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化理論研究歷程及其對語言學研究的啟發

2017-07-17 16:34沈淑花
出版廣角 2017年13期
關鍵詞:變遷語言學媒介

【摘 要】 媒介化理論的內容涉及語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的興起在推動傳播學理論及其研究的同時,也為語言學與媒介化的交叉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和研究視角。文章通過分析國外媒介化研究的主要歷程和國內媒介化研究現狀,總結媒介化研究的主要觀點、研究視角以及研究內容,以期為媒介與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研究范式。

【關 鍵 詞】媒介化;研究歷程;理論視角;語言學

【作者單位】沈淑花,新疆大學中國語言學院。

媒介化是伴隨全球化、個人主義和商業主義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媒介現象,其在社會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改變了文化和傳播的特征[1]。近幾年來,媒介化研究已成為一股潮流,其內容涉及語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成為當前歐洲傳播學與社會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媒介化理論的興起在推動傳播學理論及其研究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其中,媒介語言學就是語言學與新聞學交叉研究而形成的跨學科研究??梢哉f,媒介化理論為傳統語言學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拓寬其研究領域,增強其社會實用性和應用性。過去20年,媒介化在傳播學和媒介研究的國際討論中已經成為一種中心概念[2]。因此,有必要對媒介化從其觀念形成到作為媒介研究理論的軌跡做一個梳理,旨在探究媒介化理論特色的同時,為媒介和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研究范式。

一、國外媒介化的研究歷程

媒介化研究主要以德國、丹麥、瑞典和挪威等歐洲國家為主。美國社會學家厄內斯特·曼海姆于1933年第一次運用“媒介化”這個術語,在其《公共輿論的制造者:公共社會學研究》一書中,他探討了人類關系的媒介化問題,用媒介化描述印刷媒介的傳播過程,將傳播過程描述為傳播的一般變化。這被認為是現代媒介化研究的開端。幾十年之后,德國開始出現大量的媒介化研究,20世紀末,德國關于媒介宣傳和媒介化的討論持續了很久[3]。

Stig Hjarvard是現代媒介化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他認為,在早期社會,家庭、學校、教堂等社會機構是向社會個體傳播信息、傳統文化和道德的重要途徑,但如今這些社會機構已經失去了一定的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媒介取代了它們傳播信息和價值的角色,成為記錄社會的重要機構。

Kent Asp關于政治媒介化的研究是媒介化研究的里程碑。他關于媒介化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討媒介對政治的影響以及媒介對社會權力的分解。最近的研究探討了媒介化是解釋媒介權力的一種方式,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政治機構必不可少的部分。Kent Asp除了關注媒介權力的顯性因素,更關注其分解社會權力的隱性因素。而他的代表性著作《政治的媒介化》和論文《媒介化:重新思考媒介權力》則重點考察新機制主義視角下的新聞媒介邏輯。

由Kunt Lundby和Sonia Livingstone合著的《媒介化:觀念、變遷和結果》,是歐洲媒介化研究新的里程碑[1]。其中收錄了Sonia Livingstone在2008年國際傳播學會(ICA)發表的“一切事物的媒介化”演講,該演講用媒介化來說明一切事物的中介化,并闡釋媒介化研究與其他媒介和傳播學研究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這一概念變得國際化。近年來,媒介化研究成為國際傳播學會的主旨。2012年12月,歐洲傳播研究與教育學會成立了媒介化研究小組。2016年,在中國復旦大學召開的國際傳播學會年后會也是以媒介化為主題。有學者認為,隨著媒介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歐洲已經出現頗為成熟的“媒介化研究學派”,比如,Stig Hjarvard、Kunt Lundby、Friedrich Krotz、Andreas Hepp、Klaus Bruhn Jensen等學者近年來出版了不少著作。同時,大量關于媒介化研究的論文出現在國際傳播學研究的期刊中,主題有從宏觀的理論構建到微觀的個案考察,涉及政治媒介化研究、宗教媒介化研究、游戲媒介化研究、媒介化與社會語言的關系研究[2]。

二、國內媒介化研究的現狀

國內關于媒介化的研究在理論運用或概念運用上顯得較為武斷,較少對媒介化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做學理上的分析。筆者在CNKI中國知網中輸入“媒介化”關鍵詞,對搜索到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只有少數幾篇論文與媒介化理論相關。比如,戴宇辰的《走向媒介中心的社會本體論?——對歐洲“媒介化學派”的一個批判性考察》,對“媒介化”概念的緣起、發展、成型以及反思與限制做了澄清[2];唐士哲的《重構媒介?“中介”與“媒介化”概念爬梳》,對“中介”和“媒介化”的概念進行區分;張宏瑩的《“媒介化”詞源探析》,對“媒介化”這一術語的變遷做了學理上的分析。而更多的論文則存在以下問題,比如,有的論文僅將“媒介化”一詞拿來就用,并沒有做學理上的分析;有的研究則是將“媒介化”當作一種時代背景或社會語境,探討這種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與國外學者對媒介化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有些研究直接將“媒介化”等同于“媒介環境”,并未區分二者的本質區別。雖然有些研究和國外媒介化研究的觀點或理念有相同之處,但國內媒介化研究更多強調的是媒介的短期效果,而未意識到媒介化實際上是一種長期的動態變化過程。

