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聊齋志異.香玉》“雙美”模式下對于至真至純的理想主義的書寫

2017-07-28 13:16何易
青年文學家 2017年21期
關鍵詞:香玉理想主義友情

何易

摘 要:《聊齋志異.香玉》篇描寫了一則人花相戀的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蒲松齡別出心裁地打破“雙美共侍一夫”的傳統,將“雙美”設置成書生的妻子和朋友,并在該模式下完成對于至真至純的理想主義人性美的書寫。本文試圖立足黃生、香玉、絳雪的人物性格,從至真至純的感情、兩性關系的創新和理想在殘酷現實中走向幻滅的悲劇結尾三個方面做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香玉;愛情;友情;理想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香玉》講述了一個書生與兩位花精浪漫唯美又不失淡淡哀傷的愛情故事。黃生借讀于勞山下清宮,一日窗中窺見女郎,心生愛慕追尋無果遂在樹下題詩,使得素衣香玉自薦枕席,由此“夙夜必偕”。[1]后來香玉罹難而枯,黃生作哭花詩五十首日日憑吊,令絳雪轉變了對他的看法,愿意以朋友的身份與黃生相交。終于花神有感黃生至情,香玉得以重生。黃生死后,寄魂于牡丹花下一棵長有五片嫩葉的紅芽,與香玉、絳雪為鄰,不想數年后被小道士砍去,牡丹、耐冬也因此憔悴而死。

一、至真至純的主人公感情

小說中蒲松齡賦予花妖真善美的自然人性,她們不是作惡有害的妖精形象,而能夠與人類發展出和諧自由的關系,產生真摯熱烈的愛情和友情。

牡丹花精香玉一襲素衣,初見生人就“遁去,寂然已杳”,但在看到黃生題在樹下的詩句后又一人主動地前去俯就,嬌羞與勇敢的對比更表現出香玉的單純和癡情,夜奔黃生只是出于對“騷雅士”、“風流士”的欣賞傾慕!初夜后香玉“酬君作詩曰:‘良夜更易盡,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棲處自成雙?!?、在大禍將至前“嗚咽:‘佳人已屬沙咤利,義士今無古押衙?!?,[1]足見其聰穎脫俗、秀外慧中。重生后她不忍見心愛的人因“妾花之鬼散也”悶悶不樂,懇求絳雪暫且代她陪侍郎君,在黃生死后白牡丹亦憔悴死,不能不被香玉的至情打動。

不同于香玉的熱情嬌媚,紅裳者絳雪確是清冷明麗,她“性殊落落”,對黃生始有疑慮數次邀而不至,卻在香玉逝去后被黃生極為真摯哀傷的憑吊打動轉而與其交往。她的陪伴彌補了香玉留下的空缺,撫慰黃生寂寥苦痛的心。應義妹所求“日日代人作婦”,在香玉重生后又能退妻為友。她的“冷”不是冷漠,而是慎重理性下的善良與情深,在小說中絳雪的形象不是輔助附庸,她獨樹一幟的性格不同凡響,與香玉一起堪稱“艷麗雙絕”。

癡情才子黃生的形象刻畫也飽滿豐富、生動異常。小說開頭,初見二女的黃生“暴起”直追無果便揮灑留詩直抒胸臆,真性情躍然紙上,他愛戀香玉至深,在牡丹被掘殞命后“悵惋不已”,“恨極,作哭花詩五十首,日日臨穴泣涕?!庇幸馑嫉氖?,小說中幾處充滿童真的言語玩笑令人莞爾:黃生與絳雪交好,擔心耐冬再被惡人奪取貽恨百年,“每至牡丹下,輒問:‘此是卿否?”天真的反復中透露出對絳雪無處不在的關切與愛護;絳雪答應黃生卻兩日不往,黃便“生往抱樹,搖動撫摩,頻喚無聲……”香玉重生后黃生恨絳雪遲遲不出現,二人便一起來到耐冬樹下,用草莖兩手一齊搔她,使得絳雪不得不走出,笑罵香玉“助紂為虐”。細節讀到每每令人發笑,男女主人公的單純至誠展現了人性的美好。

二、兩性關系的突破與創新

在黃生和香玉的愛情中,蒲松齡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社會的男權統治思想。在得知香玉是花妖時,黃生絲毫沒有驚慌或者另眼相看,而是基于一種平等、信任、尊重的態度,為了促進牡丹花妖的重生,他對香玉悉心照料,終使“花大如盤,儼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許;轉瞬飄然欲下,則香玉也?!?/p>

另外,小說開創的“一妻一友”的“雙美”模式不落窠臼,兩個女主人公不再像許多文學作品里一樣“共侍一夫”,而分別作為黃生的愛妻和良友。其實小說開始黃生并非沒有“兩美一夫,好事成雙”的心理,但在絳雪拒絕后他充分尊重絳雪的意愿,這才有了男女間跨越愛欲占有的純粹友情。無論是愛情的纏綿悱惻亦或友情的道義陪伴,情之甚篤便可為情死!小說在兩性關系上的突破和創新彰顯出進步意義。

三、理想在與現實的對立中走向幻滅

小說雖然處于比較理想化的環境中但畢竟不是世外桃源,主人公也在不斷受到外部殘酷現實的打擊。墨藍氏因喜愛掘走白牡丹導致香玉的枯萎;絳雪寄身的耐冬樹因阻礙道士建屋也差點被工匠伐倒幸得黃生及時相救;黃生死后化為花木伴隨愛妻良友身旁,本以為終能修永久好合,不想小道士竟然不知愛惜砍了他,二美同殉,悲劇結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蒲松齡在這篇小說中體現了對以香玉、絳雪為代表的女性的尊重與肯定,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之間嚴格的禮教防線,但他仍然是站在男性文化的立場描寫女性。由此可見蒲松齡并未真正把女性放在和男性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基于男性在男權社會滋生的優越感追求女性無私的付出,并且在享受優質服務的同時表露了一定的好評和欣賞。

“蒲松齡浸染在平凡、有限而又苦難的生活中,與丑惡、殘暴、束縛和庸俗相對抗,尋找著有靈性的人的棲居地”[2],有了瑰麗想象和進步思想的帶動,他以異類人格為審美對象,進行著蘊含真善美、更為自由純粹的生命追求,而這其中不免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參考文獻:

[1](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香玉》篇.

[2]張華娟.聊齋志異的詩化傾向[J].蒲松齡研究,1998,(3).

猜你喜歡
香玉理想主義友情
向美好友情進發
當友情遇到禁忌
一部理想主義長篇小說——評李保均《花農》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氣質中*——評長篇小說《花農》
我有友情要出租
跛子爺
我把瘋妹許配你(中)
《芳華》:事關理想主義的隕落
我們的友情
《香玉》不宜入選選修教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