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輕騎?放歌草原

2017-08-26 07:57曹都格日勒
實踐·黨的教育版 2017年8期
關鍵詞:烏蘭牧騎牧民草原

曹都格日勒

盛夏時節的巴林草原,水草豐美,景色宜人,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7月17日,慶祝烏蘭牧騎建立60周年暨第七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在此拉開帷幕。悠揚的長調、深沉的呼麥和蒼涼的馬頭琴聲交織在一起,在烏蘭牧騎走過的60年光榮歲月中蕩起新的漣漪。

烏蘭牧騎早已和草原人民結下不解之緣。巴林右旗64歲的牧民嘎日迪是烏蘭牧騎的忠實“粉絲”,得知烏蘭牧騎再次來到家門口演出,他早早地來到會場等待。嘎日迪說:“現在,牧區雖然有了電視、廣播,但我們還是喜歡看烏蘭牧騎的節目,他們的節目最能打動我們?!?/p>

“希望你們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的身邊……”

烏蘭牧騎,漢語意為“紅色的嫩芽”,有著“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美譽。自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后,全區各地的烏蘭牧騎很快就像雨后春筍一樣遍布草原。到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她們像朵朵盛開的山丹花,在大草原上盡情綻放。

在廣袤的草原上,牧民們居住分散,為了豐富牧民群眾文化生活,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剛一成立,就在54天里行程3000多公里、演出30多場,踏遍近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把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送到了最偏遠的蒙古包。從此,烏蘭牧騎的美名傳遍了四面八方。

“沒有烏蘭牧騎就沒有我的今天?!闭f起烏蘭牧騎,老藝術家拉蘇榮激動中飽含敬意。

1960年,14歲的拉蘇榮參加了烏蘭牧騎,由此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近60年時間,他從一名最基層的烏蘭牧騎隊員成長為著名歌唱家。

拉蘇榮記得,剛成立時的烏蘭牧騎,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舞臺就在草原上,沒有燈光也沒有音響。但是隊員們個個身兼數職,一專多能,報幕員能唱歌,唱歌的會拉馬頭琴,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看演出的人特別多。

講到動情之處,拉蘇榮幾次哽咽。憑著對烏蘭牧騎的那份感情,很多老藝術家一直從事著烏蘭牧騎歌舞創作和演出工作,為烏蘭牧騎奉獻了畢生的心血。

1964年,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第一次登上首都舞臺,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北京觀眾的喜愛,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升。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接見烏蘭牧騎隊員,并給予“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的高度評價。1965年6月至1966年初,文化部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組織了內蒙古3支烏蘭牧騎代表隊,分赴全國27個?。▍^、市)進行巡回演出。

在內蒙古烏蘭牧騎的影響下,全國很多地方都成立了烏蘭牧騎式的文藝小分隊,到1988年,全國各少數民族自治區就有236支烏蘭牧騎式的演出隊。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烏蘭牧騎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周恩來總理多次叮囑隊員:“不要進了城市,忘了鄉村,要不忘過去,不忘農村,不忘你們的牧場?!薄跋M銈儽3植讳P的烏蘭牧騎稱號?!?/p>

60年過去了,烏蘭牧騎人始終保持光榮傳統,長期扎根活躍在草原,創作演出了3萬余個文藝節目。憑著鮮明的民族特色,烏蘭牧騎在全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

幾代烏蘭牧騎人用他們的熱血和汗水鑄就的魅力和品質,被時代驗證和認可,被人民熱愛和珍惜。

“瑪奈烏蘭牧騎”“瑪奈呼和德”

“我們的根在草原,牧民需要烏蘭牧騎,烏蘭牧騎更需要牧民?!闭勂馂跆m牧騎發展經歷,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那順感慨萬千。

“有時候去牧區演出,晚上只能住在牧民家。十幾個演員分成幾撥,去不同的牧民家的蒙古包居住。牧民們熱情好客,能真切感受到他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p>

