發聲。同時,由于客家語在字發音方面有別于普通話,所以發出的韻味和音量也與普通話存在明顯差異,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就是需要充分發揮出演唱者唇、齒、舌等部位的作用。在客家山歌演唱中,演唱者應當掌握標準的客家語言,確保在演唱中字正腔圓。在我國客屬地區,客家語的代表為梅州梅縣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其為規范,并且在梅州梅縣客家語教學過程中,以其為主要教學內容。因此,在學習客家山歌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其蘊含的地方特色,不僅關注不同客屬地區客家山歌的共性,還應當注意凸顯其特性。只有體現客家山歌的特性,才能凸顯客家山歌的風格5。因此,若想學好客家山歌,演唱者就應當先熟悉客家文化傳統、客家社會背景、客家民族性格、客家生活習慣、客家語言規律、客家音樂色彩以及客家音樂風格,然后掌握客屬地區的語言規律,明確客家語言發音特點是掌握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的重要前提。不同客屬地區的客家語言在韻律、風格、韻腔、襯詞、襯字方面均存在差異,例如,梅縣客家山歌中常常出現“哎”“喏”“個”等;而五華山歌常出現“唔呀”;龍川山歌的“嘿嘿”;大浦山歌的“哀堆”等。這些襯詞都具有美化客家山歌風格、潤色其唱腔、加強其旋律的作用,是凸顯客家山歌唱腔、韻味的重要環節。

(二)將歌詞與唱腔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聲情并茂

將歌詞與唱腔緊密結合起來是唱好客家山歌的重要前提,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表達客家山歌的感情。例如,對于梅縣松口山歌而言,其有十種的唱腔,唱腔之間具有微妙的不同,體現了演唱者對歌詞的理解和體悟情況。演唱者在演唱客家山歌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咬字清楚”,理解并掌握“子音在前,母音在后,母音歸韻”的潤腔,實現以聲傳情、以情繪聲,聲情并茂。

(三)從裝飾音出發,抓住客家山歌的特色

客家山歌中有前倚音、后倚音等許多裝飾音,裝飾音決定了客家山歌的風格。因此,要想演唱好客家山歌,就應當注意裝飾音的處理,在演唱過程中需要著重處理裝飾音,通過仔細聆聽經典客家山歌作品,掌握優秀演唱者對修飾音的處理方法,從而明確不同裝飾音的特性音調。除此之外,在學習客家山歌的過程中還應當了解客屬地區的風俗習慣、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等,從而明確不同客屬地區客家語的微妙差異,掌握不同客家語的不同語音。具體來說,首先應當先學好客家語,然后掌握客家山歌中的修飾音,了解其特點以及在不同山歌中的處理方式,控制好氣息,利用細膩、婉轉的方式輕輕帶過裝飾音,凸顯山歌的風格。其次,應當了解裝飾音在客家山歌演唱中的作用,即明確裝飾音的過渡作用、情感凸顯作用等。最后,基于對基本方法的掌握,盡量做到科學發聲,明晰歌中使用的是前倚音還是后倚音。

(四)唱好襯字、襯詞

不同客屬地區客家山歌中使用的襯詞和襯字也有所區別,但是最為常見的襯字或襯詞就是“啊”“哎”“哦”等。作為客家語中的口頭語,襯字或襯詞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語氣、語調、語勢??图疑礁柚械囊r字、襯詞與客家的語言習慣和風土人情具有緊密的關系,其運用能夠為客家山歌增添特色,美化了整體旋律。由于襯字、襯詞的口語化,所以在學習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一字一腔一韻”的細學,明確字音與韻味的關系,從而實現腔純板正。與此同時,演唱者還應當合理運用字的四聲、收聲,將情感融入到客家山歌演唱中,通過以聲傳情、以情繪聲做到聲情并茂,繼而保證客家山歌演唱具有足夠的表現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客家山歌中的裝飾音常常類似于滑音,所以,演唱者在掌握客家山歌裝飾音特點的基礎上,還應當注意裝飾音的不同演唱,使其特定韻味發揮出來。

(五)掌握節拍中的強弱規律

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節拍豐富多樣,最為常見的節拍是2/4和3/4,其次是4/4、3/8、4/8、5/8、6/8、1/4等。除此之外,客家山歌中還使用了大量的變換拍子,往往在歌曲引子部分或尾聲部分會出現散拍或自由拍子。不同客屬地區客家山歌也擁有自己地方的特性。2/4拍原則上是一強一弱,交替往復的,而在客家山歌中卻未按照規律出現。例如,大埔山歌中的《烏烏赤赤還較甜》,這首山歌中運用了2/4拍,但是并未按照原有的規律出現,因為連續使用了切分節奏,所以強弱規律發生了變化。在客家山歌中,3/4和4/4與一般原有的規律也存在差異,如3/4在客家山歌中除了具有“強、弱、弱”的節奏,還有“強、強、弱”和“強、弱、強”的節奏,與一般歌曲中的“強、弱、強”具有明顯的不同。

(六)掌握正確的氣息運用方法和發聲方法

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除了應當掌握上述方法外,還應當掌握正確的氣息運用方法和發聲方法。具體來說,演唱者應當凸顯出客家山歌明亮的聲音特點,所以在發聲時應做到靠前集中發生,將氣息與共鳴腔置于較高的位置。同時,還應當利用中管或小管的聲音演唱客家山歌中的延長音。

綜上所述,客家山歌作為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間文學、音樂藝術的瑰寶??图疑礁柙谖膶W藝術、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學術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客家山歌演唱過程中,只有基于對民族風格的凸顯加強對客家山歌的普及,在保留其原有特色、風格的基礎上,適當的進行創新,才能促使客家山歌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需求。

注釋:

1.謝德明.五華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和傳承[J].音樂時空,2015(23):29-31.

2.陳雅萍.江西銅鼓客家山歌演唱研究[J].音樂時空,2014(14):81-82,90.

3.廖明星.贛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藝術[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6):167.

4.黃少紅.新時期客家山歌演唱藝術的嬗變[J].北方音樂,2011(8):97-99.

5.葉柳華.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分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6):162.

陳哲(1982.12-),性別:男,漢族,籍貫:潮州,職稱:中級講師,畢業院校:星海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表演,工作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系。

猜你喜歡
裝飾音拍子山歌
裝飾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運用策略
山歌還要妹起頭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裝飾音演奏技巧與作用研究
如此感傷
媽媽的竹拍子
山歌
淺談裝飾音在意大利歌曲演唱中的藝術價值
苗山歌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裝飾音演奏與處理
光明正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