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二度創作”觀辨疑

2017-08-08 06:15馮卓慧陳丹曦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2期
關鍵詞:二度二度創作樂譜

馮卓慧 陳丹曦

音樂美學原意為“感受學”或“感性學”。其研究對象在于“音樂美與審美的基本規律、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創作、表演、欣賞、教育、社會音樂生活等)以及音樂美學自身的歷史”,其研究往往多采用思辨性的哲學方法、求實證的心理學方法與綜合性的社會學方法。從其學科定義、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界定可以看出,“美”或“不美”是用來“審”的,“感受”是以人為主體的,無論采用何種研究方法都是以人自身的標準為尺度的。所以從學科的角度分析,音樂美學是立足于審美之受體“人”,并以此為基點對音樂的創作、表演、傳播這一完整過程進行考量的。

依據傳統的音樂美學觀點,音樂的“美”是有規律可循的,其標準在于是否符合有序、豐富、感性三標準。并認為,傳統音樂和一部分現代音樂是“美”的,以整體序列主義為代表的部分現代音樂是“不美”的,后現代主義則是“反美”的。整體序列主義作品之所以“不美”,在于其“理性有序而感性無序”,即樂譜視覺有序而聽覺感受是無序的。后現代主義音樂之所以“反美”,因其從理性到感性都是無序的,或是多元混雜的,其創作理念出自于反形式、反藝術、反美學。拋開“美”與“反美”不談,“不美”的整體序列主義音樂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原因,即將音樂自身的美與僅僅作為記錄的符號——“樂譜”的美混為一談,認識對象之偏差、創作理念之混亂決定了其音樂生命力之短暫。

所有符號都是一種抽象的表達,相對于被表達對象自身而言符號都是不準確的。樂譜本身不是音樂,真正的音樂家創作時其大腦中顯現的也不是樂譜這一抽象符號,而是其內心聽覺所感受到的實際音響。樂譜只是將這些音響記錄下來的工具,決不是音樂創作本身。音樂創作者用樂譜來記錄音樂實在是沒有更好辦法的辦法。與其他舞臺藝術形式相同,劇本也只是劇作者對場景的概要記錄。劇本雖然可以確定舞臺上的人與物、情與景,但它永遠無法確切地描述出舞臺上所發生的一切,舞臺表演之高下也由此而生?,F代音樂領域序列主義音樂的樂譜“看上去很美”,作曲者的“音樂”構思基于樂譜上音符的排列有序,其音響卻是支離破碎的。作曲者創作的樂譜只是出于滿足視覺的需要而進行的理性的安排,并非真正意義的音樂創作。此外,隨機音樂、行為主義音樂等創新形式也只是試圖在音樂形式之外進行創新,其作品之本質已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這些現代流派的樂譜(如果有樂譜的話)或形式就是其創作之本身,音響反而是附屬之物了。

樂譜同文字一樣,只是創作者用來記錄信息的工具,而工具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可替代性。這種可替代性可以體現為準確與不準確、便捷與不便捷之分,而不能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樣一首樂曲可以用不同的記譜法記載,同樣的語意可以用不同的文字來書寫。雖然,不同的記譜法、不同的文字不能對等,但這正是“工具”所具有的特點,即在不同的環境使用不同的工具或同一環境下不同工具的效率有別,怎么能夠將創作所使用的“工具”當作創作本身呢?在論及音樂與文學之差別的時候,傳統觀點認為:音樂藝術存在二度創作,而文學藝術不存在二度創作的問題。因為作者可以通過文字直接向讀者傳達其要表述的內涵,而音樂藝術必須要通過第三方的表演來表達。就是基于這一認識,"美學界才提出二度創作的理論,而且將差異性作為二度創作的特點。孰不知這樣的特點在文學流域同樣存在。同一段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述會有不同的內涵,同一首詩歌用不同的方言朗誦也會出現“搞笑版”的??!漢斯立克在其《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論及“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他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边@一觀點已將音樂的藝術的特點闡述得非常清晰,音樂就是聲音的藝術。樂譜只是載體,不是創作,更不是什么一度創作。

音樂作為一種結合了時間與空間的藝術,脫離了時、空的某一方面都無法存在。這一特點就決定了音樂現場表演的不可重復性,任何一次表演都不可能完全原樣再現作曲者內心所要表達的藝術作品本身。如果將音樂表演的全過程人為地割裂開來,將構思記錄過程與表演過程歸結為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是對音樂藝術或其他舞臺藝術規律的機械認識。依據現有的美學理論,音樂藝術的表演是表演者根據作曲者所創作的樂譜(一度創作)而進行的二度創作,其理論依據即是表演者無法原樣再現作曲者之樂思,而且每一次表演所具有的變化性與不確定性更是融入了表演者的創造成分,故可以謂之日“二度創作”。據此理論,鐵嶺歌舞團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屬于二度創作,李云迪演奏《敘事曲》屬于二度創作,那么肖邦為喬治桑即興演奏《小狗圓舞曲》是屬于二度創作嗎?舒伯特情之所致唱響歌德詩歌的時候也屬于二度創作嗎?當他們將這些音樂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又是幾度創作呢?如果將樂譜視為一度創作、表演視為二度創作,肖邦與舒伯特的二度創作是否發生于一度創作之前呢?此外,有關音樂“二度創作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這一觀點,這實為音樂或舞臺聽覺藝術之特點,與“二度創作”無關。試想,作曲者指揮樂隊演奏自己的作品能夠原樣再現其樂思初現并記錄在譜時內心聽覺嗎?且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如拷貝一般精確重復嗎?當一個音樂作品產生之初,其不確定性與不可再現性就與生俱來,是根本無法改變的事實,實與是否“二度創作”無關。當作曲者將音樂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這只是這部作品創作完成的一個階段,并不代表著一個音樂作品的創作完成。音樂是用來聽的,只有聲音進入耳朵才代表著一部作品完整創作過程的完成。隨著錄音技術的普及,作曲家記錄樂思的方式也不僅僅限于書面符號,每一位作曲者可以都將內心所感受的音樂,通過聲樂或器樂形式用錄音設備記錄下來。如果這一錄音用以欣賞或分析,那么這部音樂作品已經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創作過程。無論將這個錄音拷貝復制多少遍只是屬于技術性再現,都屬于一次創作的成果,如果作曲者再次記錄同一作品,一定會有不同之處。這就是音樂!

另外,是否貫徹了作曲者之意圖也是仁者與智者的問題。無論是莫扎特式的出口成章,還是貝多芬式的精雕細刻,作曲者所記錄下來的也只是某一段時間內之感受。當作曲家演奏其作品的時候,是否就是作品之原貌呢?當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再次演奏的時候,是否會一成不變呢?如果有變化,那么哪一種版本更貼近于作曲家本意呢?“爾非魚,安知魚之樂?”。

(責任編輯:李克亮)

猜你喜歡
二度二度創作樂譜
樂譜:放飛夢想
圖說·“梅”開二度
滬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減倉
一毛學琴記——樂譜失蹤
基因密碼樂譜
基因密碼樂譜
簡析歌劇《傷逝》秋之詠嘆——《風蕭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戲劇小品中的應用
剪輯
聲樂表演藝術中二度創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