對于那順來說,每次的演出不僅僅能給農牧民送去歡樂,更多的時候,也讓他們藝術工作者從草原、從牧民身上獲得創作的靈感。

1985年,著名詞作家印洗塵到草原采風,遇到了一位老人,向他講述了一位軍人對軍馬、對草原的情感和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而當年那匹軍馬的馬鞍至今還保存在沈陽軍事博物館。印洗塵從這個故事獲得靈感作詞,由寶貴作曲,創作出了《雕花的馬鞍》,這首歌后來由那順原唱,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達·阿拉坦巴干是自治區文化廳原副廳長,一直主抓烏蘭牧騎工作,幾乎和這支“草原輕騎、文藝尖兵”同行了一生。說起烏蘭牧騎的故事,很多細節他至今記憶猶新。

上世紀70年代,翁牛特旗烏蘭牧騎深入阿日山牧區演出,在車馬無法行走的大漠里,18名隊員僅靠1名隊員準備送給親友的4斤點心充饑,徒步跋涉兩天兩夜,被牧民救出沙海后,當晚就開始演出。

演出之余,走下舞臺的烏蘭牧騎隊員顧不上休息,又開始了各種為民服務。擔水、熬茶、剪羊毛、理發,個個是行家;修鐘表、樂器、摩托車,傳播文化知識,不少隊員都是里手。烏蘭牧騎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正是這種博大深厚的愛、這種水乳交融的親情,使得烏蘭牧騎在草原上深深扎根,《牧民歌唱共產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敖包相會》《騰飛的駿馬》等藝術精品廣為流傳,德德瑪、拉蘇榮、牧蘭、金花等藝術家深受各族群眾喜愛。60年來,烏蘭牧騎不僅是內蒙古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也成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的堅強陣地。

目前,全區75支烏蘭牧騎共有隊員3000多人,依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各地烏蘭牧騎走出草原,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以及23個亞歐非國家演出,讓世界領略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內蒙古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不曾忘記過草原田野,從沒脫離過各族群眾,始終秉持“扎根基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烏蘭牧騎精神,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唱起我們的牧歌一路前行”

在得知紀錄片《永遠的烏蘭牧騎》開始拍攝后,家住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的巴特爾老人,在2017年掛歷7月的位置上用紅筆畫了一個圈。

巴特爾老人已經80多歲了,一直生活在蘇尼特右旗,對于烏蘭牧騎有著深深的感情。

“年輕的時候,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像現在這么豐富多彩,那個時候能看到烏蘭牧騎的演出就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卑吞貭柪先苏f。

該紀錄片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創作演出,講述了一代烏蘭牧騎人的故事,展示了烏蘭牧騎幾十年來對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興旺發達所承擔的歷史責任與現實價值。

“現在的烏蘭牧騎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烏蘭牧騎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第十一任隊長孟克吉日嘎拉滔滔不絕。

2016年,賽漢烏力吉蘇木額很烏蘇嘎查被確定為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的精準扶貧對象,在保證完成演出任務的同時,隊里出了3組人員挨家挨戶作調研,把群眾的困難一一記錄在冊。得知嘎查里的6000多畝共用草場因為沒有水井一直沒能得到有效利用,孟克隊長協調旗水利局為牧民打了一口機井,隊里用自己的辦公經費支付了3萬多元的打井和配套設施費用,實現了牧民們多年的愿望。

烏蘭牧騎是時代的驕子,也是內蒙古傳統民族歌舞藝術的發揚光大者。從最初的不讓一個觀眾錯過演出,到現在的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烏蘭牧騎始終如一的堅守。60年來,烏蘭牧騎隊員走了一批又一批,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精神沒有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本色沒有變。

所有這一切,是烏蘭牧騎歷久彌新的法寶?!拔覀冃乱淮鸀跆m牧騎隊員將繼續弘揚烏蘭牧騎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的精神,唱起我們的牧歌一路前行?!泵峡苏f。

猜你喜歡
烏蘭牧騎牧民草原
講解《草原圖》
牧民歌唱冬奧會
甘南牧民 趙云雁
商人買馬
烏蘭牧騎進校園
瑪奈烏蘭牧騎
光榮的烏蘭牧騎
可可托海的草原
“烏蘭牧騎”式的宣講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