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哲學視野下的《大學》德育體系探析

2017-09-04 09:17王建濤王浩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大學

王建濤+王浩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儒家經典《大學》德育體系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實現路徑,并對其德育體系的價值給予了客觀評價。指出,我們應該肯定《大學》德育體系為維護特定時代的秩序穩定與謀求天下安定的社會價值;同時又應該高度重視其德育體系在發展、完善個人上的個體價值,其目的旨在使每個個體都“明德”、“日新”再達“至善”之境界?!洞髮W》德育體系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個體至善同社會至善更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這對于當今德育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大學》;德育體系;價值目標;價值路徑;價值評價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弟子所作,乃是儒家德育的重要著作?!洞髮W》于宋時被朱熹編入《四書章句集注》,而后正式與《論語》、《孟子》、《中庸》并稱為“四書”。自宋之后,因其包含深刻儒家思想及所具備系統的德育體系,《大學》便被統治者列為官方教科書?;仡櫣糯慕逃?,其中就包含有“小學”和“大學”?!按髮W”原意為“大人之學”,其中“大人”特指君子、大丈夫,所以“大學”也含有使年輕男子成為君子和大丈夫的意味。一直以來,《大學》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都對后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那么我們從價值理論的維度對它的德育體系的價值問題進行探析,這對于當今德育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大學》中德育體系的價值目標

“德育”即道德教育,首當其沖的便是這個“德”,此“德”并非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化孕于萬物之間、體察萬物之根性的實踐意義上的價值現象。而“育”則是一種具象化的以人為價值主體的完善化過程。德育正是“德”和“育”這兩者的相互交融,既是價值主體與客體之間能動性的價值交互,也是以“現實的人和現實人的活動”為基本點的舊價值的不斷革新和新價值的不斷求索,我們先來探求《大學》德育體系的價值目標,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

“明德”即是光明之德性,明明德乃是顯揚主體的美好德性。人出生之后先天攜帶著種子,其中就包括“明德”與“非明之德”的種子,種子隨著人后天在不同環境的修行而不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光明的德性并非只成長而不衰減,它很容易被人的各種欲望雜念所遮蔽,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于是就須去蔽。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也提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民萬事者也。但為氣案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禮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盵1]因此“明明德”正揭示了洗垢除塵以將人那光大的德性敞開彰顯的價值目標。

2、親民

“親民”,根據郭店楚簡,“親民”作“新民”解,所謂“新民”,意為價值主體將明德推己及人,“明明德于天下”而德化萬民。正如恩格斯說,“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這些物體是互相聯系的,這就是說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并且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2]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系、互相作用的。因此,社會中普遍聯系的人以己之“明德”驅動他人滌污除垢,而使人們精神面貌革故鼎新,“澡雪而精神”?!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3]方是強調了人動態性的棄舊圖新,肯定了革新的運動發展狀態。因此“親民”便揭示了要求價值主體與時俱進、棄舊圖新的價值目標。

3、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指的是達到一種最美好完善的境界?!洞髮W》中有這樣一段話:“《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对娫啤罚骸囆U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4]黃鳥知道它應棲息于山崗之上,人也有選擇臨近都城處為居住之所的目標追求,棲息地僅是人和鳥的物質生存目標,而人比動物高明之處在于人有精神目標追求,正如“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文質彬彬的君子止于有明德且精神崇高,這也就已到達美好完善的境界,這類人終會被人民群眾所銘記于心,于此鮮明展現了“止于至善”的第三個終極價值目標。

通過對《大學》德育體系的三個價值目標探析,我們能夠看出,從“明明德”、“親民”再到“止于至善”這恰是價值主體由內而外、循序漸進向前發展的過程,“三綱領”乃是價值創造到實現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至此主體的三個價值目標已然確立,那么具體的價值實現路徑也理應順勢開辟。

二、《大學》中德育體系的價值實現路徑

《大學》德育體系以“八條目”作為價值實現路徑,《大學》中“八條目”從微觀到宏觀可作以下概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再加以凝結為內修之路和外治之徑兩大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為內修之路,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之徑。

1、內修之路

第一步,“格物致知”??鬃釉唬骸熬忧笾T已,小人求諸人?!盵5]價值主體的內修之路主要依靠個人自覺地一步一階的踐行。在《大學》一書中“格物”、“致知”并未作出相應釋義,根據歷朝不同時期相關學者的闡釋,不難發現,“格物”含有對世間萬物進行研究之意,“致知”則正是主體研究自然事物而得到的客觀認識。朱熹曾在《四書章句集注》內作出如下解釋:“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薄爸?,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憋@然,朱子所說的“格物致知”就是,人要對外界事物的鉆研探究達到一個很高深的層次,甚至是窮盡其事物之道理。

