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南蘇拉威西省桑加盧比銅多金屬礦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2017-09-09 23:13王傳拓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7年25期

王傳拓

摘 要:根據以往地質工作情況及實地考察,對桑家盧比銅多金屬礦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實地考察從區域地層、區域構造、區域礦產及采集巖石標本進行系統的綜合整理分析,對以后地質找礦工作提供有力基礎。

關鍵詞:區域地質;巖漿巖;侵入巖;巖脈;物化探異常(礦化體)帶特征

中圖分類號:P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5-0183-02

1 交通位置及自然情況

桑加盧比(Sangkaropi)銅多金屬礦區位于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北托拉雅縣(Kab.Toraja Utara)境內北東部,距離縣城所在地蘭德堡(Rantepao)約20km,礦區地理坐標:東經119°56′55″~119°57′45″,南緯-2°50′56″~-2°52′04″。

2 區域地質概況

2.1 區域地層

區域內最古老的巖層是前第三系的多相變質的基底雜巖和超基性巖,主要由片麻巖,片巖和超基性巖組成。第三紀俯沖作用形成的深槽主要分布基巖,區內沉積層主要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基巖之上,并且第三紀俯沖作用過程中伴隨有多期的火山作用-深成作用。中新世普遍發生海底火山活動。第四紀的火山巖覆蓋在山峰與溝谷的表層,花崗閃長巖質侵入巖侵入中新世及較老的巖石中。

其巖石地層主要有:Q第四系沉積巖(主要包括湖泊沉積和珊瑚石灰巖)和QV第四系火山巖;Ts第三系沉積巖、Tv第三系火山巖及Ti第三系侵入巖;Ms中生界沉積巖及Mi中生界巖漿巖;Pm古生界變質巖;及Gs-S年代未知的片麻巖、片巖為主的基底雜巖和U超基性巖。

2.2 區域構造

蘇拉威西島位于澳大利亞板塊北側,處于印度-太平洋海溝島弧帶的東端,即澳大利亞-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結合部位,呈K字型展布,地質構造復雜,包括了由大陸架、火山鏈和深海槽組成的復雜構造系統,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受大規模構造巖體和逆沖斷層分割,蘇拉威西島的地質格架主要分為4個構造地質單元,即西蘇拉威西第三紀火山巖漿弧、中蘇拉威西變質巖帶和東蘇拉威西蛇綠巖帶以及大陸殘塊增生帶。

桑加盧比銅多金屬礦區所在區域位于環太平洋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和斑巖型金銅多金屬礦成礦帶上,處于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及其夾持的多個微板塊相互作用的復雜構造區。中新生代發生強烈的構造-巖漿作用,新近紀還有地幔柱活動,為成礦作用提供了巨量成礦物質和能量,并為成礦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賦存空間,造就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印度尼西亞已識別出6個晚第三紀巖漿弧,它們是重要的淺成低溫熱液型和斑巖型銅-金多金屬礦成礦帶,蘇拉威西拉巖漿弧是其中之一,具有優越的銅-金多金屬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2.3 巖漿活動

區域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是有多期的火山巖和侵入巖,分布范圍較廣,主要分布于南蘇拉威西和中蘇拉威西地區。

2.4 區域礦產

本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礦床類型繁多,主要有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也有金、銀等貴金屬。其中由于地處東南亞紅土鎳礦帶上,賦存有眾多的紅土型鎳礦床,礦石平均含鎳品位1.5~2.5%,主要分布在群島的東部,集中了幾乎全印尼的主要鎳礦生產礦山。

3 巖石分布情況

3.1 巖漿巖

3.1.1 噴出巖?;鹕絿姵鰩r中的火山角礫巖主要分布在礦區東南部,呈不規則團塊狀、星月狀、葫蘆狀展布,與凝灰巖共同組成東西向透鏡體,火山角礫巖與凝灰巖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巖石組合有玄武質火山角礫巖、安山質、英安質、硅化巖屑晶屑火山角礫巖等,巖石成分及巖石礦物成分復雜,含貝類生物化石,為海底噴發沉積成因。

凝灰巖主要與火山角礫巖共同展布在礦區南部,呈東西向的透鏡體,長3000m,寬850m,組成礦區最大火山噴發碎屑巖堆積區,巖石組合與火山角礫巖-樣從基性到酸性均有,主要巖石組合為含礫凝灰巖、巖屑晶屑凝灰巖、蒙脫石化海綠石中基性凝灰質砂巖、巖屑晶屑流紋質凝灰巖等。這些火山碎屑巖為火山爆發產物,屬火山噴發相。

角斑巖為礦區分布最廣泛的巖石,幾乎占據整個礦區的北部或北偏東部地段。礦區內角斑巖分為灰黑色和淺灰色兩種,前者不含石英,巖石堅硬,氣孔發育,多為綠泥石充填,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淺灰色角斑巖,斑狀結構、霏細結構,塊狀構造,基質由細小的長英質組成,石英含量大于25%,長石定向排列,具絹云母化,黃鐵礦化。

