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聯系的觀點學文言

2017-07-31 22:16王瑾瑜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5期
關鍵詞:訓詁學

王瑾瑜

摘 要:洪誠先生的《訓詁學》體現了他把握學科基本范疇時的思維模式和關注點,他聯系地把握知識對中學文言文學習有很大啟發。本文從立足字詞、尋找理論的相互聯系、用聯系記憶、批判地接受前人建立的聯系這幾個方面具體闡述《訓詁學》中體現的科學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論。其中,本文將著重闡釋洪誠先生如何尋找理論間的聯系,用以指導中學文言文學習,主要分乙概念為基本元素、尋求理論的來源尋找因果聯系、整體把握與脈絡梳理、再次明確系統中的主次這幾方面來具體闡釋。學習的方法異曲同工,用好聯系的觀點,現代化的視角跨學科的組織個人知識框架,是原書對中學文言文學習最主要的一點啟發。

關鍵詞:洪誠《訓詁學》;聯系觀;文言文學習

結合中學語文學習去再讀洪誠《訓詁學》,我得到最大的還是方法上的啟迪。

洪誠先生的《訓詁學》是我心中的經典教材,非常適合初學者入門,建立訓詁學知識體系,從中可以看到洪先生作為研究者,知識積累量相當龐大時,他把握學科基本范疇時的思維模式和關注點,其中貫穿的聯系的觀點對中學文言文學習有很大啟發。

一、立足字詞,探索形音義的內在聯系

語文學習以字詞為基礎,字有形音義,訓詁要因聲求義,求的是字的古音

洪誠《訓詁學》說:“在古代漢語的教學實踐中,對于一詞一句的解釋,無處不是訓話方法的應用,只是有的應用正確,有的應用錯誤?!贝送?,俄國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作品就是純形式,藝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形式的現象,不存在脫離形式的內容。我們閱讀的文本就是語、詞、句、篇章結構。要解讀文本,就要以解讀語詞為基礎,看它們的排列組合與章法建構。

字音最重要。王力說:“文字本來只是語言的代用品。文字如果脫離了有聲語言的關系,就失去了文字的性質?!钡枪糯淖謱W家不懂這個道理,仿佛文字是直接表示概念的:同一個概念必須有固定的寫法。所以古文字學家重意符,也限制了訓詁學的發展。直到古音學基礎奠定后,訓詁學才有新的突破。戴震《轉語二十章序》說:“疑于義者以聲求之,疑于聲者以義正之?!蓖跄顚O《廣雅疏正》自序說:“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倍斡癫谩稄V雅疏正序》說:“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p>

二、尋找理論間的聯系

孤立的知識是不能發生作用的,只有建立聯系,才能提取它。洪先生不僅簡明清晰地闡釋了訓詁學學科相關的概念,而且對于它們的來源發展都有具體準確的論述,反映出一個治學者清晰的組織思路。

1.以概念為基本元素

第一要把所有的概念本身弄懂,把握概念的各個特征,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它。第二是將概念之間的淺層的、深層的聯系弄清楚,最終精煉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我們能看到一個框架來。

“盡管在適當的時候,利用字形分析,能更好地說明詞義,但是這種尋找原始書寫形式的方法,對子訓話學卻是不必要的?!甭撓翟谥v敦煌變文時,洪先生說:“第三類的情況的確是訓詁的障礙。因為借來的字,形音義都是很熟悉的,很容易使人望文生義,發生誤解;必須取音棄形,才能知其意?!苯Y合訓詁學因聲求義的原則,就能進一步加深對在訓詁學中為什么先去探求字音而不是字形的理解了??梢娊⒙撓挡τ趯W科理論準確把握能很好地指導我們研究的方式方法。

2.求理論的來源——因果聯系

洪先生講訓詁學,首先講為什么要訓詁——“訓詁學起于語言之變”。同一種語言,卻需要解釋才能懂,一是歷史(時間流逝中語言內部、外部因素的巨大變化)造成,二是地理(可通過方言詞匯的翻譯解決)造成,其中訓詁學解釋的是歷史造成的語言問題。

