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曙光是我們的好支書”

2017-08-16 09:33文葉飛陳剛通訊員李代國左禹華
當代貴州 2017年31期
關鍵詞:印江鄉親曙光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陳剛 通訊員 / 李代國 左禹華

“曙光是我們的好支書”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陳剛 通訊員 / 李代國 左禹華

48歲的生命,20年村干生涯,18次“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和4.7公里的環村公路,是張曙光對黨的忠誠信仰,是張曙光身上燕子壘窩的事業精神,更是張曙光終生踐行宗旨的千金之諾。

近5公里的環村硬化路竣工了,花卉、果蔬等綠色產業也發展起來了,一棟棟漂亮的房子點綴在綠樹翠竹之間……大山深處的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巖村,正迎來新一輪變化。

脫貧的“曙光”來了,領路的曙光卻走了。

“2 0年來,他任勞任怨為民辦實事好事、全心全意為村里謀發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了他生前寫下的‘人生不一定要鮮艷,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的鏗鏘誓言?!庇〗灾慰h縣委書記田艷說,張曙光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顏色,為廣大黨員干部樹起了一面旗幟。

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巖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曙光,干了2 0年村工作,連續三屆榮任村支書,在決勝脫貧攻堅路上,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忠誠本色。卻于2 0 1 6年9月4日在幫助因拆房讓路的貧困戶建房時不慎發生意外,因公殉職。生前,他總是為群眾著想,去世后也時常被群眾惦記著。

立下愚公移山志父子同心辟富路

“地無三尺平,生活不得行;一條泥巴路,婆娘不進門?!边@句順口溜曾是川巖村的寫照。

人窮志不短。3 0年前,張曙光的父親、村小學民辦教師張羽松就帶頭集資,組織鄉親用鋤頭、鋼釬、鐵錘,在石山間劈出7 0 0米通村路,打通了川巖連接外界的大通道?!耙悄苄迼l環村路把5個寨子都連起來就好了?!备赣H張羽松時常獨自修補通村路,卻感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親的這一心愿就這樣牢牢地印在張曙光心中。

1 9 9 6年初,在廣東收入可觀的張曙光返鄉任村會計,提出修建環村公路。面對上級資金難要,村里人心不齊的現狀,那年冬天,2 8歲的張曙光跑縣、鎮爭取爆破物資,反復動員全村鄉親集資投勞,用兩年多時間挖通近5公里通組路。

“山隔水阻,沖出大山難呀!”張曙光把大伙兒的抱怨記在心里。2 0 0 4年3月,張曙光騎著摩托直奔縣交通局懇請項目支持川巖村公路鋪碎石。經過張曙光半個月的“軟磨硬泡”,當年的以工代賑項目終于落到川巖村。

3年多艱苦奮戰,碎石路鋪通了,徹底改變了川巖村村民肩挑背馱的苦楚,而張曙光卻為修路跑壞了4輛摩托車。

張曙光生前工作照。(印江自治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2 0 1 5年冬,張曙光堅持不懈爭取而來、投資4 4 2.8萬元的川巖環村硬化路正式啟動。但工程要拆掉一棟住房、7間圈舍、遷墳4 5座……涉及1 0 7戶3 0 0多人。

