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地區小龍蝦與河蟹池塘混養技術

2017-07-29 10:06李東曉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2期
關鍵詞:河蟹小龍蝦池塘

李東曉

摘要 蝦、蟹池塘混養可充分利用池塘資源,發揮物種間的互利作用,提高生產效益。本文總結了皖北地區小龍蝦、河蟹池塘混養技術,以期為養殖戶提供參考,使養殖產量更加穩定,經濟效益更加理想。

關鍵詞 小龍蝦;河蟹;池塘;混養技術;皖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966.12;S966.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262-02

近幾年,小龍蝦市場價格很好,使很多養蟹戶開始有意識地套養小龍蝦。雖然蝦、蟹在同一水體中屬于同位競爭關系,但如果方法得當,蝦、蟹混養也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反之,如果掌握不好,池塘水草會遭到小龍蝦的極大破壞,套養小龍蝦不僅不能增加效益,甚至會導致河蟹養殖失敗。以下主要講述皖北地區蝦、蟹混養的關鍵控制點,以期能幫助養殖戶規避風險,成功養殖。

1 塘口建設

池塘水深2 m即可,池塘內沿塘壩開挖環形溝,形似“回”字,中間灘上水位可灌到1.0~1.2 m,四周回形溝水深1.5~1.8 m。塘的中間灘上正中開“十”字形的溝,深約1 m,寬1.5~2.0 m,方便小龍蝦在夏季躲避高溫,以及有足夠的避暑活動空間。同時四周坡度要大,在1:3左右,使小龍蝦在冬季有足夠的打洞和交配場所。

2 健康清塘

排干回形溝的水,翻耕池底曝曬;放苗前10 d加適量的水浸濕池底,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2];同時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解毒,活化底泥。

3 水草種植及螺螄投放

水草是蝦蟹的植物性餌料,也是蝦蟹棲息、脫殼、躲避敵害的場所和重要屏障。還有調節水質、改善溶氧的作用。以種植苦草、輪葉黑藻、伊樂藻為主,水草覆蓋達到40%~50%為宜[3]。12月至翌年2月種伊樂藻;3—4月在池塘中間灘面上種輪葉黑藻,池塘四周種苦草;5—6月種植水花生、水葫蘆。

投放螺螄1 500~2 250 kg/hm2。螺螄既是蝦蟹的天然餌料,又能吸收塘底腐生營養,清潔塘底,同時還能改善濃濁水。

4 苗種放養

小龍蝦的存塘時間為8月至翌年6月,河蟹存塘時間為3—11月。蝦蟹混養需對兩者的存塘時間加以調整,保證蟹苗的放養時間比小龍蝦晚,切忌同時放養,以防爭食、爭氧、爭空間、相互殘殺。小龍蝦的放養數量應根據計劃產量嚴格控制。初次養殖于8月底至9月投放親蝦300~450 kg/hm2,已養過蝦的老蝦池投放75~150 kg/hm2即可,如投放幼蝦,選在3月下旬。蟹苗放養時間為1—3月,最好放養扣蟹,規格為200只/kg,放養7 500~9 000只/hm2。苗種應選擇色澤光潔、規格整齊、無損傷、活力強的幼體。苗種投放應盡量選擇晴天上午,分散投苗,使其自主爬入水中。放苗前水體要保持一定的肥度,水草不好或水色不好則不宜放苗。苗種投放前應泡苗以消毒殺菌,下塘后隨機潑灑應激產品。

5 生產管理

5.1 高效喂養

蝦蟹混養遵循“兩頭精、中間粗”的喂養原則。養殖前期(4—5月),多投喂動物性餌料或煮熟的新鮮魚,多投放螺螄。6—8月,高溫季節多投喂植物性飼料,建議添加玉米、南瓜等粗糧,促進腸胃健康的同時,還可防止河蟹和小龍蝦大量夾草或營養過剩而提前性早熟,以免影響生長甚至導致死亡。

5.2 補鈣固殼

鈣在蝦、蟹生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龍蝦、河蟹每脫殼1次個體會增大很多。因此,應在脫殼高峰前后加強補鈣和營養。

