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變化探討

2017-07-27 07:52范果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7期
關鍵詞:丁玲

范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摘要:丁玲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其在解放前的創作作品數量較多,而且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對丁玲解放前小說的語言變化進行探析,分析其小說語言逐漸呈現文言比例逐漸降低、西方化語言形式逐漸減少、平民通俗語言逐漸增多等語言變化形勢,旨在對丁玲小說有更深層次的解讀和理解。

關鍵詞: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變化

丁玲小說的創作歷程有幾個明顯的階段,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間其在動亂的時代背景下,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進行學習和創作,在一九三六年奔赴延安,在解放區進行創作直至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因而在其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間形成一種創作風格,而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間,其創作特點由呈現另外一種風格,與時代的發展趨勢一致,呈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其文學小說體現的政治風格逐漸從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文學特點逐漸向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特點轉變。丁玲在解放區居住創作的期間,更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將中國民族的革命斗志融入到其小說作用中,利用耐人尋味的情緒感染讀者,體現為革命斗爭服務的時代精神風貌,其創作風格的轉化主要是以寫作語言的變化來實現的,隨其語言變化形勢進行探析,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家在時代的變化中所引發的情緒以及思想的轉化。

一、丁玲解放前小說中文言比例逐漸降低

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間,丁玲的文學創作中還體現很多單音節詞來進行陳述或者描寫,雖然在社會中廣泛流行倡導白話文寫作,但是當時很多的作家都還沒有改變傳統的語言習慣,使得其在創作中還習慣于用單音節詞來進行表達,但是又在潛意識中逐漸改變文言的表達習慣,在這一時期內丁玲的小說語言也呈現文言表達形式和白話文表達形式并存且相互交錯的現象。而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間,其使用雙音節的比例則明顯增加,與之相對的文言形式的單音節詞使用比例卻逐漸減少,如在很多作品中其用詞“默”都逐漸轉化為“沉默”、“掙”轉化為“掙扎”、“衣”轉化為“衣服”、“詫”轉化為“驚詫”等,單音節詞語的文言性質較強,而雙音節詞則更容易理解,通過這些語言表達形式的轉變能夠使讀者的更容易理解其文學內涵。

二、丁玲解放前小說西方化語言形式逐漸減少

白話文的歐化發展形勢是從晚清時期開始的,并逐漸在文學表現形式上付諸更為具體的表現,使其逐漸形成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并在五四運動的推廣之下逐漸達到頂峰時期,丁玲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比較大,其進行文學創作也是在五四運動之后開始的,因此在其早期的創作作品中,出現很多西方化的語言形式。而對丁玲兩個歷史時期的創作風格和語言形式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在后期的作品中歐化句子的使用比例明顯減少。

在丁玲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她會利用人稱代詞在同一語境中出現,很容易讓讀者產生指代不清的感覺,使得讀者對于其所要表達的創作思想不能夠準確的解讀,如在其《韋護》這一作品中有這樣的語句“她時時摸著她的手,告訴她一些她的幸?!?,這一句中第一個和第四個她所表現的人物是麗嘉,而第二個和第三個她則表現的人物是珊珊,這種第三人稱的語言使用方式是“五四運動”之后歐化語言表達形式的特征,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則逐漸減少了這樣人稱代詞重復使用的現象。多項狀語也是當時時期的作家進行創作的另外一種顯著的特征,通過狀語的大量使用,使得語言表現形式顯得更為整齊,同時能夠對陳述起到較強的鋪墊和修飾作用,丁玲也是如此,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也有多個狀語在同一句子中呈現的現象,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則逐漸呈現狀語的使用數量和使用層級都遞減的趨勢。同時句子的長度也隨之變短,多項狀語的修飾和使用必然導致語句過于冗長,其間有很多都是修飾成分,而西方化語言形式的減少,則去掉過多的修飾詞,作品的語句也逐漸簡短,更能夠符合漢語語言的日常表達習慣,更容易拉近讀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給讀者形成更好的閱讀體驗,這一現象的變化不僅是作者的思想受到無產階級思想感召的變化,更是作者筆觸更加成熟穩健的表現。