村民大會上,因為遷墳的問題,村民們發生了爭執。

次日,張曙光第一個帶頭遷祖墳。在他的感化下,不到一個月,全村拆房、遷墳等前期工作全部完成。

張曙光帶領村民幫田儒芬家拆舊房、挖地基、建新房,起早貪黑,忙進忙出。直到2 0 1 6年9月4日,建房過程中不慎發生意外,張曙光永遠倒在脫貧攻堅路上。

如今,通路的鞭炮響了,曙光卻永遠地走了。

先行先試勇擔當智戰貧困謀富業

眼下,行走在川巖環村公路上,只見蜜柚、柑橘等果樹滿山,經果套種井然有序。

村民張其林回憶,張曙光剛當上村會計那一年,為了保護生態,就帶領鄉親規模種植果樹。

不斷總結,不斷探索。面對童山禿嶺,張曙光一邊爭取項目帶領鄉親搞坡改梯保持水土,一邊引導大伙植樹護林治山養山。

2 0 0 3年,他打算帶領鄉親種柑橘、柚子,卻遭到大多數村民反對,只有4名黨員與他帶頭示范。5年后,柚子、柑橘大豐收,每畝收入幾千元,全村老少都圍攏來看稀奇。張曙光趁勢發動大家種植柑橘、柚子,又爭取農林項目規模種植核桃、柿子。如今,全村經果林達8 0 0畝,年產水果3 0萬公斤、產值1 4 0萬元。到2 0 1 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4 3 5 0元。

“川巖要在2 0 1 6年率先在全縣脫貧!”2 0 1 3年底,張曙光向鎮黨委和村民承諾?!叭思覡帯F帽’,你卻‘行沖’摘帽?!贝逯А皟晌备刹?、黨員多不理解張曙光拱手相讓貧困村的“好處”。當時,全村尚有9 4戶3 1 5人處于貧困。

張曙光(前排中)生前與駐村幫扶隊合影。(印江自治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能不能脫貧,關鍵看志氣。我們不能總給國家添負擔?!睆埵锕庑赜谐芍?,早有打算。

昔日荒山已林茂草豐,張曙光又把眼光盯在了山上,開始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帶領村民走“畜—沼—果蔬”循環種養路,專心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ɑ?、大棚蔬菜等往日電視上才能看到的特色產業相繼在川巖村興起,初步形成“山有林、林有果、地有菜、圈有畜”的產業發展格局。

人有志,窮相避。2 0 1 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6 8 1 5元,川巖村已跨過窮坎邁向小康。

公私分明做表率脫貧戰場真英雄

忠誠,正是張曙光的本色!

2 0 0 3年,因車禍,妻子田發群留下嚴重后遺癥。2 0 1 3年,田發群又患腦瘤,生活難以自理。為了照顧好妻子,張曙光再忙也要為她做飯、洗衣。

2 0 1 5年,縣里舉辦為期4天的村干部脫貧業務培訓。張曙光不理閑言碎語,堅持把妻子帶在身邊照顧,一起進課堂、一起外出,不讓她受委屈。

自古忠孝難兩全,但張曙光回村擔任村干部,就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盡的心愿。為此,張曙光生前時時把鄉親的冷暖掛心頭。

“曙光,我幾個孫孫還在朗溪上課,啷個辦喲!”2 0 1 5年7月1 9日,天降暴雨,留守奶奶田仙梅打電話向張曙光求援。張曙光騎上摩托車冒雨奔向朗溪,將3個孩子安全護送回家,自己卻淋得像落湯雞,感冒了好幾天。

“有曙光在,我們什么都不怕!”田仙梅抽泣著回憶張曙光訴不盡的樁樁好事。

對黨忠誠,張曙光公私分明處處做表率。

峨嶺街道原黨工委書記文明海得知張曙光家庭困境后,2 0 1 6年安排辦事處民政股為其妻解決1 0 0 0元解困慰問金,但張曙光堅拒不收。他說:“收了這個錢,以后村里民生資金分配,我就說不起硬氣話?!?/p>

長期高負荷的工作使張曙光身體吃不消,2 0 1 5年8月,他患了一場重病,全村正處于危房改造關鍵時期,他想讓在天堂小學教書的弟弟張亮到離家較近的朗溪鎮教書,以便幫助照顧家人。

這一次,張曙光動了“私心”,求助朗溪鎮黨委書記冉飛鴻。而這也是張曙光平生唯一求人辦“私事”。

記者在川巖村采訪時,村民的評價很樸實:“曙光是我們的好支書!”

(責任編輯 / 張蓓 王煥茹)

猜你喜歡
印江鄉親曙光
印江自治縣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體檢工作
楊曙光作品
曙光
王路平:以曙光之名
老來心事
人民是親爹娘 鄉親是好朋友
他們是我的鄉親(外一首)
書法為媒 打響品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