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區小學教育的困境與對策淺析

2017-07-31 02:20李永平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5期
關鍵詞:山區小學

李永平

摘 要:針對地處邊遠山區小學規模小,辦學條件差,教育投入不足的現狀,結合家庭、社會、學生心理、學校教育因素,從調整山區學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五個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山區小學;教育困境;基本對策

目前,山區小學分布仍然相對零散,規模偏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這些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于山區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山區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現實問題

1.家庭因素。家長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不強。家庭教育十分薄弱。

2.社會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但是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父母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后。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校園周邊環境負面影響較大。

3.學生心理因素。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不良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不強,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有些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應。

4.學校教育因素。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落后、專業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負面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山區小學教育發展對策

1.調整山區學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創新管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關鍵是機會公平。通過近年努力,確保了每一個孩子都能進入學校學習,完成學業,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教育的權利。但是,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依然不均等,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且有拉大趨勢。人民的教育需求高速增長,急劇向優勢明顯地區、學校集中,“爆滿”與“空巢”,“難拒絕”與“苦尋求”形勢堪憂,其根本癥結在于資源配置和發展差距。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均應加大力度,主動作為。作為教育行政部門、除重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將教育硬件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外,更應注重通過大力實施支教、結對幫扶、定期輪流等,將軟件資源——教育管理與優質師資,配置到相對滯后的地區和學校,切實做到合理配置。作為薄弱學校,要遵循規律,大膽作為,以超常措施,跳起摸高,優化育人環境,提高管理水平,縮小差距,創建特色,穩定生源,避免“空巢”,爭取“回流”。作為教育資源優質學校,要規范招生行為,重點做好服務范圍內的工作,杜絕“強挖”現象,盡力給予薄弱學校幫扶,以減輕自身壓力,擔負起促進協調發展的社會責任,攜手共進。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人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素質教育在山區沒有得到深入推進,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師隊伍問題,教師的觀念沒有得到更新,教師的素質沒有得到改進。為此: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二是加強素質教育理論知識學習。素質教育雖提出多年,但就“什么是素質教育,如何實施,怎樣推進”,許多教師感到茫然,仍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應用傳統方法與要求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重教書輕育人。必須要真正轉變其觀念,進行徹底“洗腦”,將素質教育觀念“嫁接”于傳統教育之上,力求達到“改頭換面”之效,構建適合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素質教育素質。三要切實強化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真正樹立起終身教育理念。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換代加速,周期縮短,教育理論知識更是如此。部分教師不注重學習,使知識更新,吃“老本”,造成跟不上教育發展需求,知識與觀念落后,拖教育發展后腿。對此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有針對性開展教師培訓,改變臨近退休教師不參加培訓的做法。強化繼續教育管理,嚴格登記制度,做到客觀、公正,不走形式。將教師學習、培訓與繼續教育實效作為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增大比例,以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素質的提高。同時加強學歷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四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4.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5.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讓學校與家長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

猜你喜歡
山區小學
山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環境下的山區小學管理策略
懷柔山區小學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山區小學英語教學方法與路徑的整體性分析
淺析山區小學英語聽力教學
山區小學武術課程開發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