再比如講假借的時候,就要弄清楚為什么要假借“但是語言的發展和文字的發展有矛盾,完全做到為每個詞造專用的字不可能;在古代造字和用字又有矛盾,對每個詞都要辨義用字也不可能,所以文字假借是漢字運用上的必然結果”。如果不去探究這個問題,怎么會觸及到對語言和文字發展過程的深入理解呢?通過知道為什么,我們往往能去破開表象深入到本質。

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孫中山說:“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借棲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弊⒔忉專撼?,通“倡”?!墩f文·口部》:“唱,導也,從口,昌聲?!薄墩f文·人部》:“倡,樂也,從人,昌聲?!鄙坨墩f文解字群經正字》說:“倡,導也。今經典多作倡。正字當作唱,今作倡?!苯癜创藘勺衷诠糯鷿h語里的實際使用情況是,當用“倡導”的詞義時,“唱”與“倡”是古今字,上文中“主唱”的“唱”,正用的是古本字,詞義為“倡導”,而當用“唱歌”的詞義時,又“倡”與“唱”是古今字,上文中“主唱”的“唱”,絕對不是“唱歌”的意思。這種現在看來似平互換顛倒的情形,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那就是起先“唱”與“倡”經?;ハ嗉俳?,互相通用,后來由于久借不歸,就都反賓為主,互相代替,互為古今字了。這種通過互相假借而形成的有穩定性的古今字,注釋文言文時值得注意。

3.整體把握與脈絡梳理

第三是在框架和脈絡上把握主干,其次延伸分支。只知道一個知識點是無用的,要看到一個學科的框架,再從整體上去把握知識,看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對于漢字的筆畫規定一直存疑惑。洪先生在將字體字式的變遷部分,指出漢字筆畫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再比如說漢字的詞義演變的時候,指出總趨勢是由具體到抽象。此外,對于訓詁學的發展歷史,洪誠先生會劃分出一個個階段,又注意把握階段中的關鍵點。

產生時期:戰國,重要著作是《爾雅》《毛傳》

初興時期:漢代,東漢杜子春注《周禮》

保守時期: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變革時期:宋代,五大新發展:字分虛、實、半虛半實,古音學萌芽,注釋用銘文,語法批評,文字學變化。

衰落時期:元代

新發展:清中葉后,戴震、二王、段玉裁,清人訓詁三大貢獻:訂正漢唐遺失、發明古音、比例而知,觸類長之。

中學語文學習中,可以同樣梳理出知識框架,有骨架才能往里填血肉。

4.再次明確系統中的主次

明晰小知識點在總體學科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用脈絡和線索去串聯所有要點的同時,首先、重點、透徹地掌握脈絡的主線——學科基礎知識。

洪誠《訓詁學》指明了如何去面對復雜的語言現象“將具體情況作一分為二的分析,分別主次地對待這些問題,就能了解重點所在,加以解決,不致于感到困難重重、無法閱讀?!彼赋觥肮糯鷿h語句子結構,大部分和現代漢語相似,詞序規律基本上與現代漢語相同,特殊的句型并不多。對于那些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型,學過古代漢語語法就能掌握,并不是難點。容易懂的句法是主要方面,要學習的重點,只是古代漢語中所特有的少數句式?!薄肮沤駶h語相比,詞匯變化最大,這確是難點所在。但是承繼下來的基本詞匯也很多,這些基本詞匯一看就懂。另外有一部分古代常用詞在現代漢語中變成詞素,我們對它已經很熟悉,剩下來的生詞就不太多了,查字典、詞典,大部分可以自己解決?!薄凹俳枳衷诰渥永锩媸情喿x的障礙,可是集中在一篇一句中是沒有的。一句之中最多不過一兩個字,還不是每句如此。假借字用在句子里既是極少數,因此一般可以從上下文中看出它所代表的字。舊注大多注明,不注的是少數?!?/p>

杜甫《石壕吏》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必背篇目。洪先生舉例說明,古書中錯字還是少數,讓我們不要將太多的關注點放在錯字上?!袄衔逃鈮ψ?,老婦出門看?!薄翱础币槐咀鳌坝??!翱础弊謱俸?,與真韻的“人”字,魂韻的“村”字。古詩可以通押,說不上是錯字。

