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邊緣的失語到身份的自覺”

2017-08-23 11:38王偉
東方教育 2017年12期
關鍵詞:失語南亞東南亞

王偉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中國云南和南亞、東南亞區域間藝術的歷史追溯和當下現狀為出發點,并以這些地區間近一兩年的藝術交流、展覽、合作為例,以近現代歷史上它們各自所處的邊緣化狀況,和這個時期以西方為主導的話語霸權所造成的文化失語以及近年來云南、南亞、東南亞逐漸自覺找尋和定位自我文化身份為主要論述。本文還著重對該區域間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析,并且結合當下國際藝術環境和市場分析,探討云南和南亞、東南亞地區間當代藝術發展潛在的市場和學術的可能性。

關鍵詞:云南;南亞;東南亞;失語;身份

一、邊緣的失語

自西方進入工業革命之后,西方逐漸建立起各工業大帝國,西方文明開始進行瘋狂的海外殖民擴張,南亞、東南亞、中國相繼成為西方世界侵略的對象,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南亞、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成為殖民地。在侵略炮火的強烈沖擊之下,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舊有的文脈被打斷了,這些地區相繼開始學習西方,以西方文明作為自己革新的范本。

從歷史上來講,筆者更多關注的是這一地區政治和經濟所發生的改變,因為這些上層建筑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文化藝術的層面來看,被西方意識所摧毀和控制話語權之后,喪失或者模糊了自己本身的傳統和繼承。無論是從西方主體灌輸的意識還是自身被摧毀打擊之后的沮喪,都對自己固有的文化藝術產生了懷疑和拒絕。從中國來講,在20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自身的傳統文化缺乏自信和一種自覺性的思辨,東方哲學或多或少地被忽視。整個20世紀的革命總是激進的,當一種價值觀被賦予新的動力的時候,之前的價值觀會被冷落甚至遺棄。

在這之后的一兩百年,西方文明主導著世界運行的秩序,他們的藝術、文化被奉為經典,被建立廟堂。中國甚至整個東亞、東南亞,南亞在西方文明的腳步之后,一步一步的像自己認為的先進文明邁進。

從藝術來講,近代藝術史,事實上人們所能看到的就是西方藝術史,中國、南亞,東南亞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態之中,這些地區的藝術也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笨拙地重復著西方的近代藝術樣式。很多藝術家想著可以進入到西方的藝術史之中。從這種傾向顯露出來的是文化深層次的意識里極度的不自信。

二、身份的自覺

事實上,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地理人文,云南與南亞、東南亞都有著較之其他地區更為緊密的聯系。

從歷史淵源上來講,云南自古就作為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出口與之進行民間貿易往來,雖未曾像東南沿海一樣與國際商貿交互頻繁,但也是絡繹不絕。

從地理人文上講,云南與南亞、東南亞事實上處于相似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之中,熱帶、亞熱帶的氣候滋潤著這里的土地和人民?!皷|南亞是從中國西南延伸出去的一塊土地,它的中心就在云南林木茂密的巍峨高山上,從這里發源的無數條大河向南奔流入海,在沿海的彎曲處形成沖積平原和肥沃的三角洲,那些古老的王國就建立在這些河流的谷地和平原上,并依靠地理的自然分界劃分疆土?!蹦蟻?、東南亞地區佛教興盛,佛教也是通過南亞大陸傳入中國,佛教秉承的教義對中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由此誕生出來的佛教宗教藝術更是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比如敦煌璀璨的石窟藝術,而南亞、東南亞的藝術大部分是宗教藝術,宗教藝術已經深入到這塊土地的建筑、街道、服飾以及民族的血脈之中,他們的生活里滲透著這些東方宗教藝術的點滴。

隨著中國、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當代藝術界對這些地區的影響。事實上,這些地區的藝術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關于建立自身文化藝術屬性生態和話語的重要性。

“顯然,現代藝術的思辨無疑是對自身文化的反思,對自身危機的認識,這對今天的中國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p>

三、未來發展的契機

事實上2016年在云南昆明舉辦的“2016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美術展(油畫)”中,有多位藝術家是直接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而慢慢成熟起來的,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自覺地思考自身的文化和藝術的立場,比如參展藝術家唐志岡,早在80年代,90年代已經被中國和國際藝術界熟知,他的代表作品《開會》系列,有著明顯對于中國當時社會氛圍的描述和深入表達,這次參展的作品《膀胱上皮細胞癌》是唐志岡2015年的作品,畫面主體是唐志岡代表性的小孩形象,他們或坐或立在馬桶之上,如同細胞壁上飛舞的病菌,荒誕而迷幻,相對于唐志岡早期的作品,這件作品無論從色彩還是筆觸都更加舒展和自由。

此次展覽的中國藝術家高翔的作品《舍身飼虎》就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追尋和宗教的美感。舍身飼虎是傳統的佛教故事,也是東方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從自身傳統和文化出發,表現出了一種具有辨識度的東方傳統的審美傾向?!俺嗽诠糯c現代、內心與外界之間尋求平衡之外,高翔還力圖找到東西方之間的平衡。高翔學的是油畫,但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人物與動物形象,更多從中國古代造型藝術里獲得啟發。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的廣泛交往,讓高翔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有深刻的體會。與當下流行的國際當代藝術的高度勻質化不同,高翔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身份?!?/p>

當代藝術事實上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契機,雖然,當代藝術也是從西方發展過來的,但是當代藝術從某種文化層面上讓這些國家的藝術界開始反思自身的問題,關于自身身份的問題。

這是一種文化上的自覺,這塊地區需要建立起屬于本地區的文化系統,為自己發聲。在現今這個時代,也已經過了需要得到西方文明認同和肯定的時代,獨立,是現在需要做的。

近年來云南地區的藝術界嘗試著每年在南博會期間做著一次與南亞、東南亞地區間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展覽,逐漸形成了一種長期有效的互動了解和發展。

南亞、東南亞,中國的當代藝術需要這樣的一次藝術的梳理和展示,這不僅對于加強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有著積極的影響,更是對于未來構建橫跨中國、南亞,東南亞地區文化體系的一種嘗試。以這次展覽為契機,未來幾年,這塊地區的文化藝術格局將會逐漸顯現,而這也是新的世界文化秩序的建立,和不被邊緣化以及擁有未知精彩的獨特藝術生態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吳虛領 著《東南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004年

[2]浦捷 著《為什么是當代藝術》,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3版,2013年

[3]金真辰 主編《幻象之詩——馬克·帝格朗尚 & 高翔對話展》,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2014年

猜你喜歡
失語南亞東南亞
活捉一只“怪怪蟲 ”
《南亞》教學設計
山推成功拓寬南亞銷售渠道
強權下的失語者
美俄聚焦東南亞
官員“失語”無異于“失位”
沉默的先知
本 期 導 讀
“9.11”事件后美國南亞政策的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