三、媒介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研究視角

1.“媒介化”是什么

媒介化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即對“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的爭論,甚至有學者認為“媒介化”是理解媒介對文化和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最核心概念,這一術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被用來描述媒介對各種現象的影響[4]。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進行梳理。

學術界對“媒介化”的詞源存在爭論,從“媒介化”詞源使用的差異可以看出,學者對“媒介化”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太一致的?!懊浇榛笔鞘裁??本文將從各學者的研究中理解此概念。湯普森用“媒介化”這一術語來討論文化變遷和象征形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而言,其是用媒介化來表示這種文化變遷中的媒介組織的作用。他認為,伴隨著印刷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象征形式在一定范圍內毫無前兆地被生產、復制和循環,傳播和交往模式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深深地發生著變化[5]。Sonia Livingstone觀察了現代媒介系統,認為媒介不僅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中,同時介入了政府、教堂等具有一定權力的機構,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替代了這些機構的某些權力,這些都使“媒介化”成為媒介和傳播研究的一個術語。Stig Hjarvard認為,媒介化就是媒介和其他社會領域的關系變遷[5]。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媒介化指代的是這樣一種趨勢:媒介作為一種制度化要素開始獨立作用于社會文化變革,它們之間相互交融,并且卷入各種領域的變化之中[2]。還有學者認為,媒介化就是傳播對社會文化現實的建構過程,以及媒介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媒介化研究的內容就是傳播建構現實的過程如何被體現,同時,具有特殊背景的媒介如何對傳播所建構的社會文化現實的進程產生影響?!懊浇榛边@一概念還被用來說明市場和消費文化所起到的不斷變化的作用??梢?,學術界對“媒介化”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是不一樣的,但是對其基本理解具有一致性,即媒介化描述的是變化的過程,它反映的是中介化過程是如何伴隨著不同媒介的出現而發生變化的,因此,媒介化是用來分析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不同媒介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見,媒介化是媒介和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2.媒介化理論的觀點

Andreas Hepp將媒介化看成是一種元過程或一種全景,這一全景包括媒介作為一種元過程的混合驅動力的詳細分析。他分析了媒介化與中介化的聯系和區別,認為媒介化試圖尋找或抓住媒介傳播過程中的歷史性變遷和其他變遷過程中的內部關系的本質特征,因此,媒介化的前提就是通過媒介的中介。持這一觀點的還有克羅茨,他在其《傳播行為的媒介化》一書中認為,媒介化就是一種元過程,我們處理總體變遷過程的元過程就是一種觀念的建構。元過程持續的時間較長,在某種情況下,這一過程是無法測量的。因此,在元過程觀念的指導下,媒介化所研究的是一種長期的、持續的文化變遷,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產生長期影響的過程。媒介化和全球化、個人主義、商業化一樣,是一種元過程,這種元過程用來解釋的是一種長期的發展,不同于埃弗雷特·羅杰斯創新擴散理論中發展是暫時的、特定區域的、有明確目標和方向的短期發展。元過程是一種長期過程,從時間上來看可能會持續幾個世紀,沒有確定的界限以及不聚焦于某一具體的文化,甚至這種長期發展起止于何時也不確定。和短期發展不同,元過程能夠解釋和說明經濟、社會、文化維度的長久的變化,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媒介化研究不應該僅把媒介化理解成技術決定的過程,而應看成是一種人為(man-made)的過程。媒介化通過提供新的傳播可能而改變了人類傳播,人們通過這種新的傳播有可能改變自身建構世界的方式。媒介化作為一種變化過程,不僅在表征領域產生作用,建構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象征秩序;它同樣存在于人們的物質、意識形態和精神領域,再生產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式。

Stig Hjarvard認為,媒介化應該被認為是高度現代性的雙邊進程。一方面,媒介作為一種具有自身邏輯的獨立機制而出現,和其他機構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媒介也是其他機構如政治、家庭和宗教的一部分,同時這些機構的活動需要依靠與媒介的互動來實現[4]。制度主義媒介化理論也認為媒介是一種結構,是一種資源和機構,媒介化研究的是媒介和其他社會領域之間的結構關系及其變化。媒介化不僅存在于公共領域中,同時還存在于社會文化機構中,社會機構需要媒介資源構建社會關系和生產認同。媒介對文化社會變遷的影響并不意味著媒介對其他機構的殖民化,而是機構之間和機構內部的一種變化,媒介和其他社會機構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的,社會文化的變遷存在于媒介與其他機構形成的新的結構關系之中。媒介化理論認為,媒介的影響是通過各種社會機構得以形成的,但由于媒介邏輯和機構邏輯的交融,媒介產生的影響和效果也呈現出多樣性[5]。

