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圖德育思想探究

2017-09-06 14:45劉展旭
科教導刊 2017年20期
關鍵詞:德育思想社會秩序柏拉圖

劉展旭

摘 要 柏拉圖是古希臘時期具有重要代表地位的哲學家之一,其提出的德育思想體系在西方歷史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提出針對不同的等級應培養其智慧、勇敢以及節制的美德,這些對于國家正義的想法對現代具有重要的思考意義。

關鍵詞 柏拉圖 德育思想 社會秩序 國家正義

中圖分類號:B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69

1 柏拉圖德育思想的基礎理論是天賦不平等

柏拉圖認為,每個人的德性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未來的職業取向和發展成就是不一樣的。根據柏拉圖的德育思想,特別注重個體才能的差異,他認為只有具備一定才能的人才能從事對應的職業。對此《理想國》中有述,“每個人都必須在國家里從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1]

柏拉圖將國家的公民分為三個不同的等級:統治者、輔助者、農民以及手藝人。通常情況下,統治者的人才最適合成為統治者,輔助者階層出生的人才相應地最適合輔助,同理,農民和手藝人的孩子也應當最適合做普通勞動者。這種遺傳天賦是代代相傳的。雖然柏拉圖提出了有時候很有個體的差異出現,但是總體的天賦是基本不變的,從金銀等級可以向鐵銅等級轉變,但是由下至上的轉變就比較難了。因此,從人們出生以來,柏拉圖已經通過三個等級的明確劃分,在不同等級之間建立了一個無形的障礙,要想跨越這個障礙很難。

2 柏拉圖德育思想的任務是等級劃分及其相應的美德要求

根據柏拉圖的理論,在理想國家里,神分別用三種材料做成了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統治者,用金子做成;第二等級人是輔助者即軍隊人員,用銀子做成,負責保衛國家以及國土;第三等級是農民以及手工業從業人員,用銅鐵做成,負責生產勞動。在理想的國家結構中這三類等級各司其職共同協調社會秩序,社會秩序完善而充滿正義。[2]

2.1 國家統治者的美德要求

柏拉圖認為,國家的統治者應當是那些擁有智慧并且具有不斷追求智慧的能力的哲學家。統治者對一個國家進行管理與領導,對一個國家的明智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統治者擁有足夠的智慧就能夠帶動整個國家具有智慧。當一個國家依據自然的意愿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具備智慧的因素,這是因為對于這個國家進行統治的領導者與領導階級具有足夠的智慧,基于此,在柏拉圖看來,應當使具有足夠智慧的哲學家成為國家的統治者,國家才會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國家,或者一個國家目前的統治者能夠認識到這一問題從而積極地追求智慧,把聰明才智運用到政治管理中去。

2.2 國家的軍人的美德要求

在理想國理論里,輔助者就是國家的軍人,負責保家衛國。在柏拉圖看來,他們應當具有足夠的勇敢才能承擔起保衛家園的責任。因此勇敢是輔助者最應當具備的品德,有了這一品德,當國家面臨危險的時候,他們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與敵人英勇地戰斗或者鎮壓奴隸的反叛運動。

2.3 國家勞動者的美德要求

在柏拉圖看來,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應當具有“節制”的美德。所謂節制就是對于美好以及快樂的不屬于自己的過分的東西進行控制的能力。對于這三類不同的等級來說,節制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統治者方面,節制就是應當克制對于物欲的享受,勤儉治國并追求智慧,對于手工業者以及其他人來講,節制就是要完全服從統治者的管理,以統治者的意愿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在理想國里,需要生產者具有節制的能力,勤儉地做手中的工作,不要干涉不屬于自己的事情。

3 柏拉圖德育思想以知識作為途徑

美德即知識,是柏拉圖的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認為美德與知識具有統一性,當人們具有一定知識的同時就會相應地具備一定的美德。

“美德即知識”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無人有意做惡”,在社會行為中沒有誰會愿意做壞事情,出現了這樣的事情,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意識到這是在作惡;其次,“無知即惡”,沒有知識就辨別不出來善與惡有什么區別,因此就存在作惡的可能性,這都是知識缺乏惹的禍;最后,“美德自身就是善”,美德是人類自身的一種內在天性,是人自發的一種行為,沒有人進行強迫。

依據蘇格拉底的思想,人們都是對善還有很大的期待的,會自然地去追求善,人們做惡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善,對善與惡缺乏正確的判斷。因此對善與惡的正確判斷對于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判斷錯了人們就是做錯的事情。當人們具有正確的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做惡。

蘇格拉底把人們的認知狀態分為了兩個部分,既“知”與“不知”。針對此,在《美諾篇》中美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人們是不會探索他已經知道的東西的,因為他們對這些知識已經了解了,同時人們也不會探索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們自身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無從探索。蘇格拉底沒有對美諾提出的兩難境地進行很好的解答,因為對于知識的認知狀態他只提出了兩種,沒有第三種狀態的出現。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在繼承了蘇格拉底知識即美德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美諾兩難境地,認為在“知”與“不知”之外還存在第三種狀態即“遺忘”。

4柏拉圖德育思想中的兩種德育過程

4.1 “學習即回憶”思想

作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的哲學理念是客觀唯心主義,把世界分為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之分,現象世界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肉眼能夠看到能夠觸摸到的世界,但是它們具有虛化性,不夠真實,它們是受理念世界的支配的。