第二步,“誠意正心”。在邁出內修之路的第一步后,《大學》便接著提出“誠意”、“正心”的行為路徑。在“正心”方面,《大學》中有比較詳細地闡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6]《大學》此處強調,憤怒、恐懼和憂慮等不“中正”的情緒易蒙蔽人的認識功能和思維功能,使其無法分辨真假,判斷正誤。所以“正心”即是抵制不良情緒的干擾,掃除外界環境對理性思考的蒙蔽,讓“心”能夠發揮對事物的辨別、認知功能,也就是要能夠做到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就“誠意”而言,《大學》提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敝黧w首先存有對社會道德倫理的透徹領悟,方可于個人心中豎立端正的“修己”之誠意?!案粷櫸?,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盵7]“誠意”就是意念發乎自然精誠,不欺我,也不欺他,達到文質彬彬境界,內外如一。在已邁出格物致知的步伐后,主體對事物發展之道理已有深刻認識,還知曉個人處社會之中所要踐行的內容,如若主體有追尋理想境界的決心,那么就必須先要設定追求的目標與理想,而后就要在日常之中自覺嚴格地恪守對己的承諾?!罢\意”還應講究“慎獨”法,此法所要闡明的是主體在處于無人監督的環境下,要反思自我而不任性妄為,更要保持對內心道德的外化踐行。

通過“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階段性跨越,主體由認知判斷正向的價值理念,到設定正向價值目標,而后主體自覺自省地進行實踐歷練,中正地居于天地之間。內修求于己的發展之路以抵達修身目的,但是這并未抵達終點線,緊接著將繼續啟程由近向遠地跋涉。

2、外治之徑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應用實踐,是從內到外的轉向?!洞髮W》中指出:“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薄洞髮W》著重提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表明了治理家庭的關鍵性。在家庭內部所遵循的“孝”、“弟”和“慈”乃是家庭內部的重要關系準則。在一個家庭的內部,子女理應做到孝順父母,兄弟姐妹間理應要做到互相關愛、和睦相處;做長輩的要慈愛自己的晚輩。一個家庭只有調和好內部的關系,才可以成其為敦睦團結的家庭?!靶ⅰ?、“弟”和“慈”原則也同樣對國家內部的君與臣、臣與民間的關系適用。一方面,“孝”與“事君”,“弟”與“事長”,“慈”與“使眾”彼此緊密地聯系,另一方面,則又巧妙地把家庭內部的倫理道德同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發展聯結起來,共同構建成命運共同體,“力圖做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8]

《大學》德育體系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作價值實現路徑的外治步驟?!洞髮W》說道:“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耙似浼胰?,而后可以教國人”?!耙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捌錇楦缸有值茏惴ㄖ?,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這即表明,前面修身治己的“內修之路”旨在于邁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治之徑”

三、《大學》中德育體系的價值評價

《大學》包含的德育體系具有社會價值,是為當時的社會服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需求。另外,其中的德育體系又具有個體價值,是為培育個體高尚的品德,反映了當時人的個性需要。這兩方面的價值相互聯結、互相貫通,是社會至善同個體至善的辯證統一。

《大學》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所作,其中德育體系反映了當時時代的需要。春秋戰國時代,諸侯間征戰不休,禮崩而樂壞,社會秩序嚴重混亂??鬃拥牡茏永^承孔子遺志,想要恢復禮樂制度使社會公共秩序重歸于有序。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個人,并不是某一個現實的個人,而是構成社會主體的無數的個人”,[9]春秋戰國時的社會是由眾多的現實個人、家庭和諸侯國組成,個人自古以來就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無論是家庭的穩定,還是國家的安定,都離不開每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若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量的積累將會產生質的飛躍,試想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很好的道德修養,家庭內部長幼有序,晚輩尊重、孝敬長者,兄與弟之間互相關愛。同理,一個國家內部的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也是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這樣每個修己的個體都遵守道德規范,每個人都自覺按照道德要求來為人處事,人與人之間和諧,家庭與家庭之間和諧,最終整個社會自然而然地也走向安定與和諧。所以,《大學》正是想通過“修己安人”,由個人出發,貫穿家庭而聯結社會,通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促成天下和諧太平的美好局面。

綜上所述,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聯系、全面的觀點來探尋《大學》中德育體系的價值,秉持著其德育體系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并重的立場。首先,既應該肯定《大學》德育體系為維護特定時代的秩序穩定與謀求天下安定的社會價值;同時又應該高度重視其德育體系在發展、完善個人上的個體價值,它的目的旨在于使每個個體都“明德”、“日新”再達“至善”之境界?!洞髮W》德育體系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個體至善同社會至善更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3][4] 朱熹.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3.5.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5]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

[6][7] 王國軒.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6.39.35.

[8] 李雙雙.《大學》的教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探析[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10.

[9] 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7.

【作者簡介】

王建濤(1993-)男,漢族,陜西安康人,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王 浩(1993-)男,漢族,山東濟寧人,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大學
神回復
比薩里的大學問
至善
那些大學時立過的flag
比薩里的大學問
Supervisor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世界排名大學連連看
土耳萁密瑪希南大學
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
揭秘美眉的大學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