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錫劇《一盅緣》到錫劇《三三》的創作夢想

2017-09-09 08:56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錫劇山歌創作

董 紅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生活是劇作的根基。

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習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70多年過去了,時光帶走了青春,帶走了幾代人,卻帶不走文藝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堅守。

作為一個團隊,什么樣的作品吸引什么樣的觀眾。無論得不得獎得什么獎,都離不開用藝術的吸引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來培育和引領廣大觀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文藝工作者應該堅守的信念和追求的永恒價值。

錫劇是我們蘇錫常一帶的地方劇種,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有過“錫老大”之稱,更是被葉圣陶老先生贊譽為“太湖一枝梅”,因此是我們江蘇最大的劇種之一,也是擁有劇團數最多的一個劇種,我們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張家港的各個鄉鎮、村、社區等地進行送戲下鄉,倒也忙得不亦樂乎,每每看到其他劇團參賽、評獎,上大城市演出交流,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與羨慕。于是,作為團隊中的骨干力量集中在一起都會提起或談起,怎樣出新劇目,怎樣出人才,怎樣出精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才是永恒的,帶著這個使命,我們發現了身邊的精彩——河陽山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有精彩的故事在里面!

“河陽山歌”—悠揚6000年時光,比《詩經》的歲月更為久長。

堪稱華夏遠古歌謠的“活化石”

《圣關還魂》—綿延6400余字行,其篇章達漢民族敘事詩之最。

演繹著山歌中的《紅樓》絕響

《一盅緣》即脫胎于此。

今天,我們聚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并世雙星—“河陽山歌”、“江蘇錫劇”,激情碰撞、聯手對接。

是向民族瑰寶、傳統文化的一次致敬。

是對古老故事、醇厚真情的一次重溫。

我們身處其中,千年風塵被輕輕抹去,從古典而至現代、從性情而至哲思,弦鳴絲唱、婉轉放歌……

《一盅緣》

這是新編錫劇《一盅緣》說明書中的一段文字,介紹了“河陽山歌”的價值、《一盅緣》的由來及創作者的夢想。是的,在格外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時代,每一種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研究、出版、表演和再創,都有可能成就一個文化品牌,一張文化“名片”,從而促進文化乃至經濟的發展。作為張家港本土的錫劇人,對誕生并傳繼于本土的河陽山歌情有獨鐘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們萌生了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劇聯手嫁接之念。倘若成功,那么這一行動不僅是對“非遺”的創造性保護,也將有助于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和優勢,并推動某種兼濟共贏局面的形成。幾經周折,向江蘇省優秀青年編劇羅周約稿,請其以河陽山歌《趙圣關還魂》為藍本進行劇本創作。之所以選擇《趙圣關還魂》,一則因為它是河陽山歌中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觀眾基礎。再則,也因它內存的文化氣息深深吸引著我。在羅周筆下,原先的四世之說改為三世之緣,用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藥、一盅孟婆湯貫穿全劇,故事情節更為集中,主人公林六娘也得到濃墨重彩的渲染,給了演員自由、率意的二度空間。此外,在融入時代審美和錫劇元素的《一盅緣》里,羅周將中國幾個家喻戶曉的愛情傳奇納入劇中,演繹成一脈相承的故事:一世萬喜良與孟姜女——二世梁山伯與祝英臺——三世趙圣關與林六娘,為原來的故事添加了濃烈的神話色彩,表達了“相愛并非要相守,有時忘卻與放手才是大愛”的現代愛情觀,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藝術魅力與存在價值。

在江蘇省第六屆戲劇節和精品工程評比等演出、賽事中,《一盅緣》受到頗多贊譽,還獲得了江蘇省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等多個獎項,領銜主演董紅也與上?!鞍子裉m”獎美麗相逢,榮獲主角獎,被專家譽為: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精煉精致精美、感人動人誘人,把天地間生死戀情演繹到了極致。在這里,要感謝編劇羅周的妙筆生花,感謝創作班子的殫精竭慮。身為實施主體,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深深地沉醉在共同創造的《一盅緣》的世界里,點點滴滴,常憶常新。

編劇編劇,一劇之本,這是許多年來,在戲劇界人所共知的名言,接下來的創作計劃急待思考!2015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單位理應有好的創作,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巧合和創作沖動,有了我們的錫劇《林徽因的抗戰》首場演出與數字電影《一盅緣》的首映共同舉行,專家觀看了演出,欣賞了電影版《一盅緣》可想,這真是屬于我們的一個藝術盛會,但是,我們都是在忙完200多場的巡演后見逢插針完成的一項工作,更讓我們體會到了,演員和劇團的領獎與慶祝都是瞬間的,與我們結伴同行的還是那日復一日的頻繁下鄉演出,因此,我們開始夢想著希望下鄉演出也能讓觀眾欣賞到劇場的完美效果,因為下鄉演出并不意味著從簡,而更應該反樸,把最好的演出交給觀眾,于是,在《林徽因的抗戰》的巡演中更是堅持現場樂隊、舞美效果一樣不缺,中國戲劇節榜上有名,在吳江大劇院和上海逸夫舞臺等各地演出都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好評,我們用藝術向大家詮釋了70年前,中國不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更贏得了人類的良知,同時在藝術呈現上,翁國生導演也賦予了作品生動體現,在錫劇作品中,看到了開打的場面,并看到了一群青年演員的成長,走到這一步,可以說達到了出人才,出劇目了,但是如何出精品呢?當然,專家老師都認為這兩個戲應該都是精品,但作為主體在藝術上必須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需要始終奮戰在奔向實現藝術價值的道路上,一路風景讓我們領略更多的智慧和啟迪,也許,這就是過程的享受吧!所以沒話說,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三三》