三、用聯系的觀點記憶

1.用實例理解理論

洪誠《訓詁學》語言學的原理之所以成為普適性的原理,是因為它是從無數具體的語言實例中抽象出來的,要掌握抽象的公理,就要回到眾多的具體實例中去加深、豐富對它的理解,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越深,記憶越牢固。語文學習雖然需要背誦,但是背誦絕對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背誦是基于理解的。所以書中的所有觀點都有例子證明:理解用字假借,中學語文課本中“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是借馬為塺,是塵埃的意思,而不是真的野馬?!岸竽私衽囡L”借培為憑,“此小大之辯”借辯為辨,謂分別。

2.分類比較意識

洪誠先生注重細致地辨析概念的在不同學科中的差異,在比較中去把握它的特點。比如“本字”這個概念,“訓話學是以生活和語言為基礎,去發現文句中哪個是假借字,再以假借字為線索去理解詞義和語言。而《說文》學家尋求本字,只不過是按已知的詞義,去找一個原始的書寫形式?!蓖瑯拥?,在中學語文中,總結寫法相似的字,全部歸為一類,再找出它們的差異,總結結構表述類似但意義差異的成語、詞語,都可以在比較中區別、記憶。

例如:成語分組記憶

背道而馳 南轅北轍: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但前者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后者指人的行為和目的相反。

信口雌黃 信口開河:二者都指隨口亂說。但前者語意較重,指妄加評論、誣蔑和捏造事實;后者語意較輕,指說話不假思索或漫無邊際。

大海撈針 海底撈月:二者都指白花力氣。但前者比喻目的雖很難達到但仍有達到的可能性;后者指目的完全達不到,只是白費力氣。

四、批判地接受前人建立的聯系

語文學習需要嚴謹的態度,有自己的判斷,“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一個沒有自己思考的人即使學了知識也沒有高利用率,只有自己去檢驗它,在證明理論的過程中加深對它的理解,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充分運用。洪誠先生指出“前人誤解注文的事例相當多。如段玉裁誤解《說文》,隨意改字;陳奐誤解《毛傳》,隨意改《詩經》原文(《小雅,大東》有誤改處);王引之誤解誤駁《論語·先進》朱注(朱熹“如”訓“或”);俞撇誤解《論語·子罕》馬融注而誤駁?!币虼?,要避免誤解,需要嚴謹的學習態度“通過注文了解正文,再以正文聯系注文,相互推求,看語意通不通,切當不切當。這樣,自然會發現問題,防止誤解?!贝送?,其他書籍的輔助閱讀也很重要。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注解錯誤還是較多的,如果學生不批判地學習,就必然被誤導,這條注釋違背了事物的常理和上下文產生矛盾:

劉禹錫《陋室銘》(初中第二冊):“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薄八厍佟闭n本注為:“不加裝飾的琴?!边@條注釋文獻無徵。一般的琴,即使“不加裝飾”,但“調”時總可以出聲吧,這與“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矛盾。按之文獻,我們發現,文中的“素琴”,當是借用了東晉陶潛的典故?!稌x書·列傳第六十四》說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清江貝先生集·詩集》中有詩《題淵明像》云:“素琴無弦不復鼓,清樽有酒還相持?!薄掇宋碳也丶酚性娨嘣疲骸昂聘铚Y明飲酒章,悠然依舊虞山蒼。素琴無弦舊有例,當春賞菊嗟何妨?!笨梢?,“素琴”是指沒有弦的琴。撫弄這樣的琴,是陶淵明的一種雅趣。在此之前,曹魏時的嵇康已把揮動素琴作為自己的雅操,他的《酒會詩》中就有“素琴揮雅操”這樣的詩句?!霸姾馈眲⒂礤a性格開朗坦蕩,效法嵇、陶二位高潔脫俗之士,撫弄無弦琴,故有“無絲竹之亂耳”之句。

五、結語

在課外閱讀中,文字、語句是記不完的,學者治學的方法思路才更值得關注。洪先生清晰、嚴謹、聯系、主次分明的思維方式,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是本書精華,本文側重談中學文言文學習,但內在學科建構的邏輯是一以貫之的。

猜你喜歡
訓詁學
論中國訓詁學與經典闡釋的確定性
訓詁術語的比較分析
訓詁學功能性探究
“反訓”之說不可信
試論晉東南地區方言古語詞的訓詁學價值
從語義學與訓詁學對比看語義學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