5.3 水質養護

河蟹和小龍蝦的混養中,小龍蝦生長繁殖能力過快,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水質一定要進行養護。養殖池塘一般以0.67~2.00 hm2為宜,最好每10 d排換水15~20 cm,確保水深為1.2~1.5 m,并且保證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水質透明度控制在35 cm以上。當氣溫過高時,要適當加水,穩定水溫[4]。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質變化情況,可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保持水質肥活嫩爽,消除和防控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質,防倒藻、抗應激、防泥濁、穩定pH值。養殖水體中缺菌相,則水質不穩定;缺藻相,則水體易泛濁;缺水草,河蟹、小龍蝦則缺少保護。因此,養一塘好水,必須適時定向護草、培藻、補菌。

5.4 水草養護

水草在高溫季節容易瘋長,此時又是投喂高峰期,塘底有機物增加,容易厭氧腐爛,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導致水草根部莖葉與草根腐爛,從而出現草旺—草衰—草爛—底壞—水壞—病發難控的惡性循環。因此,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水草養護非常關鍵。養殖前期,要求塘口多種草、種足草。中期要求管好草,如水色過濃影響水草光合作用時,應及時調水增加水體透明度(放養螺螄或潑灑水質改良劑)或降低水位,增強光合作用。后期要求控好水草,一是保持水草占塘口面積的1/2左右;二是保證水草不超出水面,6月切除老草頭,讓其重新生長出新的水草,形成水下森林;三是防止風雨天氣對水草的破壞及有害飛蟲產卵,風暴季節適當降低水位,避免水草根莖浮空離底,造成枯爛,污染水質[4]。

5.5 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特別是下雨天和排換水時更要注意。觀察水色,注意蝦蟹的活動、脫殼、生長及水草變化等情況,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控措施[5]。同時,還應及時清除青苔,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濾網,防止破損而使蝦蟹外逃或野生雜魚等有害生物進入。及時清除塘內的敵害生物,采取措施驅趕水鳥。4—10月每隔15~20 d交替拌飼EM菌、免疫增強劑、中草藥1次,每次連續投喂5~7 d;每隔7~10 d使用微生態制劑、底質改良劑、解毒劑等1次,保持優良的水生態環境。清明前后,晝夜溫差大,生物、化學、物理多重耗氧導致水體中溶氧較低,有毒物超標,使蝦、蟹產生應激導致活力和免疫力下降,此時應注意防病。嚴禁在河蟹脫殼高峰期使用大量藥物。主動收看天氣預報,關注氣候變化,防止因刮風、溫差、陰雨等因素導致倒藻轉水,做好倒藻轉水預防。

6 適時捕撈

小龍蝦和河蟹的捕撈時節不同,銷售季節也不同。小龍蝦的生長繁殖速度快,若是9月投放蝦苗,養殖中應適時將大規格的小龍蝦起捕上市,做到常年捕撈、捕大留小,始終保持較為合理的混養密度,從而促進蝦蟹快速、同步生長。在皖北地區小龍蝦4月下旬開始收獲,6月基本收完。

若是在春節前后投放扣蟹,中秋即可捕撈上市。之后的一段時間就是蟹的捕撈銷售時節,此時的河蟹大部分性腺已成熟,開始生殖洄游,離開棲息地活動。其他時間即使有捕撈工具,河蟹進入地籠的比例很小,為捕撈小龍蝦提供了便利,也避免了對河蟹造成傷亡。因此,蝦蟹混養模式下,河蟹和小龍蝦的捕撈和銷售時間基本錯開,從而增加效益。

7 參考文獻

[1] 邱麗華,陳健光,王江勇,等.海水池塘蝦、蟹混養效果的初步研究[J].水產科技,2002(3):12-13.

[2] 龔明豐,凌榮,盛全元.淀山湖蝦蟹混養模式的初步探討[J].科學養魚,2012(2):30-31.

[3] 安麗,朱永安,鐘君偉,等.蝦蟹高效生態混養模式試驗[J].河北漁業,2014(12):21-23.

[4] 蔣造極,蔣嚴,袁方,等.蝦蟹生態高效混養模式[J].科學養魚,2013(12):25.

[5] 陸長妹,周小衛.生態健康蝦蟹魚復合混養技術[J].當代畜牧,2014(6):63-64.

猜你喜歡
河蟹小龍蝦池塘
熱鬧的池塘
關于北方河蟹養殖關鍵技術的探討
小龍蝦
池塘
小龍蝦
夏天的池塘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