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保聲 妙墨雙鉤 意致廣大

2017-08-02 11:12溫秋圓鄧麗云
杰出人物 2017年5期
關鍵詞:雙鉤書法

溫秋圓+鄧麗云

【人物簡介】

張保聲先生,著名雙鉤書法家,廣東汕尾人,號書藝懶人。美國紐約詩畫琴棋會會員、大風堂畫學研究會會員、香港書法協會會員,香港書畫筆藝會會員。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師從張大千再傳弟子、現任大風堂畫學研究會會長施云翔先生,以研習中國青綠、淺絳、潑墨潑彩、山水墨韻。

雙鉤書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以其獨特的手法呈現別具意境的漢字之美,所需功底之深厚,且需字形了然於心,難度頗大,致使其一直處於傳統書法的“邊緣”地帶。張保聲先生忘我的癡迷於雙鉤書法,從童年至今幾十載歲月堅持,鑄就了如行云流水般飛舞而出的墨韻,每件作品都寄託了他對這項藝術的深沉情感。

妙墨雙鉤 千年神韻

華夏文字,博大精深,燦若星河;中國書法,冊冊卷卷,浩如煙海。延綿數千年的中國書法史,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最錦繡的篇章,猶如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以深遠的墨韻感染著觀賞者。

這其中,雙鉤書法便是書法寶庫中別具特色的一個品類,據史料記載,其以筆單線直接書寫出某種字體的空心字,始於唐代,受當時印刷技術的限制,人們為了能使名家書法佳作得以流傳,便按作品原樣勾勒出空心字體,然後再填上黑墨,以使得觀者得到近似真蹟的作品,順其自然地成為人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方式。史載唐初馮承素是雙鉤書法第一高手,他奉唐太宗之命用雙鉤技術臨王羲之《蘭亭序》真蹟填墨,比傳世石刻《蘭亭序》更飄逸脫俗而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神龍本,此雙鉤技法盛行於北宋。悠悠千餘載,歲月流轉,因實用與難度,至今卻瀕臨失傳,幸得張保聲先生將妙墨雙鉤的神韻再次呈現世間。

張保聲先生的雙鉤書法臻於至善,潑墨揮毫之間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2016年,他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著名的456畫廊舉辦的“張保聲雙鉤書法墨韻展”,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書法大家及愛好者前往觀摩,多家中文媒體競相報道。展會現場他為近50名觀眾即興創作雙鉤字,每幅字均以求字者的人名為構思,筆走遊龍,融匯古韻,技驚四座,讓眾人驚嘆不已。

其字筆法精細,用毫似篆,如鑿刻之跡,勾連流轉,勁力暢達,字形飄逸而出。張保聲先生通過雙鉤書法創作了長達18米的《滕王閣序》,他在雙鉤書法藝術美感的基礎上,潛心鉆研並以中國山水畫的墨韻為靈感,融入用毛筆進行雙鉤書法創新,令雙鉤字邁向一個新高度。此幅作品在墨韻展上引發熱議,並獲讃“巨幅《滕王閣序》讓人大開眼界!雙鉤書法無與倫比!”

宋代雙鉤書法名家姜夔在《續書譜》中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宋代大詩人陸放翁更以“妙墨雙鉤帖”盛讃雙鉤書法神韻。古今書法家,在寫好“雙鉤”字型後一般多填上墨,以求神似。而直接採用“雙鉤”法創作書法的形式並不多見,而張保聲先生的作品堪稱別具現代創新藝術美感的代表之一。

據張保聲先生介紹,他不僅注重表現雙鉤書法的獨有的藝術美感,並在此基礎上,注重吸收古人名家之長,一撇一捺都講究穩健飄逸,恰似中國太極,氣韻相連,有張有弛,險中求穩,每個雙鉤字起筆與收筆都要互化、相呼應,對於通篇作品亦是如此。張保聲先生還融通了雙鉤書法的另一特點,可寫盈寸之字,也可書寫幾十米甚至百米見方的大字,此技藝是書法藝術的奇葩,展示了雙鉤字只寫輪廓就成大字的特點。

見字如晤 暢意人生

常言道字如其人,見字如晤。張保聲先生融大家之所長創新的靈動雋秀的現代雙鉤法,若遊絲縈繞,時而飄逸而出,時而勁風斗轉,時而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或字中字之形,或以書中畫相融合,回味無窮……正恰似他經歷起伏人生後的釋懷與暢意。

張保聲先生出生於素有古建筑之鄉的廣東省汕尾市,此地自古以來能工巧匠輩出,從事古建筑者必精於泥雕、水墨丹青及書法等傳統藝術及技藝。而他自小便喜愛涂鴉,且受尤擅丹青並一生從事古建筑事業的祖父以及身為石刻、微型山水盆雕、民間藝人的外公影響,使得他一直身受傳統古建筑文化的影響並從中尋得歸屬。