很多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都認為人類是由靈魂與肉體兩部分共同構成,柏拉圖也持這種觀點。在《裴多篇》,柏拉圖提出了學習即是回憶的理論。靈魂和肉體能夠分離開來,單獨存在。人類的靈魂,在人類形態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與客觀肉體之外,它知道理念世界中的很多內容與現象。之后靈魂和肉體相結合了,人就忘記了以前的知識和記憶中的理念世界。當靈魂融合進肉體之后,就會感受到理念世界中思想的影子的刺激,會逐漸回想去對理念世界的遺忘?;诖?,對真理的理解過程并不是對真實現象的體驗和感受,而是理念世界的記憶的過程。了解真相就是回憶理念世界中的內容,因此學習過程不是學習外在的東西,而是恢復人類理念世界中已經有的知識。endprint

4.2 “靈魂轉向” 思想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提出了“靈魂轉向”的思想。認為人的靈魂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理性、激情以及欲望。理性是人類靈魂的終極追求產生了人們的智慧與善良;激情是人們遇到不順的事情的時候發怒的工具,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具有一定理性的;欲望則單純是人們感受金錢帶來的物欲快樂。

在《裴德諾篇》中柏拉圖通過理性駕馭兩匹馬來對這三者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有一匹掙扎于理念王國的馬,體現了激情是理性的源泉,同時另一匹馬試圖把車駛向現實世界,體現了欲望和理想是截然相反的。因為人類的靈魂會產生這種矛盾,矛盾的產生能夠直接導致人類的善良傾向或邪惡傾向,要不就是在理念世界里向善,要不就是在欲望的驅使下向惡。為了向善,靈魂就要進行轉向,靈魂應當從欲望的流放地回歸到靈魂自身。這種精神轉型要求靈魂的各個部分可以互相協調,激情與欲望以理性作為指導,這樣就能夠產生和諧美好的理想世界。[3]

根據以上分析,在“學習即回憶”理論與“靈魂轉向說”思想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皩W習即回憶”理論認為靈魂自產生起就具備美德,只是在遇到肉體的時候忘記了,在一定環境的刺激下,人們終究會回想起來美德知識的;依據靈魂轉向說,人類的靈魂既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向惡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會向善,只有通過一定的道德教化與教育對靈魂進行正確的轉化,才會向善的方向發展。

5 柏拉圖德育思想的終極目標是正義的實現

根據柏拉圖的思想,理想王國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種正義,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根據三個等級理論,正義的具體內涵就是這三個不同等級的人都具有相應的美德能夠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同時相處和諧。當手工業者、軍人和統治者各安天命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且互不干擾的時候,就產生了正義,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國家。

所謂不正義的情況就是三個等級中有的等級想突破自己的等級范圍,去做超越自己等級之外的事情,就脫離了正義的本性。例如工人出身的手工業者竟然想要做武士就是非著正義的,或者武士階層的人要突破階級限制做統治者,都是國家混亂局面的開始,不利于國家的正義。

在波普爾看來,在柏拉圖的理想國家體系的構筑過程中,正義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義就是統治者、輔助者以及手工業者各安天命,嚴格按照自己的等級內容做好分內的事情,不要企圖去做不合自己等級范圍的事情,這樣國家就是正義的國家。柏拉圖的正義與我們現代社會中的正義有著本質的區別,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正義是一種平等,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善良的人會有好的結果,作惡的行為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正義。但依據柏拉圖的理論,人們從出生起就是不平等的,等級秩序從個人出生起就已經決定好了的,統治者的后代依然是統治者,軍人的后代依然是軍人,勞動者的后代也應當從事勞動生產。從這一意義上分析,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是維護當時的社會以及國家秩序,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4]

波普爾認為,柏拉圖的所謂正義是對統治階級保護的要求,柏拉圖的正義實質上就是等級特權,只有嚴格按照等級劃分來各自行事才是正義的,否則就是非正義與錯誤的,這是對奴隸時代社會劃分的保護,正義這個詞本身沒有什么意義,重要的是對于正義的概念的解釋,因此柏拉圖對國家正義的定義具有深刻的時代局限性,因此對柏拉圖的德育觀應當辯證地看待。

6 結束語

作為一代哲學大師,柏拉圖的德育思想體系完整,聯系緊密,是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成就,認為人的天賦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據此把社會劃分為了三個不同的等級,即統治者、軍人與勞動者,不同的等級應當具備不同的美德,當各個等級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互不干涉的時候國家正義就產生了。同時也應當看到這套理論體系是為統治階段服務的,是為了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保護統治特權與統治階級的利益,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參考文獻

[1] 阮顯政.柏拉圖德育思想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9(3):45-46.

[2] 鄧婷.柏拉圖《理想國》道德教育思想探究[D].西北大學,2014.

[3] 徐敏嘉.柏拉圖《理想國》道德教育思想探究[J].山西青年,2016(24).

[4] 甘海霞.柏拉圖的德育思想[J].智富時代,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歡
德育思想社會秩序柏拉圖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借鑒儒家德育思想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中職校德育在汽車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滲透模式研究
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視域下我國社會秩序危機及其重建研究
民間社會規范對社區秩序的構建意義
荒唐的來電
柏拉圖之椅
讓大腦繞個彎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