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靖遠縣建設文化名縣,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的幾點思考

2017-09-01 02:55王愛武
未來英才 2017年9期
關鍵詞:靖遠文化產業文化

王愛武

摘要:縣域文化是以縣域經濟為基礎,以縣情為依據,以開發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為重點,以建設現代文明為目標,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一種文化現象。就靖遠而言,建設文化名縣,必須秉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寶貴的革命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不斷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思考

一、聚合焦點,大力凸顯文化形象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第一品牌,城市一旦被賦予了文化靈魂,就等于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擁有了無可比擬的發展張力和創新活力。當前,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都在標新立異地展示著自己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借以博取關注,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如杭州的“東方休閑之都”、麗水的“綠谷”、安吉的“竹文化”,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化定位象征著一個城市的品位。如果說推出城市主打品牌等同于“亮劍”,那么我們就要敢于“亮劍”,善于“亮劍”。靖遠建縣歷史2100多年,人文積淀豐厚。我們要善于尋找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強調品牌的獨特性和可持續性,突出重點,聚合焦點,遴選和推出靖遠文化的主打品牌。一旦主打品牌明確下來,可依托品牌標識、主題活動、產業文化等多種平臺,強勢推進對外宣傳展示,充分彰顯本地域的人文魅力。同時,整合和集中全縣的各種資源,做大做強文化品牌塑造,從內涵、外延、形象等多個方面,拓展文化品牌的深度與厚度。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文化的保障力

構建覆蓋率高、服務力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文化名縣目標最基本的要求?!笆濉逼陂g,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關鍵是要強基礎、優服務、重創作。強基礎,就是要解決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不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堅持重心下移,把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向農村傾斜,積極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著力完善城鄉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鄉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切實加快農家書屋、農家文化大院建設,認真抓好縣、鄉圖書館、文化館(站)建設和達標改造,積極籌建體育館、科技館、全民健身園地、社區文化活動園等公益設施,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服務,就是充分利用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大力開展文藝演出、全民健身運動、農民技術培訓和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途徑和方式,推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廣場文化、旅游文化、節慶文化互促共融、和諧發展。重創作,就是從群眾文化需求出發,立足靖遠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內在潛力,發揮特色優勢,鼓勵扶持文學、戲劇、書畫、音樂、舞蹈、攝影以及民間民俗等獨具特色的文化創作,創作出一批象《靖遠起義》這樣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1]

三、培育特色文化產業集群,不斷提升文化的競爭力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而文化建設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綠色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靖遠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制定出臺靖遠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獎勵扶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辦法,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培育地方文化品牌,重點依托絲綢之路的法寺泉寺石窟、寺兒灣石窟、鐘鼓樓、吳家川巖畫、北城灘遺址、明長城及烽燧遺址、平堡古街、哈思古堡、黑城子古城堡、潘將軍墓等歷史文化遺跡開發保護,打造以古城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品牌;依托靖遠獨特的自然風光,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靖遠154公里,有雪山、戈壁、草場而且還有黃土地貌,打造以旅游休閑為重點的黃河生態文化品牌;依托虎豹口——西路紅軍強渡戰役遺址等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打造以老區革命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文化品牌。同時還有多彩多樣的民俗文化。靖遠漢武置縣、騫開絲路,民俗風情多彩多樣,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象石、磚、木雕刻、泥塑、金屬鑄造器件、彩畫、刺繡、剪紙、剪貼、紡織等手工工藝品及民間收藏數不勝數;靖遠羊羔肉、糝飯、哈思梨、鴿子魚、高灣籽瓜、永新大蒜、黃河蜜瓜、營防灘的辣子、西塬的莜麥、扁豆、小米、黃河鯉魚、小口的大紅棗、北灣的黃瓜、雞蛋均叫譽隴上。將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加強彩畫、刺繡、剪紙、剪貼、紡織等民俗文化產品保護,研發符合市場需求、藝術精湛、群眾喜愛,既體現文化內涵,又經濟實用的文化產品,組織文化產業公司專業化生產;鼓勵、引導文化產業公司積極參加對外展銷、設立對外窗口、舉辦新優產品展評會,走專業化、特色化的路子,逐步做大做強以靖遠羊羔肉等為代表的特色飲食文化產業;靖遠秦腔小品曾多次榮獲省市多項大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進一步創作推廣現代戲精品,占領市場,形成產業。

四、深化文化發展體制改革,不斷提升文化的創新力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靈魂,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則是建設文化名縣的突破口。突出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理順文化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文化單位整體效能。加快推進縣劇團改革步伐,完善內部管理,促進優化重組,規范市場運作;全面推進縣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強化服務功能,激發發展活力。創新用人機制,穩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的用人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創新內部管理和分配激勵機制,抓好各類文化藝術人才、文化藝術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工作,為全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強化政策支持,從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開放開發等方面進行大力扶持,研究設立扶持文化產業專項基金,推動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文化產業發展,興辦一批市場化的創作團隊和演藝團體。落實引領責任,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協調、社會積極參與的文化工作新格局;堅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研究部署、同組織實施、同督促檢查,努力推動靖遠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 戴學稷. 辛亥革命時期呼包地區的起義斗爭——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J]. 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1,(00):37-51.endprint

猜你喜歡
靖遠文化產業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靖遠松葉蜂防治技術探討
靖遠羊羔肉:華夏飲食中的一朵奇葩
攀巖
“靖遠羊羔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文化產業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