3.媒介化研究的視角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媒介化研究的視角主要有三個: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制度主義視角和物質主義視角。

社會建構主義視角的媒介化研究學者有尼克·庫德瑞、安德魯斯·賀普等。文化視角的媒介化研究以社會建構主義為基礎,其聚焦于經由傳播建構的社會現實在媒介化進程中如何被證實,以及特定的媒介如何在媒介建構社會現實的全過程中起作用[3]。

制度主義視角的媒介化研究的主要代表學者是斯提閣·雅瓦德和肯特·阿斯帕。這一視角的主要理論來源于結構主義理論,理論基礎是默頓的中層理論。該研究聚焦于政治和宗教等社會機構的變遷,通過對這些社會機構和媒介關系的考察,分析這些機構在社會文化中的功能和社會實踐。從這一視角來看,媒介在社會文化中有自身的權力和地位,同時媒介自身也具有半機構化(semi-institutions)的性質[4]。

物質主義視角的媒介化研究的代表學者是尼爾斯·費寧曼和安德烈·瓊森。這一視角的理論來源于麥克盧漢、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和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這一視角聚焦于媒介化進程中的媒介特征,強調媒介的物質特征,媒介的物質特征在特定時刻總是和一定的傳播技術有關。媒介的物質化還和空間觀念相關,即空間的生產和媒介化是與生俱來、相伴相隨的,就像文化實踐和日常生活的物質化是通過媒介中介才得以實現一樣。物質主義視角主要探討的是數字化的影響,主要集中于近20年的數字化研究[3]。

四、媒介化理論對語言學的啟示

媒介與語言的關系密切,學術界有很多關于媒介與語言的研究,比如,媒介話語的研究、媒介語言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化媒體的語言選擇及自我表征問題、語言意識形態與媒介話語關系研究等。

而媒介化和語言學研究涉及新聞語言與媒介化關系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語言學和新聞學的交叉研究形成了所謂的媒介語言學研究,其研究的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媒介如何運用語言表征社會現實,其中包括新聞語言的變遷;二是探究媒介化在現代社會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媒介在社會語言變遷中所起到的作用,成為現代語言學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還有學者關注媒介化環境中社會語言的變遷,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分析數字媒介環境下口語傳播者的語言實踐及其制度政策、語言意識形態的變遷,以及經由媒介和制度而形成的語言流現象。與媒介化研究相關的還有語言民族志的研究、少數民族語言規劃和政策的研究、數字化多語種研究等。這些研究的立足點多是以媒介為研究對象,探究相關的語言現象,拓展了媒介和傳播學的研究領域,同時對語言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首先,媒介化是理解媒介和其他社會文化關系的關鍵概念,在傳播學研究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而依托媒介的語言也逐漸成為媒介化研究的一個領域,如果將這一研究范式運用到語言學的研究中,在某種程度上也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視角。

其次,媒介化就是研究媒介和其他社會領域關系變遷的研究,因此,媒介和語言學之間關系變遷的研究成為語言學與媒介化研究的新領域。媒介作為一種社會權力機構,對語言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伴隨著媒介變遷和媒介化進程出現的新的語言現象,為語言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再次,社會建構主義視角的媒介化研究認為,媒介對社會現實起到建構作用,而媒介建構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語言如何表征現實,如何建構現實,既是媒介化研究的領域,同時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方向。因此,建構主義理論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理論基礎。

最后,媒介化理論強調,媒介變遷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文化變遷。從媒介化理論出發,媒介與語言學的研究不僅是局限在媒介和語言變遷的影響以及效果問題的研究,而是將媒介與語言的關系看成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這為社會語言變遷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Irina A. Ushanova. Mediatization of Communication:from Concept to Theory[J].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5(8).

[2]戴宇辰. 走向媒介中心的社會本體論?——對歐洲“媒介化學派”的一個批判性考察[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5).

[3]Knut Lundby(Ed. ). Mediat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By de Gruyter Mouton,2013:13.

[4]Stig Hjarvard. 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A Theory of the Media as Agen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Nordicom Review ,2008(2):105-134.

[5]Andreas Hepp. Translated by Keith Tribe. , Cultures of Mediatization. Polity Pins,2013:29.

猜你喜歡
變遷語言學媒介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書,最優雅的媒介
清潩河的變遷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社會語言學名詞
語料庫語言學未來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