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秦嶺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遠景分析

2017-09-06 01:35韓煜
科學與財富 2017年24期

韓煜

摘 要:小秦嶺是我國著名的黃金生產基地,而鐮子溝金礦床位于駕鹿礦田中段。本文主要對小秦嶺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遠景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蝕變巖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找礦遠景分析

引言

小秦嶺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豫陜交界地區,是我國主要黃金產地之地。在陜西省境內小秦嶺西段的南側,朱家溝大斷裂以南與太古界和元古界不整合接觸帶之間為以蝕變巖型金礦產出駕鹿礦田,其在小秦嶺金礦帶成礦上有獨特之處,礦田中段的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床已轉入礦業開發,研究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對本礦床找礦遠景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成礦地質條件

1.1礦床地質特征

1.1.1地層

礦床范圍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太華群秦倉溝組以及南部中元古界高山河組。其中,太古界太華群秦倉溝組:出露于礦區中北部,是礦區主要含礦層位。巖石類型有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等,各類巖石呈互層狀出現,總體趨勢是南部角閃石含量增加。中元古界高山河組:出露于礦區南部,覆蓋于秦倉溝組之上,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巖性為紫紅色變石英砂巖、夾泥砂質板巖等。

1.1.2構造

1.1.2.1褶皺構造

礦床褶皺構造簡單,為大月平-金羅斑復背斜南翼,區內呈單斜構造。太華群秦倉溝組片麻巖由于變質程度較深,其原始層理已消失,片麻理走向北西,傾向北北東-北東,中等-較陡傾角,局部揉皺發育,具有塑性變形的特點。

1.1.2.2斷裂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按空間展布分為三組,即東西向斷裂,北東-北北東向斷裂和北西向斷裂。鐮子溝金礦床斷裂構造以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金礦體均賦存于該組斷裂構造中。

1.1.3巖漿巖及侵入巖

礦區大的巖漿巖主要出露在北部朱家溝大斷裂和西部太子坪-上坪斷裂旁側,構造旋回為晉寧期,巖性為黑云二長花崗巖。鐮子溝金礦床范圍內未見巖漿巖體出露,但是脈巖較發育,主要有輝綠巖脈、正長斑巖脈等。

1.1.4變質作用

本區出露巖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即區域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本區主要出露地層為太古界太華群,區域變質作用強烈,變質程度較深。動力變質作用:礦區受動力作用形成不同方向的斷裂的。在鐮子溝金礦床內由于動力作用形成密集發育的破碎蝕變帶,在破碎帶中由于原巖結構、構造甚至礦物成分被改變,形成了斷層泥、碎裂巖等各種構造蝕變巖。

1.1.5圍巖蝕變

鐮子溝金礦床金礦體位于破碎蝕變帶中,近礦圍巖蝕變比較強,受成礦期破碎蝕變帶控制,一般呈帶狀分布在斷裂構造帶兩側。本區近礦圍巖蝕變受成礦期斷裂構造控制,在斷裂構造及其兩側呈帶狀分布,以破碎蝕變巖為中心,在橫向上存在著蝕變分帶現象。由于巖石破碎程度不同以及含礦熱液強弱,破碎蝕變帶兩側存在差異或不對稱。

1.2礦床成因

1.2.1成礦控制因素

1.2.1.1地層、巖性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小秦嶺礦床礦體中的硫和鉛主要來自于太華群。太華群原巖主要為一套基性、中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沉積巖,含有大量的成礦元素。也就是說,太華群是金礦的原始礦源層。小秦嶺諸多礦床都賦存于太華群地層中,具有明顯的地層控礦床特征。

1.2.1.2斷裂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礦石的自然類型主要以破碎蝕變巖型為主,因此斷裂構造是成礦的必然條件。鐮子溝金礦床受斷裂構造控制非常明顯,礦體均產于破碎蝕變帶中。礦區北東-北東東向斷裂構造密集發育,為含礦熱液的運移、沉淀提供了有利條件。破碎帶中各種構造巖共存,這種現象表明含礦構造具有張性、張扭性及壓扭性等復雜的特點??偟膩碚f,斷裂構造既是本區導礦通道,也是容礦空間,對礦床中礦體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1.2.1.3巖漿活動對礦體的富集作用