大型現代錫劇《三三》取材于著名文學作家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三三》,《三三》作品清新優美而又深富內蘊,編劇楊蓉用一種清新淡雅的文學手法為錫劇《楊家碾坊》勾勒出了一個清涼優美的夢。同時,原著沈從文先生的長子沈龍朱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切的景致都蔥綠迷人,一切的人物都可愛率真,一切的幻想都引人入勝;這是一個清涼的夢:它帶給人一些撫慰,又留給人幾許憂思。是的,它講述了一個農村女孩追夢的心路。

“有一座幽幽靜靜石碾坊,在青山綠水中隱藏。有一個清清靈靈小姑娘,悄悄走進了心夢鄉。有一段尋尋常常過往事,順著溪水流遠方?!闭麆【拖裣械牧魉粯?,一波一波的流動,情節也隨著一波一波的遞進,在文字間就能讓人聯想到我們的心和觀眾的心也隨之跳動。我們渴望它來,卻不忍放它走,正如那個夏天徐徐吹來的一縷涼絲絲的晚風。經過一些改變、波動,主人公回到現實、回到溪邊,一切事物表象都沒有變,魚還是魚、水還是水、蝦還是蝦,但他們變得更有生命力了、更有追求了,更有夢想了。

故事將以一個善良,純真,含蓄純樸的少女三三為人物隱現,三三的娘、總爺家的管事、農村的女人們和城里來的女看護,更有那個突然出現又突然死去的病少爺等為特定的環境符號,以平和的農村小故事向今人展示一個小主人公的小夢的美好,并從另外一個高度折射出每個人的具體而微小的個人夢將會匯集成美麗宏偉的“中國夢”。有夢想的人是快樂的、幸福的。更幸運的是:錫劇《三三》入圍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這是一件大事,一件喜事,更是一件難事。正如沈龍朱老師所擔心的,“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否適合改編為劇本,因為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這么一個以小地方為背景,寫少女的清純而懵懂的內容的簡單故事,要用江南水鄉的唱腔和舞臺動作來表達,實在是相當難!如果要改編為劇本,恐怕首先就是對飾演三三演員功力的考驗。并需認真考慮改編的可行性?!彼晕覀兊膭撟鞑皇呛唵蔚母木?,必須呈現一部簡約清新的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藝術作品。用獨特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力,讓這部情感豐富、細膩真摯的文學作品在藝術舞臺上打動觀眾,引起共鳴。

由此想到我們的錫劇,她是蘇錫常一帶的地方劇種,又是江蘇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之一,而著名文學作家沈從文小說《三三》則是一部清新可人、向往美好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場景都和我們江南有著一種不約而同的相似之處,并且沈從文先生的文學底蘊、《三三》作品的題材與當今社會有著相切合的思想——心中有夢就有快樂。我們的傳統藝術要想達到它的高度,就如我們每個人需要提升人文素養,社會如此,錫劇更是如此。相信取材于沈從文先生的小說《三三》改編創作,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能有一個質的提升,特別是文學性在錫劇領域上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時,以小說為題材創作錫劇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我們將在文學的基礎上增強戲劇的沖突,用多種元素融入舞臺表演,給觀眾以文學欣賞所近乎極致的藝術自由和藝術創新。此舉也將使更多人關注文學作品、關注江蘇錫劇,使這枝“太湖一枝梅”成為名副其實的江蘇文化品牌。

作為全國最基層的專業團隊,我們以扎根在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為榮。擁有全國最具影響的城市精神——張家港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我們以行走在中國戲劇舞臺——江南篇為耀,擁有廣大文藝工作者最具神圣的歷史使命:“出人、出戲、出精品”。相信,有這樣的精神引領,有這樣的精神追求,我們的團隊、我們的舞臺、我們的夢想,一定是向上的!美好的!燦爛的!

可以說,從《一盅緣》到《三三》的創作排練,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新的理念,也讓我們對今后要堅持的藝術走向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如今幾個劇目在張家港、在常州、太倉、上海等多地演出,獲譽頻頻,但我們還將在演出中隨時總結隨時提高。我們還會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力爭把它提升到一個意義更豐富、價值更多元、戲劇人的文化負載更深厚的層次。

一位作家說:我曾經想,在我之前,這個世界生活過無數的人;在我之后,這個世界還將有無數的人生活,那么,在人類的綿延中,我為什么就與我同時代的這些人們相遇,并生活在一起了呢?我們不用偶然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把它視為一種親緣。

關于我們和錫劇的相遇,關于我們和《一盅緣》《林徽因的抗戰》《三三》的相逢,幾乎可以用與上面這段話完全一致的語言來表述。對后者的熱愛抑或迷戀,日積月累,漸成山巒。所以,在這希望的山峰上,我們將看到年輕的錫劇傳承不墜,愈益光大,看到錫劇《一盅緣》《三三》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珍愛、研究、傳播。惟愿在百花齊放的文藝花園里,它猶如《一盅緣》中的洞庭春一樣,散發出經久不息的醇香。

猜你喜歡
錫劇山歌創作
建構學校錫劇文化品牌的思考與實踐
Jazz
普及教育對錫劇藝術傳承的重要性
苗山歌
《一墻之隔》創作談
山歌好比春江水
二胡在錫劇伴奏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國畫:唱支山歌
大型現代錫劇《天下無訟》公演
創作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