不過早年間,書法只是作為張保聲先生的一項個人愛好,伴隨他的成長和人生歷練的增長日益喜歡。

張保聲先生於1979年移居香港,以其擅長的裝修知識與古建筑文化而起家,經過了最初的單打獨斗到率領團隊崛起於香港建筑業及國內酒店的裝修行業。在80年代初的香港,年紀輕輕的他便坐擁千萬身家,財富最高峰時期擁有十層樓,後因癡情險些一敗涂地。前半生的積淀中有過為生存的艱辛打拼,有過艱難討薪,還有過因錯信他人而經歷人生兩極的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旅途。但他經歷了大徹大悟般的人生感悟,最終回歸到本心,得出“人生一世,皆如浮云,唯有書畫藝術才可傳世?!?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8/03/jcrw201705jcrw20170517-5-l.jpg" style="">

的確,在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張保聲先生無論行走於人生那個階段,從未放棄過對於書法的熱愛,筆耕不輟,未曾停止過對書法世界的探索。經常就地取材,隨手拾得一根樹枝或一支筆,便可開始雙鉤字的創作工作,故而從幼年至今,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的研習,從最初的整體雙鉤,到疊字雙鉤、草體雙鉤,到現今的漢字合體雙鉤,通過不斷的創新與融匯,並吸收國畫墨韻的大美元素,來豐富雙鉤書法的美感。

如今已至得心應手之境的張保聲先生,對於接踵而來的讃美和榮譽,則是淡然置之,仍時常神遊於雙鉤書法的世界之中,沉浸於上下求索的漫漫長路之上,一旦碰上名家佳帖,便會尋來進行研究和創造一番。

當代使命 意致廣大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經歷著“提筆忘字”的文化本能的退化。對於此,張保聲先生則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並認識到雙鉤書法的文化之美,並學習和練習這一傳承千年之久的華夏瑰寶。

張保聲先生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經常通過高端的大型展覽、展廳,精緻的書法切磋、名帖專研等各種形式,以字會友,讓更多的人能夠親臨雙鉤書法的燦爛境地。

為此,他還拜師求藝於張大千再傳弟子、現任大風堂會長施云翔先生,研習中國潑墨、淺絳、青綠山水等畫藝手法,由於其自小承傳古建筑文化,因而在施云翔先生的點撥之下,愈發的技藝精湛。

據張保聲先生介紹,施云翔先生繪畫數十年,博覽群書,遊遍名山大川,創作承傳統,融匯自然,大象無形,且先生極端低調,雖不是國家美協會員,其山水畫技藝已超過前輩,其為繪製長江萬里圖,從長江源頭寫生至出???,歷時10年,百米長卷的長江萬里圖不論潑墨潑彩技藝及篇幅都超越其師公張大千的30米長江萬里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震撼國畫山水界。

書畫乃同源,張保聲先生則取畫藝之精華,不拘於古人,大膽的將國畫等技藝手法融合於書法的創作與創新之中,在常人看來難度很大的雙鉤字,他卻能在短時間內,一揮而就,如魚戲水,遊刃有餘。書寫的過程充滿“奇哉”“妙哉”之感,手中的筆如同智慧之星橫掃而過,並將畫意中的勃勃生機與自然之美於雙鉤書法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我們通過交談還了解到,張保聲先生不僅書畫了得,對於音律也極為精通,可謂多才多藝,而這些都被其用於雙鉤書法的創新與借鑒之中。

在中國五千年有系統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中國書法藝術無疑起到了承載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雙鉤書法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必然產物,其永垂不朽的生命力,靈秀飄逸的藝術美感,在當下快節奏的韻律中,其所沉淀的文化魅力,其所蘊含的意象之境、以及修身養性等功效更是其他藝術無法比擬的。

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傳承至現代逐漸受到重視,其在國粹排行榜中超越京劇、武術、國畫、刺繡等列位第一,但國內善寫雙鉤書法者寥寥無幾。有人把雙鉤藝術引向邪路,比如連筆雙鉤,連筆者只有狂草以及行草才有間中聯筆,以示其筆鋒連韻,或畫蛇添足地把行書、正楷、隸書等雙鉤字體連在一起而博取眼球,騙外行人,成為書法界笑柄。此等偽雙鉤書法,即便拿到多次世界吉尼斯紀錄也不能立足雙鉤書法之地,無法真正的傳承雙鉤書法的精髓。內地有雙鉤書法家把此技藝申報非遺傳承,張保聲先生也希望香港政府有關文化部門重視此雙鉤書法技藝,把它作為與糊麒麟、搭棚、剪紙等等一樣歸入香港的非遺傳承項目,再次證明香港也有人才,而非“文化沙漠”!

張保聲先生雖傳承家學,但在雙鉤書法傳承路上,年代太久,又無專著秘訣,唯有自已遵照口述傳承摸索練習而“有待行家批評指正提高……”

猜你喜歡
雙鉤書法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六)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五)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五)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四)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四)
書法篇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書法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