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孔子教育智慧利中國教育事業

2017-07-16 02:22周楨舜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言傳身教教育學孔子

周楨舜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當下中國的教育體制飽受詬病,認為其“不公平”、“培養了一大批應試機器”……故而有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味鼓吹西方的教育是多么的先進、多么的人性化,想全盤西化。愚以為,我們在思考中國教育的前進方向的時候,不妨把眼光投向我國古代,看看古人們是怎么詮釋“育人之道”的。機緣巧合,假期的時候,閱讀了胡海建教授的教育學著作《中國本土教育學——<論語>中的教育智慧》,作者以其多年研究《論語》的理論基礎加之多年擔當廣東省督學的實踐經歷,對孔子在《論語》中體現的教育思想做了很有見解的闡釋,令我收益匪淺。

胡海建教授潛心于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的研究,七、八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對中國本土教育的思考與研究,舌耕不止、筆耕不輟。胡教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實踐經驗,他高超的理解現實生活的能力,有助于他對歷史上各種教學現象、教育思想的觀察研究,察古觀今,此之謂也。所謂“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筆之于手”,如果不是對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深刻的理解,細膩的感受,切身的體會,胡教授是不會把它寫出來的,而且寫得如此生動感人、雅俗共賞。

孔子的教育思想跨越千年,如珠玉般璀璨耀眼,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令我印象很深的是胡教授對孔子的“言傳身教”以及“有教無類”教育觀的闡述。在第一章《不教而教——教育的藝術觀》中談及孔子“言傳身教”的教育方法時,胡教授認為現在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原則等還是沿用20世紀50年代蘇聯凱洛夫的教育學,是造成今天教育失誤的根本原因。胡教授提倡當下的教育者應效仿孔子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去熏陶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以增強教育效果。他善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把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用身邊事說身邊話,讓讀者讀后會心一笑,恍然大悟、受用無窮。作者指出,孔子是一位很注重“言傳身教”的老師,這是他的教育成果顯著的一大原因。因此,想教出有好修養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重日常的熏陶,要“言傳身教”,培養孩子懂禮、知禮,懂孝、知孝。對此,作者舉了鄰居家“小皇帝”的例子:鄰居家的5歲的“小皇帝”,十分不懂得尊重長輩,特別是吃飯的時候,很霸道,自己喜歡吃的菜就搶先吃,直到自己吃飽才讓長輩吃。作者發現,其實根源就是小孩子從小習慣了父母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優先把好菜夾給他,因此理所當然地認為長輩應該讓著自己。反思現在很多家長,其實沒有盡到“言傳身教”的職責,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習,自己卻在客廳里一天到晚噼里啪啦地打麻將,教育孩子的時候又冠冕堂皇地嚷嚷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讀書沒飯吃”…… 試問這種“言傳身不教”的做法,怎么能激起孩子學習的動力?怎么能讓孩子懂得積極向上拼搏努力?

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充滿了人性的光輝,是很值得當下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本書第四章《有教無類——教育對象觀》對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觀進行了論述,理淺意深,發人深省。胡教授在導讀中首先將孔子的“有教無類”與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的泛智論進行對比,肯定了孔子“不愧是教育平等思想的踐行者,也是世界教育泛智論的首創者?!苯又c當今教育公平問題聯系,從教育的機會、過程、結果這三方面分析當下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如:由于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以及地區內校際教育資源的差別引發的“擇校熱”、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區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高等教育區域之間招生名額分配失衡問題、民辦教育遇到的非公平待遇與障礙問題、一般本科和??圃盒5漠厴I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的“品牌劣勢”問題等,抒發對教育先賢孔子推崇并躬行的平民教育的贊嘆之情、仿效之心。胡教授還總結出“有教無類”的核心,即“平等、正義、變遷”,并切合實際、語重心長地指出,當下的義務教育擔子著實不輕:圣人自己尚且十五歲才開始立志讀書(“十五有志于學”)、對學生的態度也是“你不主動,我就不教”(“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卻要教導更小的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這要求教育者要更加盡心盡力,從而實現教育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的教育理想。

在談到有教無類的“多元文化性”時,胡教授以孔子不限夷夏地廣收門徒與哥倫比亞大學、哈佛、普林斯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多元文化校園為例,恰當地解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傳誦千古的話,認為“遠”所帶來的文化差異有利于人互相學習、汲取對方優點;而最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是一個兼收并蓄的校園,并由此反思:“現階段中國的學校沒有把營造多元文化校園作為一種辦學方略;而是以分劃線,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在一起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大學以考分為錄取的唯一標準,結果不是‘無類,而是學生僅此‘一類,同質的太多,連優點和缺點都相似,如此‘一類校園文化,學術生態不健康。沒有了有教‘無類,只能欲哭‘無淚”。胡教授這種站在古今中西縱橫兩個維度觀照教育的方法,對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教育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通過此書,胡教授將自己長時間積累的教學經驗與研究心得融入到孔子教育智慧的分析解讀中,在他的引導之下,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圣人孔子的悲喜人生。對圣人教育培養人才時的喜怒哀樂、悲歡感慨,胡教授不僅感同身受,直逼胸懷,更能通過自己的解讀使我們讀者也整個都沉浸在孔子教育學生那種真實而又親切的杏壇氛圍里。胡教授的研究有很強的個性,也有很強烈的現實關懷,能夠立足本土,融化中西,溝通古今。他博采西方教育理論之花,嫁接中國傳統教育之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觸類旁通。運用《論語》中的教育智慧來關注現實人生和當下中國教育的“關鍵問題”。胡教授談及他的本土教育學概念形成、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時指出:“教育學本土化就其實質而言是立足中國本土,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并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教育學?!笨梢哉f,胡教授的中國本土教育學,是一個跨越時空的教育對話,既通貫著中外教育史,又緊密聯系我們當前的教育生態環境,讓我們的教育,找到了自己的根。

猜你喜歡
言傳身教教育學孔子
究教育學之理,解教育學之惑
——《教育學原理研究》評介
實踐—反思教育學文叢
言傳身教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鐵齒銅牙』敵不過『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教育學是什么科學
對我國音樂教育學 學科建設的一些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