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把手”教你學中醫 中醫說的這個氣 到底該怎么理

2017-09-03 10:40張會永
樂活老年 2017年3期
關鍵詞:清氣宗氣手把手

文/張會永

“手把手”教你學中醫 中醫說的這個氣 到底該怎么理

文/張會永

說完陰陽、五行學說,我們再來看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維系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血、津液分布于全身,起到滋潤、濡養臟腑,保護機體,防御外邪等不同作用。通過觀察氣、血、津液的盛衰與分布,能判斷人體臟腑功能的異常情況。今天,我們先來“理一理”氣。

什么是氣

氣是古代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古人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物質就是氣,中醫學引用了氣這一概念。在人體中,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各項生命活動都是氣的運動與變化的體現。在大眾的認知范圍內,氣通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結果在中醫里,人體卻是由氣構成的。其實,中醫里的氣,完全不是氣體的氣,而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元,最小物質,看不到,但能夠感知到。

例如,我們看到健康青年,會說“朝氣蓬勃”“生氣勃勃”,看到重病的老人,會形容“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不是看年齡,而是透過人們的精神活動,感知到了身體健康狀況的不同,這就是可以觀察到的“氣”。

氣的來源

人體的氣,有三個來源。一來源于父母,稱為“先天之氣”,這是構成人體的最原始物質,后天無法改變。如果父母在醞釀下一代時,身體狀況不佳,很可能導致下一代先天精氣不足,發育遲緩,身體瘦弱,這就是稟賦不足。第二個來源是自然界的“清氣”,通過人體的呼吸功能,進入體內,維系生命。當今社會受霧霾影響,自然界的清氣也大打折扣,相應的,人體之氣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增多,人體抵抗力持續下降,不能說與人體之氣變弱毫無關系。第三個來源于飲食,也就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稱為“水谷之氣”。自然界的“清氣”與“水谷之氣”統稱為“后天之氣”,是可以通過人們的努力改變的。

氣的種類

人體內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衛氣”“營氣”四種。當然,除了這四種氣外,各臟腑又有臟腑之氣,如肺氣、心氣、腎氣等,與此處所說的四種氣不屬于同一概念,另當別論。在此,僅闡述這四種不同的氣的獨特生理功能。元氣,又稱為原氣、真氣,是人體內最重要、最基本的氣,它是由腎中的精氣所化生,又有賴于后天水谷之氣的充養。元氣通常封藏于腎中,激發人體的生長、發育、成熟,全身各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也有賴于元氣的推動。因此,可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當人體遭受重病,就會消耗元氣,我們常常聽說“元氣大傷”這個詞,其實就是人體遭受了致命性的打擊,往往難以復原,或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恢復。

宗氣,又稱胸氣、胸中大氣,顧名思義,是聚集在胸中的氣,由呼吸進入體內的自然界的清氣和飲食生成的水谷之氣組成。宗氣聚集在胸中的部位,又稱為氣海,也就是膻中,位于身體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宗氣為胸中之氣,具有推動呼吸、運行血脈的作用,與心肺最為密切,心肺功能的強弱,與宗氣最為相關。語音洪亮,字正腔圓是宗氣充足的表現;宗氣不足時,言語低微,有氣無力。

衛氣,即具有保衛作用的氣,運行于脈外,來源于水谷精微,由水谷之氣化生而來。衛氣具有溫暖、強悍的性質,主要有三種作用,一是保護肌表,防御外邪。當人體感受風寒時,衛氣首先奮起抵擋,充當人體的衛兵。二是溫養機體。體質強壯的人,衛氣充沛,軀體溫暖;體弱之人,衛氣不足,常常手腳冰涼,不耐風寒。衛氣的第三個作用是調節腠理開合,控制汗液排泄。肥胖之人,往往愛出汗,甚至稍微一動就一身汗,就是因為衛氣不足,不能正常調節汗孔開合導致的。

營氣,又叫榮氣,運行于脈中,也是來源于水谷精微,與血液共同運行在脈中,可分不可離,因此“營血”常常并稱。營氣可以轉化為血液,主要起到營養全身的作用。營氣和衛氣,一個屬陰主內,常被稱為“營陰”,一個屬陽主外,常被稱為“衛陽”,一個運行在脈中,一個運行于脈外,兩者協調,共同維持人體汗液分泌和體溫調節。當人體感冒發熱出汗時,就是營衛的功能受到了影響,這時候需要用調和營衛的方法治療,大家熟知的生姜、大棗水,就是調節營衛的最基本方藥。

還有一種氣,叫做“正氣”,相對“邪氣”而言,不是專門特指哪一種氣,而是人體氣的總稱。中醫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說,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流暢,衛外固密,外邪難以入侵,自然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您也可以把“正氣”理解為現代人說的免疫力或抵抗力,雖然概念不同,但意思相近。

氣的運動

氣是每時每刻都在運動的,中醫把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主要分為“升、降、出、入”四種,又各自體現在不同臟腑的相應功能之中。如果各臟腑功能活動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運行正常;如果臟腑功能活動異常,必然影響氣機,升降失常,引發疾??;例如,肝氣當升,如果肝氣當升不升,就會橫逆犯胃,出現胃痛等疾??;肺氣當降,如果肺氣不降反升,人體就會咳嗽、喘促。治療時,在調節各臟腑功能時,還需要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氣的運動出現異常,常見到病理變化有“氣虛”“氣滯”“氣逆”“氣陷”等。

張會永,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現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副主任。畢業于遼寧中醫藥大學本碩連讀中醫學專業。2004年拜國醫大師李玉奇先生門下,隨學8年,系統學習傳統中醫理法方藥,并研習舌診、脈診。2007年起,師從楊關林教授學習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研究。2008年始,從事血液科臨床工作至今。臨床之余,整理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并從事生存質量及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研究。

猜你喜歡
清氣宗氣手把手
手把手教你用手機拍攝中國空間站!
《清氣滿乾坤》
劉海霞:手把手教學示范 點亮農民致富夢
《清氣滿乾坤》
手把手教你打巷戰
清氣滿乾坤
探討宗氣理論對中醫心臟康復的實踐意義
宗氣理論的整合教學嘗試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運用調補宗氣治則治療胸痹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