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排螺旋CT與MRI檢查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分析

2017-07-12 13:43令狐玲珍
河南醫學研究 2017年7期
關鍵詞:靈寶市膽管螺旋

令狐玲珍

(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 醫學影像科 河南 三門峽 472500)

64排螺旋CT與MRI檢查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分析

令狐玲珍

(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 醫學影像科 河南 三門峽 472500)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與MRI檢查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59例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與MRI平掃及動態增強掃描,對比兩種不同檢查方法診斷結果。結果 MRI診斷準確率為91.53%,高于64排螺旋CT診斷準確率6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4排螺旋CT圖像質量1級所占比例為81.36%,高于MRI的40.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I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具有較高診斷準確率,64排螺旋CT成像質量更高、更為清晰,臨床可結合兩種不同檢查方法進行診斷。

64排螺旋CT;MRI;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

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PCC)是指發生于膽管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發病率,據統計肝內惡性腫瘤中約有10%~20%為PCC,且病死率極高,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故及早對PCC做出準確診斷并給予科學、合理干預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PCC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易與肝內占位性病變混淆,導致誤診、漏診發生,不利于手術實施。本研究選取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59例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通過分析研究,探討64排螺旋CT與MRI檢查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59例PCC患者,均經病理確診,入院時均出現腹痛、腹部包塊、消瘦等癥狀,男39例,女20例,年齡30~70歲,平均(45.18±6.21)歲,病程1個月~3 a,平均(1.86±0.76)a,病理類型:鱗癌18例,腺癌32例,腺鱗癌9例。本研究經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協會審核同意。

1.2 診斷方法

1.2.1 64排螺旋CT檢查 掃描前4 h禁食,掃描前10 min給予600~1 000 ml水,確保十二指腸及胃充盈,采用64排螺旋CT機(飛利浦,Brilliance64)先行平掃,分3期實施增強掃描,以3.5 ml/s速率注射100 ml碘海醇,門脈期延遲掃描約1 min,動脈期延遲約18~20 s,延遲期約延遲100~120 s,螺距:1.375,層厚:2.5 mm,間距:0.625 mm,掃描條件:300 mA,120 kV。以上腹部為掃描范圍。重建間距為0.625 mm,層厚為1.25 mm,掃描后將圖像傳至ADW工作站進行后處理。

1.2.2 MRI檢查 以磁共振掃描儀(飛利浦,1.5T)先行平掃,進行屏氣抑脂2D快速小角度激發梯度回波序列橫斷面、T2WI序列抑脂自旋回波橫斷面成像,以3 ml/s速率注射0.2 ml/kg釓噴酸葡胺,分4期實施增強掃描,門脈期延遲掃描約1 min,動脈期延遲約20 s,延遲期延遲約6 min,平衡期延遲約3 min,若T2圖像出現膽管擴張則實施胰膽管造影,掃描范圍為十二指腸至肝頂,將圖像傳至GEADW工作站處理。

1.3 觀察指標 統計比較兩種不同診斷方法診斷準確率及誤診率。觀察不同檢查方法對圖像質量等級診斷結果,圖像出現較多偽影,膽道輪廓、腫塊、梗阻端解剖結構難以清晰顯示,影響診斷結果為3級;圖像出現少量偽影,可對膽道輪廓、腫塊、梗阻端解剖結構予以分辨為2級;圖像未出現偽影,膽道輪廓、腫塊、梗阻端解剖結構顯示清晰,為1級。3級圖像質量最差,1級最好[2]。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定性資料用(n,%)表示,組間分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結果 與64排螺旋CT診斷比較,MRI 診斷準確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診斷方法診斷結果比較[n(%)]

2.2 圖像質量 與MRI診斷比較,64排螺旋CT圖像質量1級所占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診斷方法圖像質量比較[n(%)]

3 討論

PCC多由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膽管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引起,一旦侵犯膽管鄰近組織,病變即呈低、中、高分化腺癌,且出現一定程度的管腔狹窄、纖維化、堵塞等現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PCC患者早期癥狀多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痛、腹瀉,難以引起患者重視,導致疾病進展惡化,患者出現體質量減輕及黃疸等癥狀時多已是晚期,導致癌細胞發生轉移,引發局部淋巴結,加重病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故選取一種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法,及早對PCC做出準確診斷并予以一定治療,對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64排螺旋CT為臨床診斷PCC常用方法,其掃描范圍廣,可準確檢測直徑1 cm以上的微小病變,從各個方向對患者實施多平面或冠狀面重組,清晰顯示出病灶形狀、邊界及其鄰近組織結構,較為直觀的觀察評估患者膽管擴張程度;同時64排螺旋CT檢查圖像一般不會出現偽影,更能清晰顯示出患者膽道輪廓、腫塊及梗阻端結構;此外其圖像質量幾乎不受患者呼吸影響,圖像質量高。王柏平等[4]學者采用MRI檢查PCC,結果發現MRI定性診斷準確率高達96.67%,高于CT檢測。MRI可經磁共振技術獲取人體中電磁信號,對病灶信息進行重組,于患者任意平面或矢狀位、冠狀位等多方位實施圖像重建,且分辨率高,更為清晰的顯示患者病灶部位及軟組織;同時不存在電離輻射,對患者機體影響小。本研究顯示,MRI診斷準確率高于64排螺旋CT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PCC患者予以MRI檢查,診斷準確率較高。本研究亦發現,64排螺旋CT圖像質量1級所占比例高于MR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64排螺旋CT成像質量更高。此外亦有學者研究發現MRI檢查成像質量易受患者呼吸影響,且圖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偽影,易導致誤診、漏診,影響診斷結果[5];且檢查時間長,對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及危重癥患者、心功能差者均不適用,有待臨床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MRI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診斷準確率高于64排螺旋CT,但64排螺旋CT成像質量優于MRI,臨床可結合兩種不同檢查方法對患者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1] 任雪會,李鮮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CT及MRI診斷表現[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20):2895,2897.

[2] 雷友華,肖智博.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及MRI診斷價值[J].重慶醫學,2013,42(8):936-939.

[3] 唐嘯,張瑩.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和MRI診斷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2):217-219.

[4] 王柏平,陳鶴.分析探討多排螺旋CT 對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4):2009-2011.

[5] 張松山,邵文尚,曹永峰,等.CT及MRI對肝內周圍型膽管癌綜合診斷研究[J].河北醫學,2016,22(5):793-794.

R 735.8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53

2016-11-21)

猜你喜歡
靈寶市膽管螺旋
肝吸蟲感染致膽管損傷及膽管癌的相關研究進展
肝內膽管結石一例及診斷體會
河南靈寶市靈金一礦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恢復治理研究
靈寶市妊娠合并梅毒婦女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干預措施探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靈寶市
靈寶市科協舉辦果樹管理技術骨干培訓班
旋風“螺旋丸”
奇妙的螺旋
256層螺旋CT在肺撕裂傷診斷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