3.1.2 侵入巖。輝長閃長巖,主要分布于礦區內的南西部和北東角,南西部巖體呈向南西突出的不規則弧形帶狀,北東角巖體也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從巖石顏色、礦物成分與灰黑色角斑巖大同小異,輝長閃長巖為全晶質,似斑狀結構與角斑巖相區別。巖石普遍綠泥石化和纖閃石化,大多出現褪色現象呈淺綠色;花崗閃長巖呈不規則的塊狀主要分布在礦區西部和北東角,東南角有零星出露,與輝長閃長巖在同一構造環境中,布于其外圍呈侵入接觸關系。

3.2 脈巖

礦區脈巖十分發育,從基性的煌斑巖、閃長玢巖到酸性的花崗閃長巖均有出露,特別在礦體及礦化體周圍均見上述脈巖侵入。主要脈巖有煌斑巖、拉輝煌斑巖、閃長玢巖、中細粒英云閃長巖(由閃長玢巖蝕變而成)、石英閃長玢巖及花崗閃長巖脈等。

4 物化探異常(礦化體)帶特征

根據物化探測量成果,礦區內可以劃分四個礦化異常帶(四個成礦靶區),前人對其編號分別為Ⅰ、Ⅱ、Ⅲ、Ⅳ,下面就四個礦化異常帶特征分別敘述。

4.1 Ⅰ號(礦化體)異常帶

Ⅰ號礦化體產在角斑巖中,由物探和化探異常圈定,物化探異常相對吻合。物化探異常平面上反映礦體走向呈南北向,等值線西密東疏反映礦體向東傾。礦化體在平面上根據物化探異常呈銀錠狀,通過礦區實地考察綜合分析在北東較低部位形成的化探次生暈異常應為礦化體風化碎屑經搬運坡積而成。endprint

Ⅰ號(礦化體)異常帶南端有一北西、南東向的銅礦石采坑,現采坑采深大于10米,未揭穿礦體。從采坑揭露情況看礦體上部1~2m見銅藍為次生氧化礦;下部為原生礦,肉眼觀察礦石多為致密塊狀、浸染狀及稠密浸染狀,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賦存于火山角礫巖中,礦體東側有斷層角礫,破碎帶寬約20m。圍巖具黃鐵化、硅化、綠泥石化現象。地表頂部具有薄層褐煤及粘土巖層。其圍巖主要為花崗斑巖,圍巖蝕變為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等圍巖蝕變。

4.2 Ⅱ號(礦化體)異常帶

Ⅱ號異常帶分布于礦區北東角,從局部物化探異??吹V化體呈南北走向。該物化探異常帶處在輝長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體圈閉的弧形構造的內側,有北西、北東、南北向斷層穿插,是斷層的交會部位,推測礦化屬構造控礦的熱液類型,這些構造是熱液的良好通道,是找大而富礦最有利的地段。其圍巖主要為石英斑巖,主要蝕變為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

4.3 Ⅲ號(礦化體)異常帶

Ⅲ號(礦化體)異常帶分布于礦區中部,異常帶由三個物探掃面視幅頻率Fs異常區組成,物化探異常吻合性差。異常帶呈北東向排布,長1100m,寬350m,面積約0.3km2,該(礦化體)異常帶北東端化探顯示Cu、Pn、Zn異常,也是成礦有利地段,從異常帶由三個物探異常組成分析,礦體連續性差。其圍巖主要為石英斑巖,主要蝕變為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

4.4 Ⅳ號(礦化體)異常帶

Ⅳ號(礦化體)異常帶分布于礦區北西角,相對規模較小,但沿穿過異常的河溝兩側觀察發現許多褐鐵礦化和銅的氧化線索,正是物探激電高異常分布區,異常帶及異常帶外圍是后期地質找礦工作的重點地段。

5 綜束語

通過此次踏勘工作及綜合分析已有資料認為礦區內銅多金屬礦為海相火山巖型銅礦,或稱為塊狀硫化礦(物)型,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海底火山噴發口到海陸邊緣,銅礦物(黃銅礦)和大量黃鐵礦,并伴隨數量較少的伴生閃鋅礦與中酸性的長英質火山熔巖、凝灰巖液化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斷裂破碎帶次生裂隙熔結、沉積,交代形成富銅具有垂直分異現象的塊狀黃鐵礦礦石。礦區內礦體特別是Ⅰ號礦化體有良好的垂直分帶,塊狀礦化之下為浸染狀或網脈狀礦化,上部塊狀礦石富Zn+Cu,下部富Cu,構成明顯的成礦組合分帶。

本區礦化體或礦石主要產于酸-中酸性的次生石英巖化流紋巖(主含礦巖層)-英安巖及同質的凝灰巖(為主要圍巖)中,伴隨著礦化的形成,同時產生圍巖的絹云母化及部分青盤巖化,形成與礦層緊密聯系的圍巖蝕變。

參考文獻:

[1]何熙琦,劉應忠,陳金法,等.印尼中蘇拉威西波龍骨金礦地質特征[J].貴州地質,2011,28(4).

[2]池祥成,羅峰.印尼北蘇拉威西某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J].四川地質學報,2012(S2).

[3]翟裕生,彭潤民,鄧軍,等.成礦系統分析與新類型礦床預測[J].地學前緣,2000(01).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