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尾松毛蟲的生活習性及預測預報

2017-07-29 16:38余紅明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2期

余紅明

摘要 分析了馬尾松毛蟲的危害,闡述了其生活習性,介紹了幾種蟲情調查方法和發生期預測預報的方法,以期為馬尾松毛蟲的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 馬尾松毛蟲;生活習性;蟲情調查;預測預報

中圖分類號 S4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135-01

近年來,皖南山區馬尾松毛蟲進入了新一輪暴發周期,特別是2016年9月,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數千公頃馬尾松松針在幾天內被蠶食精光,松林一片枯黃、焦黑,似火燒狀,造成大量馬尾松死亡,經濟損失巨大。然而,馬尾松毛蟲的影響還遠遠不止于此,遭受馬尾松毛蟲危害后更容易招引松墨天牛等侵害,傳播松材線蟲病,馬尾松毛蟲毒毛還能侵入人體引起皮炎、關節腫痛等病癥,危及人們的生產、生活安全。因此,有必要開展馬尾松毛蟲的預測預報工作。

1 生活習性

馬尾松毛蟲在皖南山區1年發生2~3代,多以3齡幼蟲在樹干基部的樹皮裂縫內、枯枝落葉、雜草或土、石塊下越冬。越冬幼蟲3月中旬上樹危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蟲出現;第1代幼蟲、成蟲發生和出現的時間分別為6月上旬、7月下旬;第2代幼蟲、成蟲發生和出現的時間分別在8月上旬、9月中旬;第3代(越冬代)幼蟲9月下旬發生,3齡后進入越冬。成蟲晝伏夜出。

卵常數十粒排列或堆產于松針上,雌蛾產卵量從數十粒到七八百粒不等,卵期6~11 d。幼蟲一般為6齡,1~2齡幼蟲有群集和吐絲下垂習性,借風力遷移;3齡后分散危害,取食整根針葉,受驚時有彈跳下落習性;5~6齡幼蟲受驚時將頭部彎于胸部下,毒毛豎起,其時食量最大,占幼蟲期總食量的比例為70%~80%,幼蟲期34~56 d,越冬幼蟲長達190 d。老熟幼蟲在針葉叢和樹皮縫中結繭化蛹,在針葉受害較重的松林,幼蟲則下樹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結繭化蛹,蛹11~22 d,成蟲期5~9 d,世代重疊現象明顯。

2 蟲情調查

馬尾松毛蟲是一種周期性暴發成災的害蟲,一般4~5 年出現1次周期性猖獗。由于其適應性強、繁殖快,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種群數量急劇增加,暴發成災。

馬尾松毛蟲以幼蟲危害,其發生時間、數量、危害程度、發生范圍是預測預報的主要內容。相關資料顯示,以3齡幼蟲為最佳調查期,幼蟲期1~2齡,死亡率達32%~67%,到3齡時數量相對穩定,死亡率只有6%~9%,皖南山區越冬代以3齡為主,測報3齡幼蟲比測報4齡幼蟲可提前時效5~19 d。不僅能使林權單位及早做好防治準備,更主要的是齡期小時化學防治效果更好[1]。

幼蟲數量調查方法:①樹高2 m以下的樣樹,應全樹調查。②樹高2 m以上的樣樹,一是根據馬尾松毛蟲幼蟲的蟲糞數量推算蟲口密度[2];二是根據受驚彈跳的習性,利用振動法推算蟲口密度;三是調查樹冠最底層枝條幼蟲數量,推算全株蟲口密度。③越冬期蟲口數,可以根據樹干1.5 m以下越冬幼蟲數量(x)占全樹干越冬幼蟲數量(y)的相關關系(y=8.96+2.52x),調查樹干1.5 m以下越冬幼蟲數量,推算全樹干越冬幼蟲數量[3]。

3 發生期預測

3.1 物候法預測

調查發現,松毛蟲某個蟲態的始見期往往與某種生物的某個發育階段同時出現。利用這種關系,以植物的發育階段為對照,對松毛蟲某一蟲態或發育階段的始見期進行預測。例如“桃花紅,松毛蟲出葉叢;楓葉紅,松毛蟲鉆樹縫”;油菜花盛開顯莢時,越冬代馬尾松蟲開始作繭化蛹。

3.2 期距法預測

根據相關資料,制訂松毛蟲歷年同代生命表進行系統觀察,所得各蟲態(或齡期、世代)之間的平均生長歷期(即期距),結合黑光燈或性信息素誘測,應用期距法推算某一蟲態(或齡期、世代)的發生期。如下一蟲態發生期=當前蟲態發生期+期距。馬尾松毛蟲的最適溫度為28 ℃,如低于往常同期溫度發育較遲緩,相對期距較長,則可用上限值預報;反之,則可用下限值預報[4]。如某年馬尾松毛蟲越冬代化蛹高峰期是4月23日,根據期距法,利用馬尾蟲各蟲態間的期距及標準差,就可以預測出越冬代成蟲發生的高峰期。即越冬代成蟲高峰期=越冬代化蛹高峰期+蛹至成蟲的期距= 4月23日+23.6±1.5,可以推算出具體時間為5月16—19日。

3.3 一元回歸分析預測

通過大量觀察調查馬尾松毛蟲發生期資料,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求得不同時間段平均溫度與馬尾松毛蟲各蟲態(或蟲齡)發生期的線性關系,建立一元回歸方程為y=a+bx,再調查相關因子,推算下一輪暴發的日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將當地的溫度作為變量因子代入到建立的回歸方程中,便可預測發生日期,提前做好防治準備。根據黃學恒等研究,這種預測預報結果是非常準確的,只是需要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記錄,工作量較大,而且氣候也在發生變化,回歸系數不可能一成不變。

3.4 性引誘預測

利用馬尾松毛蟲性引誘劑作誘源進行誘蛾試驗,逐日統計誘捕器誘集到的成蟲數量,以誘到第1只成蟲的日期為成蟲始見期,至連續3 d未誘到成蟲為終止期,以此來確定成蟲羽化的高峰期,結合歷數的誘測數據并輔以其他監測方法,即可預測下代幼蟲的暴發日期。在無性引誘劑的情況下,可以用2只雌蛾作誘源。此方法簡便易行,且預測時包含了溫度、濕度等自然因素的變化,在低蟲口期和蟲口密度上升的林區,預測結果非常準確;但在馬尾松毛蟲已經大發生的林區進行性引誘試驗,其誘捕效果不一定理想[5]。

4 結語

馬尾松毛蟲周期性暴發成災,已嚴重影響了林業經濟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如果能對其準確預測預報,就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僅能節省大量的防治費用,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許多數據也隨之需要重新觀察和記錄,建議加大對此項工作的投入力度。

5 參考文獻

[1] 薛賢清.森林害蟲預測預報[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2] 費海澤,王鴻斌,孔祥波,等.馬尾松毛蟲發生相關氣象因子篩選及預測[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4(1):136-140.

[3] 何忠,韓瑞東,劉向輝,等.環境溫度對馬尾松毛蟲發育與存活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6(3):3483-3488.

[4] 北京林學院.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5] 文志忠,王士坤,任幼琴.利用性引誘進行馬尾松毛蟲發生期預測和蟲情監測[J].林業科技通訊,2000(5):17-1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