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美善

2017-07-29 02:59張萌
青年文學家 2017年20期
關鍵詞:藝術精神比德孔子

摘 要:從孔子起“山水比德”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大傳統,然而這種藝術傳統實際上來源于孔子對道德境界的追求。本文試從《論語》中體味孔子對道德追求中的思想感情,并分析這種由道德而得快樂的特殊情感體驗,從而理解儒家思想體系中所蘊含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比德;孔子;道德審美;藝術精神

作者簡介:張萌,女,199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道德感實際上與美感是相通的,它們在根本性質上有著很大相似性,那就是無功利。從原始先民的巫術崇拜開始,巫舞和頌歌給人美感的同時也給人精神上的慰藉,一場巫術儀式完成之后的秋季不一定豐收,然而每一位耕種者的心靈卻得到了踏實的肯定。當人類文明進程發展到禮樂治國的階段,儀式、音樂和行為規范等等形式在妥帖優美之外更多得讓人感覺到了一種道德的崇高,這也是人生快樂的源泉。

一.夫子之樂——道德情懷中的無邊快樂

對于夫子來說,道德的堅守和禮樂的履行方能創造出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第一次被夫子用山水做了比喻,從這些對象化的情感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心胸和一種藝術的思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我們都曾為孔顏之樂而感動,那些在清貧中的堅守讓人心疼然后敬佩,可是我們往往過多得關注與那種困苦的生活狀態,而忘記了在這種狀態下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懷方可熔鑄出無邊無際的快樂。其實正是“仁”為孔子顏回這些堅守者創造出了一個異于現實世界的世界,很類似于藝術創造的第二世界中美感的形成,由心而生的快樂也在道德創作的精神世界中誕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克己復禮在《論語》之中從來都不是教科書一樣的清規戒律,相反的,是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向往,“禮樂”在踐行之中就足以快樂而滿足: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妒龆?/p>

道德為孔子創作了第二世界,對于道德的學習一樣為孔子帶來了滿足于愉悅,甚至讓他忘卻了現實生活中的時間的存在。對于現實的超脫,一樣也是藝術給人的直觀感受。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述而》

孔子的生活一樣是藝術的?!多l黨》篇記述孔子以禮而作的生活狀態讓我們在反感那些瑣碎的要求之外,感動于那對生活的尊重和珍惜,更為夫子達到的生活狀態莞爾。申申,夭夭,歷來解釋眾多,我不希望把這兩個疊詞的意義具體化,這樣兩個溫柔可愛的發音足以讓我們窺見夫子閑居生活的快樂。把生活當作一件藝術作品來切磋琢磨,其達到的效果必然是驚人的,其狀態必然的悠然自得的。

二.山水之樂——精神印照下的藝術美感

夫子的道德感映照于山水,則成為山水之樂。對象化的道德感,日后被命名為“比德”,而“比”本身就是《詩三百》中的一種藝術的方法,那種面對于山水的心態,又何異于日后劉勰文中的神思種種創作論調。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队阂病?/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p>

山水在夫子心中眼中,已然是自己的感情,正是這種胸懷使山水成仁成知。無數人可以對山水有無數理解,因為山水本身可以給人太多感觸,然而山水本性如一從來未曾轉移,所謂“仁者靜”的真諦正在其中。山水之樂恰似知音之樂,亦是成全之樂,仁者對山而解山,山對仁者而助仁,遙相呼應相得益彰。東魯春風吾與點,當人在山水中愉快徜徉,不需要談仁說義,人與山水獲得同樣的節奏,已經處處合乎仁義,這種自然與人心合一的狀態實際上與藝術給人帶來的升華是一致的。

而當孔子專注于藝術的美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藝術的美感無不與孔子內心的節奏相應和,“禮樂”之美其實就是道德之美。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

那盡善盡美的音樂的藝術讓人忘掉現實生活中的感官上的刺激,而韶樂之所以盡善盡美,實際上的原因還是在于其符合了道德的追求。

在孔子眼中《詩》的藝術道理和“禮樂”的藝術格局正是相通的,其落腳點都是“仁”在心中給人帶來的美感享受: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八佾》

詩歌的美讓人忘掉功利,正如同道德的魅力讓人獲得美感一樣: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美矣?!?《子路》

公子荊的居室或許遠不華麗,但是在做到節儉這一道德上的規范之后,他獲得了比現實效果高許多的美感享受。審美與道德實際上融為一體,藝術與禮樂在這里不謀而合。

道德足以讓生活獲得愉悅與滿足,那種升華于現實物質生活之外感受正如同藝術的忘我境界。發源于情的禮樂規范本身就擁有中和的美感,而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在存在層面正好與藝術相通,作為道德的外在形式的踐行帶給那些堅守者無數銷魂快樂,這與審美所帶來的美感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或許就是孔子那與道德扭結不開的藝術精神了。

參考文獻:

[1]《論語譯注》,楊伯峻,1958年6月,中華書局。

[2]《論語新解》,錢穆,2009年8月,三聯書店。

[3]《論語今讀》,李澤厚,2004年3月,三聯書店。

[4]《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2010年12月,商務印書館。

[5]《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2011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6]《美的歷程》,李澤厚,2014年6月,三聯書店。

猜你喜歡
藝術精神比德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季后賽高光時刻喬爾·恩比德沒有遺憾
過程
大帝重生 喬爾·恩比德
漢代陶塑的時代風格與藝術精神探析
漢代陶塑審美特征對中國現代陶藝創作的啟示
慈善
清初遺民萬壽祺書法研究
試析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