三、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平民通俗語言逐漸增多

在丁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還體現出平民通俗語言逐漸增多的趨勢,這與其受到無產階級思想的熏染有直接的關系,形成了無產階級文學的表現風格,確立了其個人明確的文學價值觀念,同時能夠滿足時代以及社會民眾對于文學的需求。在這一歷史時期,丁玲所接觸到的人多是無產階級戰士和社會最基層的農民,而農民的語言多是通俗化和口語化的。丁玲在解放區內受到趙樹理和孫犁等作家的語言表現形式影響,認為其語言特點更加直白、更加生動活潑,并十分認同他們的寫作特點,并將自身的語言表現風格也隨著進行了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民間諺語的使用逐漸增多

民間諺語是平民通俗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用通俗化的比喻、擬人或者形象描寫來反應事物的本質,通俗易懂卻朗朗上口,丁玲平民通俗語言的表現便大量使用了民間諺語來表現,比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天無絕人之路”、“墻倒眾人推”等,這些民間諺語

的應用即能夠使作者的寫作思想得到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能夠使讀者在進行閱讀時,能夠有更為直白的理解。

(二)慣用語的使用逐漸增多

慣用語同時也是平民通俗語言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丁玲在其作品中逐漸增加了對慣用語的使用,使語言語句意義簡明,同時兼具生動形象和通俗易懂,更加富有表現力和說服力,比如:“夾尾巴”、“胳膊肘往外拐”等,這些慣用語給作品本身融入更多的文學情趣,能夠更為準確的體現作者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作者思想活躍、不迂腐的當代創作風格。

四、針對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變化的思考

(一)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文學價值觀念的變化

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應用一種語言表現形式的變化體現了對其語言背后文學思想和文學價值的認同,丁玲在進入解放區后,受到政治的介入,使其無產階級思想更為深化,同時形成具有無產階級思想特點的語言習慣和文學語言特點,其創作宗旨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從原來的自主思想意識的表達轉化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實現了知識表現向知識應用的轉化,作者在其文學語言中將自己的文學價值觀念以及政治觀念都在無形之中體現出來。

(二)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變化反應了政治干預的有效成果

無產階級政治思想對丁玲同一時期的作家進行的思想政治干預,有效的改變了知識分子文縐縐無關痛癢的寫作狀態,而是將知識分子的自我精神世界進行深入的挖掘,加入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能夠轉化為其為革命服務的思想和斗志,實現語言和思想的轉變,鞏固了無產階級思想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和領導力。

(三)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變化反應了國語發展的軌跡

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的變化還能夠深刻的反應出國語在清朝末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發展軌跡,國語在五四運動之后,形成“文”和“言”分離的發展趨勢,歐化語言逐漸興盛起來,白話文的應用也更為廣泛,五四運動時期,現代漢語的應用地位和基本應用規律被基本確定,同時在解放區倡導的無產階級政治引導下,其語言形式更為平民化,逐漸發展和形成現代漢語語言體系,這也是現代普通話的發展雛形。

五、結論

丁玲解放前小說語言的變化,不僅能夠明顯的反應出作者所處的歷史時期變革,對其個人思想和文學價值觀念的轉變,更能夠反應出在歷史時代背景下,社會民眾對于文學以及精神世界的內在訴求,其語言表達形式的轉變只是其思想轉變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實質是一個民主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蘇曉穎.愛與革命--淺談丁玲小說由《夢珂》到《在醫院中》的轉型[J].才智,2016(23):227-227.

[2]盧佳敏,宋亞梅.啟蒙與革命的交響--從女性身體書寫看《我在霞村的時候》[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5(2):39-39.

[3]楊慧.“詩人”的“變形記”——丁玲短篇小說《詩人》的白俄敘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6(1):35-47.

猜你喜歡
丁玲
中國畫《閑逸紫云》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還有你”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丁玲,始終是尋常女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