在本區,雖然礦床范圍內沒有大的巖漿巖體出現,但是各種侵入脈巖較多。脈巖在本區的侵入可以為地層中金的活化以及遷移提供充足的熱源,是成礦物質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它還帶來了有利于金礦體形成的礦物質,例如Pb、S等。

1.2.1.4區域變質及混合巖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太古界太華群地層經過了不同時期的區域變質作用,逐漸形成了變質程度較深的各類片麻巖,在部分地段還形成了混合花崗巖。此外,對于強烈的區域變質作用,還會形成的“熱鹵水”,“熱鹵水”會對地層中的金進行淋漓,使其發生活化并向有利地段遷移,最終形成礦物質初始富集。

1.2.2礦床成因探討

1.2.2.1成礦物質來源

根據礦區硫同位素測定可知,本區金礦體礦石中黃鐵礦δs34值在-19.2~+14.8‰之間,平均值-6.2‰,極差為34,與隕硫值相差甚遠,這說明成礦熱液中的硫源主要來自地殼,并且與表生作用具有十密切的關系。氧同位素測定了石英脈和蝕變帶破碎膠結石英,結果表明:石英脈中δo18值+6.44~+13.44‰,多數>+8‰,膠結石英δo18值為+6.9‰。由此可以看出,石英脈與變質巖氧同位素的值十分接近,這就說明巖漿成因不是成礦熱液;而破碎膠結石英氧同位素的值比較低,這主要是因為大氣降水參與發生同位素交換,表明成礦過程中含礦熱液部分含有大氣降水??梢哉J為,區域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促使太華群地層中形成含礦“熱鹵水”,并在構造活動形成的“低壓擴容帶”,然后沉積、成礦。

1.2.2.2成礦溫度

根據礦區各類巖石石英包體均化測溫結果看,均化溫度一般在121~325℃之間,其中金礦化體石英均化溫度一般在179~232℃。人工重砂樣品中含金較高的黃鐵礦爆裂測溫,溫度一般在170~210℃,這個溫度結果與金礦化石英測溫結果大致吻合。由此看出,本區成礦溫度平均為200℃,屬中低熱液成礦。

1.2.2.3成礦時代

據小秦嶺金礦帶區域研究資料可知,成礦晚期的方解石石英脈的鉀-氬年齡為76Ma,說明成礦時代是晚燕山期。小秦嶺地區燕山期形成的花崗巖分布十分廣泛,由此可以認為燕山期花崗體巖結晶分異所產生的氣液活動,為太華群地層中金的再次活化、遷移以及富集提供了熱源和驅動力,使其在構造的有利部位形成工業礦體。

2找礦遠景分析

小秦嶺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床深部及外圍要加大勘查力度,通過對其遠景區進一步工作,增加金礦資源儲量。

2.1成礦地層及不整合接觸面位置

本區礦體主要賦存于太華群地層中或高山河組近不整合面處,因此,太華群古老變質巖區和不整合面附近是找礦的遠景區。

2.2化探異常峰值區

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床在本區化探分散流掃面圈出的異常中,由此可見,化探異??梢院芎玫闹甘颈緟^的成礦。通過對礦床23勘探線垂向上化探原生暈的分析,破碎蝕變帶以及近礦圍巖金豐度值明顯比克拉克值要高出很多。因此,化探異常是找礦遠景區。

2.3構造

本區的金礦體大都賦存于北東-北東東向斷裂破碎中。因此,該斷裂破碎帶是找礦的遠景區。

2.4圍巖蝕變

在圍巖蝕變中,硅化、黃鐵絹英巖化組合與金礦化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找礦的遠景區。本區多金屬硫化物相互疊加,金礦化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多金屬硫化物富集地段是尋找富礦段的重要的找礦遠景區。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遠景分析,對鐮子溝蝕變巖型金礦進行系統研究總結,對礦山的深部及外圍找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戚開靜.小秦嶺金礦田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2]譚滿堂.小秦嶺地區金礦構造控礦規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